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琳丹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牙槽
  • 2篇牙槽嵴顶
  • 2篇牙根
  • 2篇牙根形态
  • 2篇上颌
  • 2篇上颌窦
  • 2篇上颌窦底
  • 2篇上颌窦底提升
  • 2篇前磨牙
  • 2篇下颌
  • 2篇下颌前磨牙
  • 2篇磨牙
  • 2篇根管
  • 2篇根管系统
  • 2篇根形态
  • 1篇牙合
  • 1篇牙矫治
  • 1篇牙种植
  • 1篇软组织
  • 1篇上颌窦底提升...

机构

  • 6篇北京市垂杨柳...

作者

  • 6篇王琳丹
  • 3篇楚德国
  • 2篇张东坡
  • 2篇祝旭
  • 2篇秦琨
  • 2篇姚竹
  • 2篇赵璐
  • 1篇宁振娟

传媒

  • 3篇现代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实用口腔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8
  • 3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评估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上颌后牙缺失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10mm)患者29例,共37个种植位点进行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CBCT测量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及术后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结果 5例患者5个位点术中黏膜穿孔,位点黏膜穿孔发生率为13.51%。其余24例患者32个种植位点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从1.30~9.99mm,平均5.28±2.08mm,术后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从4.61~13.47mm,平均9.62±2.09mm。黏膜未穿孔的24例患者32个位点术中同期植入种植体29颗,种植体长度从11.0~11.5mm,平均11.10±0.21mm。结论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对上颌窦底提升幅度大,可达到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提升高度,扩大了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适应证。黏膜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
楚德国吕铁铭杨雯琦王琳丹姚竹赵璐
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植骨高度变化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评估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植骨高度变化。方法 13例上颌后牙缺失剩余骨高度不足(<10mm)患者共16个种植位点进行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无机牛骨基质(BioOss)。术后即刻及二期复诊时拍摄CBCT测量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两者之间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从2.46~8.54mm,平均5.46±1.76mm;16个位点共植入15颗种植体,种植体长度从11.0~11.5mm,平均11.07±0.18mm。术后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从7.95~12.97mm,平均10.37±1.61mm;术后修复完成时间从4~10个月,平均6.0±1.76个月;术后复诊拍摄CBCT时间3~6个月,平均4.31个月,复诊时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从5.83~15.24mm,平均10.07±2.31mm;与术后即刻相比,上颌窦底提升高度改变幅度从-2.12~5.32mm,平均降低0.30±1.84mm,占术后即刻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的2.9%,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1);与术后即刻相比,复诊时4个位点上颌窦底提升高度增加(占所有位点的25%),增加幅度从0.24~5.32mm,平均2.16±2.19mm,其余12个位点上颌窦底提升高度降低(占所有位点的75%),降低高度从0.08~2.12mm,平均1.13±0.60mm。结论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短期内大部分位点植骨高度降低,少部分位点植骨高度增加,总起来说植骨高度稳定无显著变化。
楚德国王琳丹李德仁吕铁铭杨雯琦赵学萍王东
关键词:牙种植上颌窦底提升
拔牙矫治成年女性错[牙合]畸形对其侧貌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究拔牙矫治成年女性错[牙合]畸形对其侧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8年5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口腔科就诊的80例成年女性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矫治方法不同分为拔牙组(49例)和非拔牙组(31例),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拔牙组接受拔牙矫治,非拔牙组接受非拔牙矫治。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头影像学检测、软组织测量值、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结果:治疗后,两组下颌骨长度较治疗前延长,拔牙组长于非拔牙组;PNS-UPW、SNA较治疗前升高,拔牙组高于非拔牙组;SNB、ANB较治疗前降低,拔牙组低于非拔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上中切牙倾角、下中切牙倾角、UL-LL较治疗前降低,非拔牙组上中切牙倾角、下中切牙倾角升高,拔牙组低于非拔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Sn-UL、LL-Sm、SPP-SPPW较治疗前升高,拔牙组高于非拔牙组(P<0.05)。治疗后,拔牙组H-FH、H-MP较治疗前升高,非拔牙组H-FH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非拔牙矫治,拔牙矫治可改善头影像测量指标及上气道形态,并可提高成年女性错[牙合]畸形患者侧貌软组织的协调程度。
宁振娟吕康波王琳丹
关键词:成年女性拔牙矫治错[牙合]畸形侧貌软组织
下颌前磨牙牙根形态和根管系统的锥形束CT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下颌前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特征。方法回顾148例患者28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和218颗下颌第二前磨牙的CBCT影像,分析牙根和根管系统形态,采用Vertucci等提出的分类法对根管构型进行分类。结果 28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牙285颗,双根牙2颗。三根牙1颗;根管Ⅰ型占77.78%,Ⅱ型0.34%,Ⅲ型2.08%,Ⅳ型0.69%,Ⅴ型14.58%,Ⅶ型1.04%,Ⅹ型0.69%,C型2.78%。218颗下颌第二前磨牙全部为单根;根管Ⅰ型占98.17%,Ⅴ型占1.83%。结论下颌前磨牙大多数是单根单根管。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具有较大的变异性。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类型主要是Ⅴ型,C型根管的检出率也较高。而下颌第二前磨牙多根管的发生率远低于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的分歧发生在根中或根尖1/3处。CBCT可用于下颌前磨牙复杂根管形态的评价。
秦琨祝旭张东坡王琳丹
关键词:下颌前磨牙牙根形态根管系统锥形束CT
下颌前磨牙V型根管的CBCT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采用CBCT探讨下颌前磨牙V型根管的发现率及牙根和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特征。方法:回顾148例患者28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和218颗下颌第二前磨牙的CBCT影像,采用Vertucci(1984)提出的分类方法,诊断出V型根管的下颌前磨牙,计算发现率,研究牙根和根管系统形态特征及其对称性。结果:下颌第一和第二前磨牙V型根管的发现率分别为14.58%(42/288)和1.83%(4/218)。46颗V型根管下颌前磨牙中有根面沟36颗(78.26%),根面沟多发生在近中面偏舌侧。根管分歧发生于根中1/3的占91.30%。根管分布绝大多数为颊舌向双根。18颗下颌前磨牙的根管构型对称性分布。结论:下颌第一前磨牙V型根管的发现率远高于下颌第二前磨牙。多数牙根有根面沟并且与双根管构型有一定关系。根管分歧大多数发生在根中1/3处。根管构型分布有一定的对称性。
秦琨祝旭张东坡王琳丹
关键词:下颌前磨牙牙根形态CBCT
游离龈瓣移植加宽种植体颊侧角化黏膜临床应用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评估应用游离龈瓣移植加宽种植体颊侧角化黏膜临床效果。方法 8例患者共植入14颗种植体,种植二期时种植体颊侧龈缘中点处角化黏膜宽度均小于2mm,共进行8例游离龈瓣移植,游离龈瓣均取自硬腭。结果 8例移植龈瓣均成活。术前种植体颊侧龈缘中点处角化黏膜宽度0~1.5mm,平均0.32±0.64mm。游离龈瓣移植后复诊时间2~9个月,平均4.50±2.33个月。复诊时种植体颊侧龈缘中点处角化粘膜宽度2~8mm,平均4.29±1.82mm。结论游离龈瓣移植可有效加宽种植体颊侧角化黏膜。
楚德国吕铁铭杨雯琦王琳丹姚竹赵璐
关键词:种植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