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寒
- 作品数:3 被引量:26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医院血液库存量及库存预警机制的制定与应用被引量:18
- 2015年
- 目的通过合理设定我院血液库存量,建立临床切实可行的库存预警机制,从而实现临床血源信息预警,规范调配血液,指导合理用血。方法对本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临床每日各型用血量、月用血量、离散度、用血频次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设定比较科学合理的血液库存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2012年5月-2013年6月用血目的数据,建立3级库存预警机制并制定每级对应措施。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每日用血情况具有不确定性,是偏态分布数据,按照百分位数来设定库存量更为科学。综合考虑各型每日用血量,每日不同用血量频次、最大及最小用血量、血液输注期效性等因素,制定出适合我院的基础库存量A∶36 U,B∶48 U,O∶42 U,AB∶12 U;分析不同用血目的,制定3级预警机制,各级预警线下限为:1级预警线:A∶12 U、B∶16 U、O∶18 U、AB∶6 U;2级预警线:A∶18 U、B∶22 U、O∶22 U、AB∶8 U,3级预警线:A∶26 U、B∶30 U、O∶32 U、AB∶10 U。结论医院输血科要科学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血液库存,以最大限度地合理有效使用血液;血液库存预警机制的实施,有效提高了临床在血源供应紧张时的应对能力,缓解了用血供需矛盾,降低了由此引发医患矛盾的可能性。
- 孙巍王凤玲吴寒
- 关键词:血液库存量
- 抗-M抗体对肿瘤患者输血相容性检测影响及输血策略探讨
- 2024年
- 目的:分析抗-M抗体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影响,探讨临床输血实践工作中的应对措施。方法:搜集医院2023年1月—2024年3月鉴定为抗-M抗体的肿瘤患者标本21例,分析抗-M抗体对ABO血型鉴定的影响,鉴定抗体特异性、抗体类型及效价,对检测出抗-M抗体的患者筛选合适的血液进行交叉配血。结果:21例患者标本中10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20例在37℃不规则抗体筛查中为阳性,1例漏检。漏检病例在预配血阶段被检出。5例患者抗-M抗体为IgM型,10例为IgG型,6例为IgG+IgM型。在效价检测试验(盐水法)中所有病例抗-M抗体在4℃均具有活性,24℃时16例具有活性,37℃时10例具有活性。通过室温盐水法抗体筛查及4℃条件下的谱细胞抗体鉴定可辅助确定抗体特异性。2例患者最后进行了红细胞成分血液的输注,均病情稳定,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抗-M抗体可以造成ABO正反定型不符,在37℃条件下的不规则抗体筛查中存在漏检的可能,可通过室温盐水法抗体筛查、调整孵育温度、预配血策略等多种手段降低漏检概率。对于检测出抗-M抗体的患者应当选择M抗原阴性的血液进行备血和输注。
- 谭刘欣赵文卓吴寒牛梦林张春丽代新钰胡新阳肖紫薇孙巍
- 关键词:抗-M抗体肿瘤输血
- 术中大量输血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弹力图和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术中大量输血前后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与凝血功能各指标的变化,评估输血量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择期手术的大量输血患者51例,按输红细胞量分为3组,8~15 U组(22例)、16~25 U组(17例)、26 U以上组(12例),检测各组输血前及输血后的TEG参数与常规凝血指标。结果51例患者输血后的PT、INR、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FIB与TEG参数中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Angle)、血凝块最大强度(MA)较输血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3组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3组APTT、K、Angle、M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输血后的Angle、MA值与输血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15 U组与16~25 U组的K值输血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大量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紊乱,应及时检测凝血指标,补充血液成分和血液制品。
- 张春丽牛梦林吴寒孙巍
- 关键词:恶性肿瘤大量输血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