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思琦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术前
  • 2篇肿瘤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比
  • 1篇新辅助化疗
  • 1篇脂肪
  • 1篇脂肪浸润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乳腺癌患者
  • 1篇术后
  • 1篇术后淋巴结转...
  • 1篇术前CT
  • 1篇肿瘤负荷
  • 1篇睑板
  • 1篇睑板腺
  • 1篇睑板腺功能障...
  • 1篇黏膜
  • 1篇黏膜下
  • 1篇黏膜下肿瘤

机构

  • 5篇自贡市第四人...
  • 1篇自贡市第一人...

作者

  • 5篇王思琦
  • 3篇李曦
  • 2篇姜萍
  • 2篇丁毅
  • 1篇李爽乐
  • 1篇曾洪波
  • 1篇彭璟
  • 1篇罗敏

传媒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肿瘤预防与治...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术前CT结合NLR、PLR、CAR对cN0期胃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术前CT诊断结合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CAR)等术前系统性炎症指标对cN0期胃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术前经CT临床诊断为cN0期胃癌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系统性炎症指标,全部患者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并按照术后病理分为术后无淋巴结转移组(pN0)和淋巴结转移组(pN+),比较两组NLR、PLR、CAR指标之间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术前CT诊断cN0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10例cN0期胃癌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无淋巴结转移(pN0)107例(50.95%)、淋巴结转移(pN+)103例(49.05%)。pN+组胃癌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NLR、CAR总体水平明显高于pN0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3.0 cm(OR=2.175)、pT分期为T3~T4(OR=2.201)、NLR≥2.19(OR=1.922)、CAR≥0.12(OR=3.631)是cN0期胃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高NLR和CAR水平是术前CT诊断的cN0期胃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思琦丁毅李曦雷智鑫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
基于CT征象的胃间质瘤诊断Logistic回归指数模型构建与验证
2021年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基于CT征象用于鉴别诊断最大直径<5 cm的胃间质瘤(GIST)与胃黏膜下良性肿瘤的Logistic回归指数模型,并应用前瞻性队列数据进行外部验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01-01-2018-06-30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胃黏膜下肿瘤(GSMT)患者,其中GIST组50例,良性GSMT组18例,收集其临床及CT征象资料作为基本数据集,建立基于CT征象鉴别GIST和良性GSMT的Logistic回归指数模型。收集2018-07-01-2020-06-30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75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GSMT患者作为验证数据集,其中GIST组55例,良性GSMT组20例。通过验证数据集,采用Logistic回归指数模型对GIST和良性GSMT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对该模型的诊断效能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在68例基本数据集中,GIST组中>45岁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良性GSMT患者,χ^(2)=5.916,P=0.015;在CT征象中,肿瘤部位(χ^(2)=7.682,P=0.021)、肿瘤边缘特征(P<0.001)、平扫CT值(t=4.528,P<0.001)、静脉期增强特点(χ^(2)=9.954,P=0.002)、瘤内坏死(P=0.007)和瘤周淋巴结肿大(最短径≥6 mm;χ^(2)=10.932,P=0.001)在GIST与良性GSMT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于基本数据集数据,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Logistic回归指数模型表达式为:h(t)=h_(0)exp(1.414X_(2)+14.064X_(5)+0.728X_(7)+1.465X_(11)+0.883X_(15))。应用Logistic回归指数模型对验证数据集进行验证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和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2.7%(51/55)、95.0%(19/20)、98.1%(51/52)、82.6%(19/23)和93.3%(70/75)。ROC曲线分析显示,Logistic回归指数模型鉴别诊断GIST的AUC为0.951±0.020,95%CI为0.909~0.975,Z=3.878,P<0.001。结论基于CT征象构建的Logistic回归指数模型在术前对于鉴别最大径<5 cm的GIST和良性GSM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用于临床推广实践。
王思琦姜萍李曦罗敏
关键词:胃黏膜下肿瘤胃间质瘤LOGISTIC回归模型
睑板腺热脉动系统对老年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对IL-6、IL-1β的影响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睑板腺热脉动系统治疗老年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临床疗效及对眼部症状、睑板腺分泌功能和泪液白细胞介素(IL)-6、IL-1β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MGD患者100例(200眼),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MGD常规治疗(睑缘清洁、眼部热敷及眼睑按摩,早晚各1次,共3个月),观察组采取睑板腺热脉动系统治疗(12 min,共1次),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脂质层厚度(LLT)]、眼部症状[干眼症状评估问卷(SPEED)评分]、睑板腺分泌功能[睑板腺分泌物性状(MGYSS)评分]、泪液IL-6与IL-1β表达水平及不良反应,分析SPEED评分、MGYSS评分与泪液IL-6、IL-1β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BUT、SIT、L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L及SPEED评分、MGY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泪液IL-6、IL-1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PEED评分、MGYSS评分与泪液IL-6、IL-1β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睑板腺热脉动系统可以提高老年MGD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眼部症状及睑板腺分泌功能,降低泪液IL-6、IL-1β水平。
彭璟李爽乐曾洪波王思琦杨秀丽
关键词:睑板腺功能障碍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讨术前骨骼肌脂肪浸润对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法,探讨术前经CT骨骼肌密度(skeletal muscle density,SMD)诊断的骨骼肌脂肪浸润(skeletal muscle fat infiltration,SMFI)对胃癌根治术患者30 d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0年01月至2023年03月期间行胃癌根治术患者286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采用定量CT测量L3椎体横断面平均放射密度(HU),根据SMD诊断是否存在SMFI将患者进行分组,对两组患者进行1∶1 PSM,比较两组患者PSM前后临床病理特征及30 d并发症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经PSM后的SMFI对胃癌根治术患者30 d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共成功匹配46对SMFI和NSMFI患者用于数据分析。术后并发症分级为Ⅱ级及以上51例,发生率为17.83%,Ⅲ级及以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85%(11/286),1例患者为Ⅳ级(并发症死亡),综合并发症指数(CCI)为9.46(4.55~14.45)分。经PSM后,SMFI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CCI中位水平均较NSMFI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MFI是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CCI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骨骼肌脂肪浸润与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关,是综合并发症指数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思琦丁毅李曦雷智鑫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并发症
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的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及其与肿瘤负荷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的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其与肿瘤负荷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18年2月期间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II-III期乳腺癌患者,回顾病史资料并根据是否进行术前新辅助化疗分为接受新辅助化疗的实验组和直接进行手术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进行磁共振成像并测定ADC、对照组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并测定ADC;另取两组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并测定癌基因、侵袭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的ADC值高于新辅助化疗前且实验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前的ADC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新辅助化疗后的ADC值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实验组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中MCM3、CyclinD1、TC-1、β-catenin、YAP、MMP2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CCN5、ARID1A、PDCD4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高ADC值的肿瘤组织中MCM3、CyclinD1、TC-1、β-catenin、YAP、MMP2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低ADC值的肿瘤组织,CCN5、ARID1A、PDCD4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低ADC值的肿瘤组织。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ADC的升高与癌细胞增殖、侵袭的活性相关,能够用于评估化疗前后肿瘤负荷的变化。
王思琦姜萍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表观扩散系数癌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