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玲

作品数:10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济南市急救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急救
  • 5篇护理
  • 4篇院前急救
  • 3篇多发伤
  • 3篇救护
  • 3篇急救护理
  • 2篇严重多发
  • 2篇严重多发伤
  • 2篇院前
  • 2篇重症
  • 2篇重症患者
  • 2篇危重
  • 1篇多发伤患者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合并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干预
  • 1篇心理状况
  • 1篇心理状况分析

机构

  • 10篇济南市急救中...
  • 1篇济南市儿童医...
  • 1篇济南市槐荫区...

作者

  • 10篇刘玲
  • 2篇刘健
  • 2篇杨青春
  • 2篇张秀兰
  • 1篇孙文慧
  • 1篇杨洋

传媒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智慧健康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观察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2021年
分析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入组本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共120例,随机分组,常规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流程,观察组采取急救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死亡率,并比较护理前后APACHE-II评分、GCS评分值。结果: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常规组,护理后APACHE-II评分低于常规组,GCS评分值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急救护理流程严重多发伤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杨洋李玲梅刘玲
关键词:急救护理流程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
浅谈多发伤早期救治的困难和应对的护理措施
2022年
总结多发伤的特点及多发伤早期救治存在的困难及应对措施。方法 针对多发伤患者首先要尽快建立有效的输液通道,首选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正确的选择复苏液体的使用,晶体液为开始复苏的首选及主要选择,胶体液和晶体液复苏反应不良时加用。尽快充分的液体复苏,能保证脏器和组织的灌注,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传统的抢救措施。利用急救车和重症监护室的常规急救设备及时合理的救治患者。结论 多发伤病情复杂,死亡率高,首先要早期正确的判断伤情,坚持救命第一的原则;其次,要减少漏诊误诊,正确掌握救治原则。急救医生和护士要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缩短诊断时间就地抢救致命伤。
刘玲
关键词:多发伤救治
一种重症患者急救护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重症患者急救护理装置,包括箱体,其特征是:所述箱体的内壁下侧固定连接丝杠槽,所述丝杠槽内设有两个滑块,两个所述滑块的一侧分别通过销轴铰连接对应的连杆的一端,所述丝杠槽的内侧两端分别活动连接双向丝杠的一...
刘玲
院前急救危重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与心理干预探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危重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对危重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出危重患者的心理特点并进行有效干预。结果对院前急救危重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结论危重患者的心理特点是千变万化和错综复杂的,又遵循一定的心理学规律,正确评估危重患者的心理状态,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刘健张秀兰刘玲
关键词:院前急救危重患者心理干预
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急救和护理
2016年
总结严重多发伤病人在院前和现场的诊断方法、抢救护理措施。方法:对多发伤患者首先应积极行抗休克治疗,对严重休克者立即施行深静脉内置管,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快速扩容,在输入晶体液的同时,酌情应用代血浆,全血等。对已深昏迷的颅脑伤患者,为了防止窒息,或改善缺氧,应立即行气管内插管,给予高浓度吸氧。对有颅内高压的患者施行降低颅内压治疗,伴有严重胸部伤(如张力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心脏伤)的危重患者,立即施行胸腔闭式引流,或解除心脏压塞,或心脏修补等急救措施。对严重骨盆骨折伴腹膜后大出血的多发伤患者采用紧急介人止血,可以挽救很多生命垂危的患者。结果:经上述急救护理本组88例多发伤患者,25例治愈出院,15例有不等程度的肢体残疾,18例皮肤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疤痕,10例在医院在康复治疗,20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严重多发伤来势凶险,伤情复杂,死亡率高,首先应早期正确判断伤情,坚持救命第一的原则。其次,减少漏诊,正确掌握救治原则:急诊医生护士应熟练掌握查体技术,缩短诊断时间,多发伤的抢救原则:就地抢救致命伤,按顺序处理:胸*腹一颅脑*开放性骨关节,血管神经损伤。再次,树立救治伤员的整体意识,尽早实施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措施。
刘玲杨青春刘健
关键词:多发伤急救护理
浅谈急性左心衰竭的院前急救对策
2017年
急性左心衰竭预后很差,常危及生命,院前急救过程中必须紧急施救和治疗。该病住院病死率为3%,60d病死率为9.6%,3年和5年病死率分别高达30%和60%。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急性左心衰病死率更高。伴急性肺水肿患者的院内病死率为12%,1年病死率达30%。发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必须引起院前急救人员的高度重视。
孙士县刘玲唐倩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
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运中沟通协调问题的探讨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运中沟通协调工作的流程。方法根据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13年制定《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及急救中心患者转运经历,就危重症患者在长途转运过程中的沟通协调的流程做一回顾性总结。结果近7年来笔者共出长途车任务420次,其中危重症患者300例,每次转运任务都与患者家属及接送医院做了很好的沟通与协调,顺利完成长途转运任务。结论危重症患者转运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院前医疗急救的主要工作之一。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运中沟通协调工作非常重要,院前急救从业人员应重视转运前与转出医院的沟通协调工作,加强转运前后和途中与接收医院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好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和协调,转运后及时随访。有条件的急救中心应建立远程医疗会诊服务系统,保证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运的安全。
杨青春张秀兰刘玲
关键词:危重症长途转运沟通协调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院前急救护理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心率、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嵌顿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期间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护理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和出院后MACE发生率,对预后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邱荣贾娜莎刘玲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院前急救护理预后
初期心脏复苏的院前给药方式的选择
2021年
对比浅静脉弹丸式给药和气管内给药在初期心脏复苏中的效果,为CA患者的院前急救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行院前心肺复苏的CA患者70例,为气管给药组和浅静脉给药组,每组35例。气管给药组经气管内给药,浅静脉给药组用浅静脉弹丸式给药。对比两组开始复苏时间和开始用药时间和复苏成功率。结果:浅静脉给药组开始用药时间明显短于气管给药组(P<0.05),浅静脉给药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气管给药组(P<0.05)。结论:对CA患者的院前心肺复苏时,采用浅静脉弹丸式给药能缩短给药时间,提高初期复苏成功率,因此是院前急救复苏CA患者的首选给药方式。
赵卫华刘玲
关键词:心脏骤停气管内给药
1例Gitelman综合征合并马方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Gitelman综合征(GS)合并马方综合征(MFS)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信息,总结其临床特点和遗传特征。方法对1例GS合并MF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信息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男,6岁11月,因“间断发热3 d,双下肢无力1 d”入院。患儿身高正常,有一级亲属猝死家族史,低血钾不易纠正,近视,下颌后缩,睑裂下斜,手指、足趾纤长,胸廓外形异常,心脏彩超示主动脉窦及升主动脉扩张。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存在SLC12A3基因突变(c.533C>T、c.602-16G>A)及FBN1基因突变(c.1960+1G>A)。结合患儿临床表现,明确诊断为GS合并MFS。给予补钾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患儿血钾近似正常。随访至8岁时,患儿主动脉持续扩张增加。结论GS、MFS均为罕见遗传病,尚未见两者并存报道。本例GS合并MFS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低钾、手足纤长、近视、主动脉扩张等,身高正常,SLC12A3基因及FBN1基因突变为其致病原因。
孙文慧刘玲崔振琼霍美玲
关键词:GITELMAN综合征马方综合征FBN1基因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