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坤
- 作品数:19 被引量:26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严重羊膜带综合征一例被引量:2
- 2020年
- 患儿男,孕1产1,胎龄35+5周,产前彩色超声检查提示双下肢不对称,左下肢增粗,剖宫产终止妊娠。生后检查发现左大腿根部一条0.8 cm宽的环行白色束带(图1,红色箭头),左下肢明显肿胀,皮肤冰凉、淤紫,皮肤可见多处水泡、破溃(图1,蓝色箭头),左足已坏疽(图1,黑色箭头),左股动脉、左足背动脉无搏动,切开左大腿组织未见鲜血(图1,黄色箭头),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股动静脉无明显血流。遂于生后4 h急诊行束带彻底切除及股骨远端(1/3)截骨术(图2)及皮瓣成形术,保留了髋关节及大部分股骨。术后病理检查报告:组织广泛出血、坏死、足趾坏疽,束带活检提示退变肌组织。术后予强力抗生素抗感染、营养支持、加强换药、促表皮生长等处理,术后3 d可见成形皮瓣大部分坏死(图3),皮下软组织血供尚好;2周后坏死上皮脱落,肉芽生长,上皮生长(图4)。术后3周创面干洁,生命征稳定出院,出院后继续定期门诊换药随访。患儿出院后4个月随访时可见创面全部覆盖上皮,局部可见少许瘢痕,治疗满意效果(图5)。
- 刘明坤方一凡张炳徐文琛白建喜吴典明
- 关键词:皮下软组织截骨术生命征股骨远端出院后
- 单中心先天性小肠闭锁不同手术方式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对比分析3种手术方式在治疗小肠闭锁中的疗效,为小肠闭锁患儿个体化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妇幼保健院2008年1月至2017年9月168例小肠Ⅱ、Ⅲ、Ⅳ型闭锁患儿临床诊治资料,按术式不同分为3组:端端吻合组(58例)、端斜吻合组(68例)、近端裁剪端端吻合组(42例),端端吻合组和端斜吻合组又分为近端肠管口径>远端4倍a组,≤远端肠管口径4倍的b组。对比分析各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肠闭锁类型及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半年并发症情况。结果各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肠闭锁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裁剪端端吻合组在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均优于端端吻合a组和端斜吻合a组(P<0.05)。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端斜吻合a组优于端端吻合a组(P<0.05),端端吻合b组和端斜吻合b组在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并发症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住院时间端端吻合b组长于端斜吻合b组(P<0.05)。结论对于近端肠管口径>远端4倍的患儿,建议行近端肠管裁剪端端吻合手术,有术后恢复迅速、并发症更少的优点;对于近端肠管口径≤远端4倍的患儿,建议行端斜吻合手术,较端端吻合手术有住院时间更短的优点。先天性小肠闭锁根据患儿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具有更好的疗效。
- 黄文华方一凡林宇张炳刘明坤白建喜陈飞何渊彬吴典明
- 关键词:手术方式疗效
- 用内窥镜治疗儿童误吞多枚磁铁异物的应用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内窥镜在胃肠道多枚磁铁异物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接受诊治的9例误食多枚磁铁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 男3例, 女6例;年龄范围为1~4岁, 发病时间为2 h至2周;主述症状以无症状为主, 其次为腹痛、呕吐和发热;磁铁异物数量范围为4~25枚。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开腹肠切除吻合、穿孔修补;腹腔镜辅助下经脐部切口提出肠管切开肠管取出异物(肠镜取出剩余异物);腹腔镜探查, 转开腹肠切除吻合并取出异物;开腹肠穿孔修补术;胃镜检查取出部分异物, 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 肠镜取出其余异物;腹腔镜探查, 胃镜下取出异物。结果 6例经内窥镜(腹腔镜、胃十二指肠镜、结肠镜)辅助下取出异物, 2例经传统开腹手术取出异物, 1例经保守治疗后自行排出异物。3例术中发现多处肠管穿孔, 最少2处, 最多5处, 1例发现胃穿孔, 2例术中发现肠内瘘形成。9例患儿随访至今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误食多枚磁铁异物的患儿需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 内窥镜治疗创伤小、安全有效。
- 刘明坤陈攸涛黄可出严磊林宇叶红方一凡吴典明
- 关键词:内窥镜磁珠消化道异物儿童
- 一种造瘘术后封堵造瘘口装置
- 本实用新型小儿造瘘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造瘘术后封堵造瘘口装置,包括引流管主体,所述引流管主体为橡胶软管,所述引流管主体的顶部侧壁设置有固定气囊,所述引流管主体的底部一侧设置有充气管,且所述充气管与固定气囊相通;所述引流管...
- 吴丽娟郭斌刘明坤
- 不明原因新生儿肠穿孔诊治经验总结
- 2025年
- 目的总结不明原因新生儿肠穿孔的诊治经验。方法病例总结。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福建省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探查且探查时病因不明确的肠穿孔病例资料,探讨其穿孔特点、病理特点、病因分析及手术方式,总结诊治经验。结果共纳入21例新生儿不明原因肠穿孔病例,其中男15例,女6例;足月儿(12例)多于早产儿(9例);正常出生体重儿(12例)多于低出生体重儿(9例)。术中穿孔部位:回肠13例,结肠8例;穿孔直径0.5~2.0 cm;单处穿孔20例,两处穿孔1例。患儿均行肠壁全层多点活检及肠造瘘术,术后病理报告:10例确诊先天性巨结肠;8例诊断巨结肠同源病;3例报告找到正常神经节细胞,其中2例为自发性肠穿孔,1例为胎粪性肠梗阻。术后放弃治疗3例,死亡1例,17例患儿一期出院。9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3~6月龄行巨结肠根治术;8例巨结肠同源病中6例经评估后行关瘘术,其中1例关瘘术后无法排便、腹胀,再次行Santulli肠造瘘术,另2例仍在随访;2例自发性肠穿孔和1例胎粪性肠梗阻于3月龄行关瘘术,排便正常。结论不明原因新生儿肠穿孔需考虑肠神经元发育异常症、胎粪性肠梗阻合并肠穿孔及自发性肠穿孔;建议行肠造瘘术及肠多点活检术,待病理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处理;Santulli肠造瘘术是可行的分期手术方式。
- 郑伟军方一凡方一凡严磊吴典明王翔陈颖健林志雄刘明坤
- 关键词:肠穿孔外科手术
- 新生儿先天性细小结肠症相关病因与影像表现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新生儿先天性细小结肠症的影像表现,以助于诊断原发疾病。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21年7月就诊并经结肠造影检查诊断为新生儿细小结肠的患儿325例,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25例中,男童175例,女童150例;平均出生胎龄(37.5±1.9)周(30~42+2周),其中足月儿290例,早产儿35例;就诊年龄0.5 h~14 d;正常出生体质量儿207例,低出生体质量儿118例。患儿均行腹部平片检查和结肠造影,最终确诊为单纯性先天性肠闭锁245例(75.4%)、肠闭锁合并胎粪性腹膜炎22例(6.8%)、肠闭锁合并先天性肠旋转不良10例(3.1%)、单纯胎粪性肠梗阻4例(1.2%)、先天性全结肠巨结肠31例(9.5%)、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10例(3.1%)、巨膀胱细小结肠肠蠕动不良综合征3例(0.9%)。结论新生儿细小结肠症病例依据腹部X射线检查、结肠造影特征表现以及临床表现可初步进行病因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 刘明坤章国伟吴典明林志雄郑伟军方一凡
- 关键词:结肠造影X射线先天性巨结肠
-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诊治分析:单中心10年经验总结
- 2024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10年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病例,进行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手术治疗的155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n=60)和开腹组(n=95),腹腔镜组根据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分为6个阶段(A组~F组,每组平均10例)。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围手术期指标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术中出血较开腹组多,总住院时间较开腹组短(P<0.05);两组患儿术后肠扭转复发、粘连性肠梗阻、切口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绘制学习曲线,发现在完成20例手术后,手术时间由学习期过渡到熟练期。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肠旋转不良可减少住院时间,但手术时间较长,腹腔镜下肠旋转不良复位术的学习曲线大概是20例,由经验丰富的团队施行该术是安全可行的。
- 郑伟军方一凡方一凡王翔吴典明刘明坤
- 关键词: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儿童腹腔镜手术后并发症
- 小儿多发型肠套叠七例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 分析多发型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诊断并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1 890例肠套叠患儿中多发型肠套叠7例(0.37%)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2~15.0个月,平均(7.2±4.0)个月;体重5.2~12.4 kg,平均(7.3±2.5) kg;发病时间20~74 h,平均(30.7±19.0) h。术前行空气灌肠4例,行彩色超声检查2例。结果 7例患儿均经手术证实为多发型肠套叠并手法复位成功,无肠坏死、肠道畸形。其中3例为回-回-结肠型及结肠-结肠型套叠并存(顺行套叠和逆行套叠并存),1例为小肠型及回-结肠型并存,3例为多发型小肠型套叠。所有患儿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复发性肠套叠。结论 多发型肠套叠发病率较低,术前不易诊断明确,易漏诊或误诊而延误治疗,可行彩色超声或CT检查协助诊断。对于术前空气灌肠肠套叠包块位置与术中不符或术中发现套叠近端肠管无明显扩张时,需探查有无多发型肠套叠。
- 张炳张锦娜刘明坤吴典明李乐方一凡
- 关键词:肠套叠儿童
- 腹腔镜下治疗新生儿十二指肠闭锁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观察腹腔镜治疗新生儿十二指肠闭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8例十二指肠闭锁新生儿为观察对象,按不同年龄段(14个月、12个月、10个月)分为A、B、C(12例、12例、14例)三组行腹腔镜手术,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近期并发症.结果 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A、B两组(均P<0.05);C组未出现术后近期并发症,与A、B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新生儿十二指肠闭锁,患儿10个月年龄段时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更少,临床效果较好.
- 刘明坤方一凡张炳白建喜陈建财
- 关键词:腹腔镜新生儿十二指肠闭锁出血量并发症
- 腹腔镜辅助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根治术16例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治疗小儿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小儿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16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例小儿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入院后均予完善术前检查,腹腔镜辅助下顺利完成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术后排便功能总体恢复好,无便秘复发,其中偶有污粪3例,占18.8%,不影响日常生活。腹腔内感染0例,肛门狭窄0例,肛门失禁0例,吻合口漏0例。并发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4例,占25%。结论腹腔镜辅助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症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创伤小同时视野清晰等优点。
- 陈流方一凡刘明坤黄文华林恺楠
-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症腹腔镜SOAVE根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