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玮 作品数:8 被引量:5 H指数:1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特点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新冠)病毒感染后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耳鼻喉科门诊就诊患者21454例,其中OME患者201例。根据北京地区疫情流行及政府管控政策(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减少聚集、居家隔离、疫苗接种等)时间,将201例OME患者分为疫情前组68例(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防控期组30例(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爆发期组103例(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收集201例OME患者资料,分析新冠病毒感染相关OME人口学特征及发病特点。结果防控期组OME就诊率(0.40%)较疫情前组(0.82%)显著下降,爆发期组(1.82%)较疫情前组、防控期组升高了51.5%与24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爆发期组92.2%的OME是新冠病毒感染之后出现的,较疫情前组、防控期组上呼吸道感染导致OME在中耳炎患者中的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爆发期组上呼吸道感染导致OME患者年龄高于疫情前组和防控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2)。74.6%的患者在新冠病毒感染之后的1~3周发病,7.5%的患者(5/67)在感染1月后才出现耳部症状。50.7%的患者仅有耳部症状且电子鼻咽喉镜检查仅31.3%合并鼻、鼻咽部轻微炎症。结论新冠病毒感染可明显提高OME发病率,老年人患病率更高。新冠相关OME往往在感染后2周甚至更晚出现。新冠病毒有可能通过直接感染中耳引发炎症,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磊 韩浩伦 王刚 孙剑雄 李保卫 周莹 周莹 孙喆喆 孙和方 吴玮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 呼吸道感染 3种水门汀早期溶解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离体比较临床常用的3种水门汀在早期接触水状况下的溶解情况,并探讨边缘隔湿剂对水门汀溶解性的影响。为临床水门汀应用的远期效果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登士柏玻璃离子水门汀,松风聚羧酸锌水门汀分别粘接冠与离体牙,并于粘接后3、6、9min后浸泡于人工唾液中,时间持续30d,其间冷热循环3000次,设立隔湿对照组,电镜测量冠边缘粘接剂剩余厚度。结果:3种水门汀的剩余厚度是不同的,树脂加强型水门汀对溶解的改善是显著的。溶解度由低到高依次是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登士柏玻璃离子水门汀,松风聚羧酸锌水门汀。早期接触水对3种水门汀的溶解度均有很大影响,隔湿剂的应用对改善水门汀早期抗溶解性有很大意义。结论: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理化性质稳定,溶解度小,是未来充填剂和粘固剂的良好选择。 吴玮 陈吉华 赵三军关键词:粘结 扫描电镜 90天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对人体咽喉反流的影响 2024年 目的 使用唾液胃蛋白酶检测法观察长期模拟失重受试者咽喉反流(LPR)发生情况。方法 在90天-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实验健康受试者中,选取11名受试者(对照组4名,对抗防护组7名),分别在卧床前(Pre)、卧床第3天(BR3)、第31天(BR31)、第61天(BR61)、第85天(BR85)及恢复期第7天(R7)、第25天(R25)共7个时间节点收集连续两天晨起与睡前的唾液样本,进行唾液胃蛋白酶酶联免疫定量检测。通过回顾性耳鼻喉科主观量表测试获得卧床前、中、后的主观问卷总评分数值。结果 11名受试者共288份唾液样本的胃蛋白酶检测结果显示,其中8名受试者的17份唾液样本胃蛋白酶呈阳性。11名受试者Pre LPR发生率为9.1%,卧床初期(BR3)LPR发生率为36.4%,较卧床期间(BR31为0%、BR61为27.3%、BR85为27.3%)高。卧床结束恢复早期(R7)LPR发生率再次升高(45.5%),至R25降至卧床前水平(9.1%)。对照组与对抗防护组不同时期LPR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耳鼻喉科主观量表总评分数值在卧床期间有升高趋势,在卧床后恢复期恢复。结论 头低位卧床初期与卧床后恢复初期胃蛋白酶阳性率上升,提示体位改变引发的胃肠动力学刺激等因素非单一重力方向倾斜因素,这可能是咽喉反流发生率升高的主要诱因。 王磊 吕柯 许梓 李铠 卢亮 冀国华 戴宇莹 王刚 李志利 王林杰 曲丽娜 吴玮 李莹辉关键词:咽喉反流 胃蛋白酶 唾液 模拟失重 头低位卧床 咽喉反流相关中耳炎1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目的 探讨反流相关中耳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方法 回顾1例反流相关中耳炎患者病历资料,患者因咳嗽、左耳闷院就诊,行量表评估、pH检测提示咽喉反流,鼓膜穿刺液检测出胃蛋白酶,予以抑酸、改善胃动力、抗过敏、稳定气道、鼻喷激素、促排以及雾化吸入等治疗。结果 3个月后患者症状消失,检测结果正常。检索相关国内外文献分析其发病原因、咽喉反流对气道影响等。结论 在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及慢性肺部疾病中,咽喉反流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 周莹 王刚 王磊 张晓丽 韩浩伦 李保卫 孙喆喆 吴玮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 咽喉反流性疾病 胃蛋白酶 胃食管反流 PH监测 老年肺炎患者胃食管反流病和咽喉反流性疾病25例 2024年 目的 探讨老年肺炎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及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 LPRD)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肺炎患者。具有完整住院资料且完成了24 h Dx-pH监测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分析胃食管反流及咽喉反流的临床特征。结果 在行咽部24 h pH监测的23例患者中,Ryan指数卧位>6.79有10例,Ryan指数立位>9.41有1例,W指数大于0的患者有16例。在行食管24 h Dx-pH监测的20例患者中,DeMeester积分≥14.72有3例,酸暴露时间百分比(acid exposure time, AET)≥4.0%有4例。咽喉反流组7例(63.6%)患者右肺上叶可见肺炎,无咽喉反流组只有4例(33.3%)患者出现右肺上叶肺炎。咽喉反流患者的CURB-65评分为2.45±0.82,无咽喉反流患者的CURB-65评分为2.08±0.79。咽喉反流患者28 d死亡4例(36.4%),无咽喉反流患者28d死亡1例(8.3%)。结论 老年肺炎患者容易出现GERD及LPRD,咽喉反流患者右肺上叶及左肺下叶炎症占比高,咽喉反流组患者死亡明显增加。 李逢将 魏婕 刘红丹 张丽 赵伟超 武娜娜 王磊 吴玮 王瑞娟关键词:老年肺炎 胃食管反流病 24小时PH监测 咽喉反流性疾病不同体位反流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探讨咽喉反流性疾病的不同体位反流模式的特点。方法 回顾2016年5月至2023年5月间,在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987例疑似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yngeal reflux disease, LPRD)患者的一般情况、Dx-pH监测数据及反流症状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 RSI)、反流体征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 RFS)数据,根据立位和卧位Ryan指数将Ryan指数阳性患者分为单纯立位阳性、单纯卧位阳性及双阳性组,比较各组的RSI、RFS及各项反流参数。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87例研究对象中,Ryan指数阳性288例,其中单纯立位阳性176例(61.1%)、单纯卧位阳性47例(16.3%)、双阳性65例(22.6%)。各组间性别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RSI数值及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P=0.345),其中症状痰多或涕倒流立位组评分高于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各组RFS数值及分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S阳性率双阳性组高于卧位组高于立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H监测参数比较显示:双阳性组的反流时间百分比、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立位组在反流时间百分比和最长反流时间两项上显著小于卧位组(P<0.001),但反流总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7)。结论 LPRD患者中以立位反流模式为主,立位的反流事件的特点是含气反流为主且持续时间较短,其对气道黏膜的损伤作用弱于卧位反流,但引起的患者主观症状较重。 孙喆喆 王刚 王磊 王磊 韩浩伦 韩浩伦 张晓丽 张晓丽关键词:咽喉反流 胃食管反流 体位 PH监测 咽喉反流与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声带白斑、慢性咽喉炎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对比慢性咽喉炎探讨三种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声带白斑与咽喉反流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声带息肉92例、声带囊肿24例、任克水肿37例、声带白斑53例、慢性咽喉炎106例患者的反流相关量表评分、口咽pH监测结果,比较各组咽喉反流阳性率及反流相关参数差异,并纳入年龄、性别、烟酒嗜好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声带占位病变(良性增生性病变+白斑)较慢性咽喉炎组量表阳性率、口咽pH监测Ryan指数阳性率、W指数阳性率、pH6.0反流百分比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白斑组反流症状指数量表阳性率最低,pH监测相关参数均高于良性增生性病变各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声带囊肿组W指数阳性率及W值仅次于白斑组。多因素分析,除了高龄、男性、吸烟,LPR是声带白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W指数为标准时,LPR是声带囊肿的危险因素。结论 咽喉反流与多种声带病变相关,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声带白斑较非占位性咽喉炎与咽喉反流关系更密切,尤其声带白斑相关性最大。声带囊肿与LPR关系仍需进一步验证。 王磊 王刚 孙喆喆 刘红丹 韩浩伦 韩浩伦 张晓丽 张晓丽关键词:咽喉反流 声带白斑 胃食管气道反流性疾病多学科研究及进展 2024年 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 LPRD)是人群中的一类多发病、常见病。胃食管气道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airway reflux disease, GARD)概念提出更有益于认识、探讨气道反流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无论GARD还是LPRD,都是众多气道问题的源头疾病,而不是单一的咽喉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标准之间一致性差,治疗也存在不规范、用药单一化等问题,迫切需要多学科协作联合诊治。论文从近年来该类疾病损伤机制、诊断方法、治疗进展方面进行述评,以期推动多学科交流协作。 吴玮 王磊 陈升 李连勇 王刚关键词:咽喉反流 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