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芳

作品数:47 被引量:409H指数:12
供职机构: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经济管理
  • 15篇政治法律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社会学
  • 6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生态
  • 8篇环境治理
  • 7篇环境风险
  • 6篇生态文明
  • 6篇主义
  • 5篇农村
  • 5篇风险社会
  • 4篇政府
  • 4篇生态治理
  • 4篇资本
  • 3篇伦理
  • 3篇马克思主义
  • 3篇互联
  • 3篇互联网
  • 3篇环境伦理
  • 3篇共同体
  • 3篇城乡
  • 3篇城乡融合
  • 2篇新型城镇化
  • 2篇政府生态

机构

  • 46篇华东理工大学
  • 2篇中共江苏省无...
  • 1篇上海大学
  • 1篇中共无锡市委

作者

  • 46篇王芳
  • 4篇于少青
  • 4篇邓玲
  • 2篇李宁
  • 2篇戚玉
  • 2篇黄军
  • 1篇王芳
  • 1篇王瑞元

传媒

  • 4篇广西社会科学
  • 3篇理论导刊
  • 3篇学习与实践
  • 2篇生态经济
  • 1篇人民论坛
  • 1篇中国农村观察
  • 1篇天津行政学院...
  • 1篇现代经济探讨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改革与战略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河北学刊
  • 1篇环境保护
  • 1篇社会主义研究
  • 1篇求实
  • 1篇毛泽东邓小平...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理论月刊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8篇2018
  • 8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视阈下的互联网与生态治理
2017年
在推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重新考量互联网与生态治理在价值层面上的融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对待科学技术问题上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人文科技观,同时揭示了科技发展的生态维度,即科技发展最终应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标,这对于重新审视当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在生态治理过程中的价值所在具有新的意义。让互联网融合到生态治理的每一方面,将有助于完成传统生态治理向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人的解放的路径转变。
王芳于少青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互联网生态治理生态文明
“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风险及其应对策略被引量:11
2018年
"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风险类型包括语言文化差异、宗教矛盾、伦理道德、制度和习俗等方面。其诱发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家间利益角逐、区域文化约束、合作制度供给不足和国际互信体系缺乏。对此,应构建具有包容性的合作制度框架,塑造价值共同体;协调好与沿线国家之关系,建设利益共同体;促进国际互信体系建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顺利进行。
邓玲王芳
关键词:文化风险命运共同体
复合场景与多维变革:技术嵌入城市治理的逻辑分析被引量:16
2021年
技术与城市治理的融合离不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情境,技术的进步与影响体现在技术革命的历史情境之中,而新信息技术的萌发、成熟又与城市治理范式转向公共治理的现实情境相吻合。技术嵌入城市治理构筑了技术场景与城市治理场景,技术场景由技术的物理特征与潜在的对于城市治理的正负影响构成,城市治理场景则在技术的嵌入下衍生出制度—技术与权力—技术两个层级。因此,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过程嵌入是一个多层叠加的复合场景,场景的复合加速了城市治理的网络化、精细化,而驱动场景不断复合运动的则是以人为核心的行动者以及行动体系。革新优化技术嵌入城市治理的过程,要从多维度协同共进:审视技术特征,调适科学思维;化约技术权力的结构失衡,警惕新兴形式主义;以行动者为中心,沟通技术—治理领域知识;维护场景的秩序价值,完善顶层设计,从而共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代。
贾秀飞王芳
关键词:政府治理行动者
共生理论视角下农村环境治理:挑战与创新被引量:57
2019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环境治理成为影响其战略进程推进的关键,也是亟待探究的重要议题。然而,农村社会转型诱发环境治理结构转向,治理主体力量失衡弱化治理共生水平以及治理界面不优触发环境治理机制弊端等现实问题,对农村环境治理构成严峻挑战。共生理论作为研究相互依赖的主体实现农村环境治理共生系统进化创新的工具,其蕴含的方法论为考察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有益视角。具有主体多元、交互作用、共同治理、互惠共生优势的共生型治理无疑是农村环境治理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构建此模式,需要着重从营造正向共生环境,构筑多元治理结构;释放互惠共生动力,强化协同交互功能;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营造共生治理界面三方面综合施策。
李宁王芳
关键词:共生理论农村环境治理
环保众筹模式下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在传统环境治理中,政府与企业资本的参与过程存在诸多问题与不合理之处,这为公众与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提供了可能性。而当下我国正在推进的"互联网+"行动、"众筹"等社会融资新模式,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后产生了环保众筹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成为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新的重要途径。对我国仍处于发展萌芽和起步阶段的环保众筹进行综合分析,针对传统环境治理资本参与问题提出了在环保众筹中构建三大主体资本参与环境治理的新模式,从而推动社会资本更好地参与环境治理。
于少青王芳
关键词:社会资本环境治理资本结构
自治式共治:城市社区环境善治的实现路径——基于上海市M社区的实践经验被引量:1
2018年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议题是创新城市环境治理和社会治理双重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基于上海市M社区环境治理的实践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自治式共治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居民自治、社会参与、企业履责和政府嵌入四个要素。居民自治是居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借助一定的制度载体开展环境自治行动;社会参与是外来社会力量以组织动员、业务指导等方式参与社区环境治理;企业履责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觉履行保护社区环境、推动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政府嵌入则是政府以嵌入治理的方式,对社区环境治理走向进行引导和干预。自治式共治是多重力量在实践中不断互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治理合力,推动了城市社区环境善治的实现。
王芳邓玲
关键词:环境治理善治
马克思自然力思想中的资本逻辑逆生态批判被引量:2
2018年
马克思自然力思想是研究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理论切入点,人类社会发展从自然逻辑到资本逻辑的逐步演变体现的是人类运用自然力的层次递进。而在资本逻辑相应历史发展阶段中产生的资本逻辑逆生态问题,反映出人类对自然力的运用出现了相应偏差,需要辩证地看待资本逻辑逆生态的历史性和必然性,才能把握好对资本逻辑逆生态批判的真正本质,在超越资本逻辑逆生态的基础上使人重新获得运用自然力的主体地位,从而使马克思自然力思想能够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绿色发展道路若合符节。
王芳于少青
关键词:自然力资本逻辑
准组织化:“互联网+线上应急救援”的实践路径和现实困境——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为例被引量:3
2022年
为响应我国应急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参与式观察、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方法,从准组织化集体行动视角切入,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中救援模式相对成熟的“互联网+线上应急救援”实践路径和现实困境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线上应急救援实践路径涵盖聚合、运转、高效、离散4个阶段,且以持续不断的行动流呈现,具有准组织化集体行动特征;同时,线上救援形式面临“合法性”不确定、救援质量不稳定、风险评估主观性和政府正式沟通渠道有限性等现实困境,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赵雅倩王芳
运动式治理的缘起、调适及新趋向探究被引量:17
2020年
运动式治理是观察中国政府与政治独特运作逻辑的一把“金钥匙”,缘起于中国历史上的权威主义文化与帝国动员实践。在革命时代,权威主义文化得以再生延续,改革开放后,该文化也并没有彻底消散,而是以后权威主义文化形态继续存在。运动式治理与政府的过程学习之间一直在互相调适,随着政府的过程学习不断深入,运动式治理未来的发展趋向也呈现两种形态:或者融化在常规治理体系中,成为常规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成为常规治理体系的凸状顽疾。在国家致力于治理现代化与治理能力提升的时代背景下,运动式治理是国家治理结构与内容中无法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规避运动式治理的诸多弊端,使运动式治理的优势充分彰显,未来实践容纳式治理、聚拢且构筑权威资源(法理型合法性)等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
贾秀飞王芳
关键词:运动式治理权威主义
“互联网+”的逻辑转变与共产主义道路旨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与人的发展理论的思考被引量:5
2018年
《德意志意识形态》探讨了分工与人的发展理论,指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分工体现了人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程度;提出了分工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途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文明时代为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增添了新的内涵,中国正推行的"互联网+"行动开始了从"物"到"人"、由"分"至"合"的逻辑转变,"互联网+"行动的核心是互联网背后所代表的人的社会关系。互联网科技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本质应归结到更加重视其对分工与人的发展影响上,最终需要建立一个共产主义价值取向的互联网共同体,核心归宿是实现对分工的扬弃,从而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王芳于少青
关键词:分工共产主义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