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春丽

作品数:4 被引量:34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输血
  • 2篇肿瘤
  • 2篇肿瘤患者
  • 1篇弹力
  • 1篇低效价
  • 1篇血功能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弹力图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造血
  • 1篇造血干
  • 1篇造血干细胞
  • 1篇造血干细胞采...
  • 1篇造血干细胞移...
  • 1篇凝血功能
  • 1篇凝血功能检测
  • 1篇自体造血干细...
  • 1篇自体造血干细...
  • 1篇外周血造血干...
  • 1篇外周血造血干...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包头市蒙医中...

作者

  • 4篇张春丽
  • 2篇孙巍
  • 2篇吴寒
  • 2篇胡新阳
  • 2篇牛梦林
  • 1篇高敏
  • 1篇谢嵘
  • 1篇孙巍
  • 1篇杨玉琴

传媒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抗-M抗体对肿瘤患者输血相容性检测影响及输血策略探讨
2024年
目的:分析抗-M抗体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影响,探讨临床输血实践工作中的应对措施。方法:搜集医院2023年1月—2024年3月鉴定为抗-M抗体的肿瘤患者标本21例,分析抗-M抗体对ABO血型鉴定的影响,鉴定抗体特异性、抗体类型及效价,对检测出抗-M抗体的患者筛选合适的血液进行交叉配血。结果:21例患者标本中10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20例在37℃不规则抗体筛查中为阳性,1例漏检。漏检病例在预配血阶段被检出。5例患者抗-M抗体为IgM型,10例为IgG型,6例为IgG+IgM型。在效价检测试验(盐水法)中所有病例抗-M抗体在4℃均具有活性,24℃时16例具有活性,37℃时10例具有活性。通过室温盐水法抗体筛查及4℃条件下的谱细胞抗体鉴定可辅助确定抗体特异性。2例患者最后进行了红细胞成分血液的输注,均病情稳定,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抗-M抗体可以造成ABO正反定型不符,在37℃条件下的不规则抗体筛查中存在漏检的可能,可通过室温盐水法抗体筛查、调整孵育温度、预配血策略等多种手段降低漏检概率。对于检测出抗-M抗体的患者应当选择M抗原阴性的血液进行备血和输注。
谭刘欣赵文卓吴寒牛梦林张春丽代新钰胡新阳肖紫薇孙巍
关键词:抗-M抗体肿瘤输血
低效价不规则抗体漏检与红细胞输血无效关系探讨
目的 探析红细胞输血无效与低效价不规则抗体漏检的相关性临床观察。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临床输血病人1987例,发现无效红细胞输血者196例,应用LISS/Coombs卡重新检测输血前样本,分析是否存在低...
张春丽牛梦林张改英
151例淋巴瘤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6
2016年
目的:分析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中各相关因素对干细胞采集量的影响,以期能更好地提高病人干细胞采集的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51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采集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所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理类型、分期、动员方案、采集天数、输注血制品、病程时间及所经历化疗疗程等。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身高、体重、病理类型、分期、动员方案、采集天数、血制品输注等对干细胞采集数量影响不显著;CD34^+细胞采集量和年龄显著相关(r=-0.248,P=0.002),年龄大于50岁后,CD34^+细胞的采集量下降明显,大于60岁CD34^+细胞采集量降低显著;患者患病病程时间和动员前所经历化疗疗程数对CD34^+细胞采集量有显著影响。每次CD34^+细胞采集量与采集前血常规指标中的WBC(r=0.053,P=0.527)无显著相关,但与单个核细胞百分数(r=0.260,P=0.002)和单个核细胞绝对值(r=0.338,P=0.00003)相关显著。结论:60岁以下,动员前化疗疗程较少,动员后单个核细胞数在(2-6)×109/L之间患者可能有更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量。
孙巍高敏谢嵘杨玉琴胡新阳张春丽代新钰
关键词: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影响因素
术中大量输血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弹力图和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术中大量输血前后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与凝血功能各指标的变化,评估输血量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择期手术的大量输血患者51例,按输红细胞量分为3组,8~15 U组(22例)、16~25 U组(17例)、26 U以上组(12例),检测各组输血前及输血后的TEG参数与常规凝血指标。结果51例患者输血后的PT、INR、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FIB与TEG参数中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Angle)、血凝块最大强度(MA)较输血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3组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3组APTT、K、Angle、M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输血后的Angle、MA值与输血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15 U组与16~25 U组的K值输血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大量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紊乱,应及时检测凝血指标,补充血液成分和血液制品。
张春丽牛梦林吴寒孙巍
关键词:恶性肿瘤大量输血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检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