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丽
-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微穿刺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 2001年
- 目的 :探讨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技术方法、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 ,观察疗效。方法 :利用自行研制的眼超显微手术系统 ,实现活体视网膜静脉微穿刺 ;采用光动力学方法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动物模型 ,在阻塞的视网膜静脉内注入溶栓剂tPA ,观察溶栓效果和术中、术后视网膜及其血管改变。结果 :超显微手术系统能够实现稳定的视网膜血管微穿刺 ,并向血管内持续注药。在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早期 ,该方法能使血栓迅速溶解脱落 ,疏通血管 ,恢复静脉血流。病理结果显示 ,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溶栓后 ,不但能够逆转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理改变 ,而且对视网膜及其血管无明显损伤。结论 :视网膜静脉微穿刺 ,注入溶栓剂可能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早期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该技术的不断完善 ,不仅可望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治疗 ,而且还可用于清除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组织活检。
- 胡运韬马志中张晓丽韩素义王长观徐航修杨炳健黄丽杰
-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闭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应用光动力学方法制作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被引量:8
- 2003年
- 目的 应用光动力学方法制备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 ,以观察眼底形态学和病理学改变。方法 取小型猪 15只 ,随机取单眼为实验组 ,静脉推入孟加拉玫红 (2 0mg/kg) ,1min后采用玻璃体切割机眼内照明的导光纤维直接照射视盘上方 0 5~ 1 0PD的视网膜主干静脉 15min ;分别于血栓形成后 1h、3d、7d、14d、2 1d及 2 8d进行间接眼底镜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取静脉阻塞区视网膜及血管行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照组对侧眼不注射孟加拉玫红 ,直接用光导纤维照射靶血管 2 0min ,取出光导纤维 ,缝合切口。分别于光导纤维照射后 1h、2 4h、3d后观察眼底改变 ,同时摘除眼球 ,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 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可靠 ,可见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广泛出血及水肿等典型病理改变。结论 利用导光纤维眼内照明技术与化学光敏剂方法制作的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 ,是一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血栓形成可靠的实验技术。
- 张晓丽胡运韬马志中王常观韩素义杨炳健黄丽洁
- 关键词:光动力学实验性视网膜
- 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探讨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技术方法、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 ,观察疗效。方法 :利用自行研制的眼超显微手术系统 ,实现活体视网膜静脉微穿刺 ;采用光动力学方法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动物模型 ,在阻塞的视网膜静脉内注入溶栓剂 t PA,观察溶栓效果和术中、术后视网膜及其血管改变。结果 :超显微手术系统能够实现稳定的视网膜血管微穿刺 ,并向血管内持续注药。在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早期 ,该方法能使血栓迅速溶解脱落 ,疏通血管 ,恢复静脉血流。病理结果显示 ,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溶栓后 ,不但能够逆转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理改变 ,而且对视网膜及其血管无明显损伤。结论 :视网膜静脉微穿刺 ,注入溶栓剂可能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早期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该技术的不断完善 ,不仅可望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治疗 ,而且还可用于清除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组织活检。
- 胡运韬马志中张晓丽韩素义王长观徐航修杨炳健黄丽杰
-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溶栓疗法微操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利用微穿刺技术建立猫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及复位模型被引量:8
- 2003年
- 建立猫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及复位动物模型 ,为研究与视网膜脱离和复位相关的视网膜疾病提供合理有效的实验手段。 78只成年猫眼行晶体囊外摘除 ,玻璃体切除手术。 3周后 ,手持尖端直径约 5 0~ 70 μm的玻璃微穿刺针 ,刺入神经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之间 ,将 0 2 5 %Healon缓慢注入到视网膜下腔 ,造成局部视网膜脱离。 2 4h时后 ,经玻璃体切割机进行眼内气 液交换 ,用尖端直径约 15 0~ 2 0 0 μm的玻璃微穿刺针 ,将视网膜下腔和玻璃体腔内液体吸出 ,填充 3 0 %C3F8使脱离的视网膜重新复位。观察视网膜脱离形态和复位情况以及眼部炎症反应。结果显示 ,视网膜脱离的成功率为 93 6% ( 73 / 78眼 )。脱离 2 4h后 ,视网膜重新复位的成功率为 97 1%( 3 3 / 3 4眼 )。组织学观察发现 ,视网膜脱离 ,位于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pigmentepithelium ,RPE)细胞之间 ,视网膜重新复位后RPE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紧密接触。实验表明 ,利用微穿刺技术可以在猫眼上成功建立损伤小、反应轻 。
- 刘铁城马志中刘百臣张晓丽王常观胡运韬范建国陈华
- 关键词:疾病模型动物视网膜脱离穿刺术
- 咽喉反流相关中耳炎1例并文献复习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反流相关中耳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方法 回顾1例反流相关中耳炎患者病历资料,患者因咳嗽、左耳闷院就诊,行量表评估、pH检测提示咽喉反流,鼓膜穿刺液检测出胃蛋白酶,予以抑酸、改善胃动力、抗过敏、稳定气道、鼻喷激素、促排以及雾化吸入等治疗。结果 3个月后患者症状消失,检测结果正常。检索相关国内外文献分析其发病原因、咽喉反流对气道影响等。结论 在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及慢性肺部疾病中,咽喉反流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
- 周莹王刚王磊张晓丽韩浩伦李保卫孙喆喆吴玮
-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咽喉反流性疾病胃蛋白酶胃食管反流PH监测
- 咽喉反流性疾病不同体位反流模式的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咽喉反流性疾病的不同体位反流模式的特点。方法 回顾2016年5月至2023年5月间,在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987例疑似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yngeal reflux disease, LPRD)患者的一般情况、Dx-pH监测数据及反流症状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 RSI)、反流体征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 RFS)数据,根据立位和卧位Ryan指数将Ryan指数阳性患者分为单纯立位阳性、单纯卧位阳性及双阳性组,比较各组的RSI、RFS及各项反流参数。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87例研究对象中,Ryan指数阳性288例,其中单纯立位阳性176例(61.1%)、单纯卧位阳性47例(16.3%)、双阳性65例(22.6%)。各组间性别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RSI数值及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P=0.345),其中症状痰多或涕倒流立位组评分高于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各组RFS数值及分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S阳性率双阳性组高于卧位组高于立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H监测参数比较显示:双阳性组的反流时间百分比、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立位组在反流时间百分比和最长反流时间两项上显著小于卧位组(P<0.001),但反流总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7)。结论 LPRD患者中以立位反流模式为主,立位的反流事件的特点是含气反流为主且持续时间较短,其对气道黏膜的损伤作用弱于卧位反流,但引起的患者主观症状较重。
- 孙喆喆王刚王磊王磊韩浩伦韩浩伦张晓丽张晓丽
- 关键词:咽喉反流胃食管反流体位PH监测
- 咽喉反流与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声带白斑、慢性咽喉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对比慢性咽喉炎探讨三种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声带白斑与咽喉反流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声带息肉92例、声带囊肿24例、任克水肿37例、声带白斑53例、慢性咽喉炎106例患者的反流相关量表评分、口咽pH监测结果,比较各组咽喉反流阳性率及反流相关参数差异,并纳入年龄、性别、烟酒嗜好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声带占位病变(良性增生性病变+白斑)较慢性咽喉炎组量表阳性率、口咽pH监测Ryan指数阳性率、W指数阳性率、pH6.0反流百分比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白斑组反流症状指数量表阳性率最低,pH监测相关参数均高于良性增生性病变各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声带囊肿组W指数阳性率及W值仅次于白斑组。多因素分析,除了高龄、男性、吸烟,LPR是声带白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W指数为标准时,LPR是声带囊肿的危险因素。结论 咽喉反流与多种声带病变相关,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声带白斑较非占位性咽喉炎与咽喉反流关系更密切,尤其声带白斑相关性最大。声带囊肿与LPR关系仍需进一步验证。
- 王磊王刚孙喆喆刘红丹韩浩伦韩浩伦张晓丽张晓丽
- 关键词:咽喉反流声带白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