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楚德国

作品数:19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朝阳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0篇上颌
  • 10篇上颌窦
  • 9篇上颌窦底
  • 9篇上颌窦底提升
  • 7篇提升术
  • 6篇牙槽
  • 6篇牙槽嵴顶
  • 6篇上颌窦底提升...
  • 4篇术后
  • 4篇下颌
  • 3篇第三磨牙
  • 3篇下颌第三磨牙
  • 3篇磨牙
  • 2篇牙种植
  • 2篇咽侧壁
  • 2篇手术
  • 2篇手术时间
  • 2篇术前
  • 2篇术前及术后
  • 2篇种植体

机构

  • 12篇北京市垂杨柳...
  • 3篇清华大学
  • 2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附...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19篇楚德国
  • 3篇王琳丹
  • 2篇姚竹
  • 2篇赵璐
  • 1篇刘苗
  • 1篇张震康
  • 1篇赵一姣
  • 1篇宿玉成
  • 1篇梁枫
  • 1篇赵强
  • 1篇王林
  • 1篇徐健
  • 1篇王勇

传媒

  • 9篇现代口腔医学...
  • 2篇医学综述
  • 1篇口腔颌面外科...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6
  • 1篇200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带止动环序列钻辅助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纳入2017年2月至5月于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1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15个种植位点),术前锥形束CT测量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10 mm,需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术前RBH为(6.18±1.60)mm [(3.10-8.34)mm],其中6个位点RBH〈6 mm,9个位点RBH≥6 mm。种植位点对应上颌窦底黏膜厚度(1.21±0.92)mm [(0.50-4.24)mm]。15个种植位点均应用带止动环序列钻逐级备洞磨穿上颌窦底骨皮质后用新型骨凿行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术中植入无机牛骨基质及种植体15枚。术后即刻拍摄锥形束CT显示所有上颌窦底提升种植位点区域均形成一外形连续界限清晰的"帐篷状"隆起,上颌窦内均未见异常液平面。上颌窦底提升高度(7.83±1.57)mm [(5.94-11.01)mm]。随访7-1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种植体均存留无松动脱落。
楚德国宿玉成李亚男张葳葳吕铁铭王琳丹
关键词:上颌窦牙种植
新型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骨凿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骨凿(Chu Deguo Osteotome)及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初步评价该新型骨凿及术式应用于剩余牙槽骨高度〈6m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上颌后牙缺失患者6名(21-57岁,平均37.17±12.92岁),术前CBCT测量种植位点剩余牙槽骨高度。应用新型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骨凿进行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上颌窦底提升后的空间内植入Bio-Oss骨粉,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术后即刻拍摄曲面体层放射片或CBCT对上颌窦底提升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剩余牙槽骨高度2.90-5.99mm,平均4.55±1.15mm。6名患者7个上颌窦提升位点同期植入种植体6颗,延期植入1颗。植入种植体长度平均11.42±0.20mm。上颌窦底提升高度8.58-12.69mm,平均10.38±1.44mm。术后曲面体层放射片或CBCT显示所有种植位点上颌窦底提升区域均形成一外形连续界限清晰的"帐篷状"隆起,未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结论新型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骨凿及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可应用于剩余牙槽骨高度〈6mm患者。与传统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比较,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具有对上颌窦底黏膜提升面积大、提升幅度高、创伤小、更安全等优点,就提升幅度而言可以达到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效果。
楚德国
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评估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上颌后牙缺失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10mm)患者29例,共37个种植位点进行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CBCT测量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及术后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结果 5例患者5个位点术中黏膜穿孔,位点黏膜穿孔发生率为13.51%。其余24例患者32个种植位点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从1.30~9.99mm,平均5.28±2.08mm,术后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从4.61~13.47mm,平均9.62±2.09mm。黏膜未穿孔的24例患者32个位点术中同期植入种植体29颗,种植体长度从11.0~11.5mm,平均11.10±0.21mm。结论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对上颌窦底提升幅度大,可达到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提升高度,扩大了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适应证。黏膜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
楚德国吕铁铭杨雯琦王琳丹姚竹赵璐
改良上颌窦底内提升术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评估一种改良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6-12—2018-07期间,于56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共83个位点,行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术前CBCT测量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术中植骨,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术后即刻拍摄CBCT测量上颌窦底提升高度并观察窦底黏膜完整性。术后至少4个月完成修复,随访观察种植体存留率。结果:3个位点术中因上颌窦黏膜破裂改为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位点黏膜破裂率为3.61%。其余80个位点术后即刻CBCT显示其中5个位点上颌窦底黏膜破裂,位点黏膜破裂率为6.02%。80个位点中76个位点同期种植,3个位点延期种植,1个位点放弃种植。种植体直径为4.0~5.1 mm,平均(4.73±0.35)mm,长度为8.0~11.5 mm,平均(10.27±0.69)mm。上颌窦底黏膜未破裂的75个位点,术前RBH为0.88~9.27 mm,平均(5.57±1.91)mm;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4.54~15.14 mm,平均(8.09±1.99)mm。手术至修复时间为4~15个月,平均(7.14±2.06)个月,修复后随访时间为1~20个月,平均(9.36±4.60)个月。2枚种植体于修复前脱落,1枚种植体于修复后脱落,总体种植体存留率96.25%。结论: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行上颌窦底内提升创伤小,相对安全可靠,短期种植修复效果满意。
楚德国宿玉成李永成吕铁铭王琳丹
关键词:上颌窦底提升
腭裂修复术前及术后发音时咽侧壁运动的对比研究
2006年
目的探讨腭裂修复术关闭腭部裂隙对发音时咽侧壁运动程度的影响。方法应用鼻咽纤维镜分别对15例腭裂患者发/a/和/i/音时腭裂修复术前与术后咽侧壁的运动程度进行评价、对比。结果发/a/和/i/时术后咽侧壁运动程度的均值均大于术前,发/a/时术前术后咽侧壁运动程度间的差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i/时术前术后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腭裂修复术关闭腭部裂隙可以改善发音时咽侧壁的运动程度,咽侧壁运动的改善程度与元音的性质有关,发高元音时咽侧壁运动的改善程度大于发低元音时。
楚德国张震康
关键词:腭裂语音咽侧壁
上颌窦内提升骨凿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上颌窦内提升骨凿。;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本外观设计产品用于口腔医疗器械。;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产品的整体形状。;4.最能表明本外观设计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立体图。
楚德国
文献传递
几种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上颌后牙缺失,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是该区域种植手术需要解决的难题。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的主要方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包括两种术式,即上颌窦底外提升术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上颌窦底外提升术创伤大、术后反应重、需要使用抗生素、患者不易接受,但其提升幅度较大。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肿胀轻,但提升高度有限。目前,许多学者致力于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案的研究。动物实验研究是口腔种植新材料、新技术开发和应用过程中重要的临床前参考资料。开发和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对人体组织进行模拟实验十分重要。
吕铁铭楚德国
关键词:上颌窦底提升术动物模型
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类型与手术时间关系及临床分类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类型与手术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新型下颌第三磨牙分类方法。方法收集413例下颌第三磨牙拔除病例数据。根据Pell-Gregory升支分类、Pell-Gregory殆平面分类和Winter分类3种分类方式将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类型进行分类,分别以阻生指数Ri、0i、wi表示。下颌第三磨牙综合阻生指数以ci表示,ci=Ri+0i+wi。以手术时间表示拔除难度。使用方差分析研究各综合阻生指数之间手术时间差异,根据综合阻生指数以及手术时间将下颌第三磨牙进行分类。结果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手术时间随着综合阻生指数增大而增加,部分下颌第三磨牙综合阻生指数之间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可以根据综合阻生指数以及手术时间将下颌第三磨牙分为6类(I-Ⅵ)。结论下颌第三磨牙拔除难度与阻生类型密切相关,新型分类方法可以更好的预测下颌第三磨牙拔除难度。
楚德国
关键词:下颌第三磨牙手术时间
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植骨材料三维体积变化研究
2017年
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常规手段,而植骨材料的稳定性是影响种植体远期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植骨材料的长期稳定性。大量有关植骨材料术后体积变化的文献显示,绝大部分研究中植骨材料体积在术后有一定程度的缩减,以术后早期缩减程度较大;也有极少数病例术后体积表现为增加。关于影响植骨材料术后体积变化的因素较为复杂,目前尚无明确定论,需要学者并进一步研究。
杨雯琦楚德国刘苗
关键词:上颌窦底提升术种植体稳定性植骨材料
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1例报道
2020年
上颌后牙缺失后由于牙槽骨吸收和上颌窦气化经常导致该区域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不足[1,2],为常规种植修复带来困难,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该难题的常用技术。2015年,楚德国报道了一种新型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骨凿即Chu Deguo骨凿,并提出了一种改良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3].
楚德国梁枫吕铁铭
关键词:上颌窦底提升术牙槽嵴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