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艳青

作品数:43 被引量:281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北中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化学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9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中药
  • 9篇药理
  • 9篇药药
  • 9篇中药药理
  • 9篇细胞
  • 8篇药理学
  • 8篇中药药理学
  • 7篇教学
  • 5篇线粒体
  • 5篇理学
  • 5篇《中药药理学...
  • 4篇凋亡
  • 4篇盆腔
  • 4篇盆腔炎
  • 4篇子宫
  • 4篇慢性
  • 4篇慢性盆腔炎
  • 4篇HEPG2
  • 3篇毒性
  • 3篇信号

机构

  • 43篇河北中医学院
  • 2篇石家庄市第四...
  • 1篇石家庄医学高...
  • 1篇滨州市人民医...
  • 1篇神威药业集团...

作者

  • 43篇任艳青
  • 27篇王鑫国
  • 23篇刘姣
  • 19篇何颖娜
  • 18篇牛丽颖
  • 18篇李清
  • 6篇甄亚钦
  • 5篇马小顺
  • 5篇成秀梅
  • 4篇李葆林
  • 3篇赵冬
  • 3篇李新华
  • 2篇麻景梅
  • 2篇苏红宁
  • 2篇冯贞梅
  • 1篇于洪建
  • 1篇陈建梅
  • 1篇冯梅梅
  • 1篇曹文利
  • 1篇聂晓博

传媒

  • 7篇教育教学论坛
  • 5篇中药药理与临...
  • 5篇中华中医药学...
  • 3篇河北中医药学...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成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药房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药师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6篇2018
  • 8篇2017
  • 11篇2016
  • 6篇2015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淡豆豉与栀子配伍降低栀子肝脏毒性的研究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采用整体动物实验及血清药理学的方法观察淡豆豉对栀子肝脏毒性的减毒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栀子组(11.7g/kg)、栀子淡豆豉配伍组(23.4g/kg,配伍比例1:1)、栀子苷组(0.15g/kg),各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7天,实验结束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总胆红素(TBIL)含量;计算肝脏系数,HE染色观察肝组织结构变化。制备各组含药血清,血清浓度10%,检测人肝癌Hep G2细胞存活率及氧化应激水平:胞内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活性氧(ROS)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栀子组(11.7g/kg)及栀子苷组(0.15g/kg)大鼠体重增长明显缓慢,两组各有两只动物死亡;血清ALT、AST、ALP、TBIL水平显著升高;肝脏系数明显上升,HE染色可见明显的肝细胞肿胀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细胞存活率、Mn-SOD活性显著下降;ROS水平、MDA含量显著上升。与栀子组比较,栀子淡豆豉配伍组(23.4g/kg)大鼠体重增长明显较快;ALT、AST、ALP、TBIL水平及肝脏系数均显著下降,肝组织病理也未见明显异常;细胞存活率、Mn-SOD活性显著增高,ROS、MDA含量明显下降。结论:淡豆豉与栀子配伍可降低栀子肝脏毒性,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肝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任艳青甄亚钦李葆林牛丽颖王鑫国
关键词:栀子肝毒性淡豆豉配伍减毒栀子豉汤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的八宝素的浓度及其药动学
目的:八宝素(hylotelephin)是从景天科植物长药八宝(Hylotelphium spectabile)或八宝(Herythrostictum)中提取分离并纯化得到的单一化合物,其化学名为2,7-脱水-4,5-0...
何颖娜刘姣任艳青李清牛丽颖王鑫国
翻转课堂在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设计被引量:18
2016年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对知识获取过程和课堂时间安排的颠覆性重构,将课堂学习的时间延伸到课外,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本文在分析当前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设计了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期待能为目前进行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何颖娜刘姣任艳青李清王鑫国牛丽颖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药物代谢酶介导的中药-西药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酶是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表达和功能的变化均可引起药物的代谢及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改变,进而影响药物效应,是药物相互作用的一个主要靶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药物代谢酶介导的中药一西药相互作用的研究,旨在为...
李清刘姣何颖娜任艳青甄亚钦王鑫国
关键词:药物代谢酶中药西药代谢作用酶活性
文献传递
白芍配方颗粒对四氯化碳诱导的LO2细胞损伤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白芍配方颗粒对四氯化碳(CCl_4)致人肝脏LO2细胞损伤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LO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Cl_4模型组、白芍配方颗粒组(1、5、10mg/L)、维生素素E(VitE)组(50mmol/L)。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细胞预先用相应药物处理24h后,建立CCl_4诱导(终浓度10mmol/L,6h)的LO2细胞损伤模型,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随后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Cl_4模型组、白芍配方颗粒组(10mg/L)、VitE组(50mmol/L),采用高内涵分析(HCA)技术同时观察药物对LO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细胞色素C含量、膜通透性、核DNA含量、核尺寸及形态、细胞数量的影响。结果与CCl_4模型组相比,白芍配方颗粒或VitE预处理可明显降低ALT、AST水平(P<0.05或P<0.01),其中尤以10mg/L白芍配方颗粒组及VitE组为明显,且白芍配方颗粒各浓度及VitE可明显减缓CCl_4导致的细胞活力下降(P<0.05或P<0.01),呈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HCA结果显示,10mg/L白芍配方颗粒及VitE可明显升高线粒体膜电位(P<0.01),阻止细胞色素C释放(P<0.01),降低细胞膜通透性(P<0.01),并可降低核荧光强度(P<0.01),增加细胞核尺寸(P<0.01)及细胞数量(P<0.05)。结论白芍配方颗粒可明显减轻CCl_4诱导的肝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线粒体膜完整性、降低细胞膜通透性、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任艳青牛丽颖田宇柔王鑫国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细胞膜通透性细胞凋亡
《中药药理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体会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根据《中药药理学》的学科特点,制定形成性评价体系,分析形成性评价在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途径和效果。结果:形成性评价可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成效显著提高。结论:形成性评价用于《中药药理学》的教学,可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值得推广。
任艳青马小顺冯贞梅赵冬刘姣何颖娜王鑫国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教学评价
基于学习通的中药药理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1年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它将现代化研究的结果与传统中药供能及应用相联系,既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又结合现代医药的技术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但由于中药药理学的知识点较为分散、抽象、晦涩难懂,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这可能会制约中药药理学的教学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微课、慕课等线上课程逐渐走入中药药理学课堂。而这些线上课程需融入线下的传统教学中,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方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新型智慧教学工具“学习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线上教学资料及视频资源,弥补线下面对面单一教学模式的不足,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前预习、课中互动及课后提升之间的沟通桥梁。教师使用学习通可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数据采集、量化分析和精准教学,实时检测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营造互动、积极、高效的学习环境。
聂晓博聂晓博刘姣刘姣李清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混合式教学网络教学
冠心静胶囊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冠心静胶囊是河北保定中药制药有限公司独家产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成药保密配方品种.本药主要由丹参、赤芍、川芎、红花、玉竹、三七、人参、苏合香、冰片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益气通脉功效,现主要用于气虚血瘀引起的胸痹...
何颖娜刘姣任艳青李清王鑫国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受体
坤舒康颗粒抗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坤舒康颗粒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地塞米松组(阳性组)及坤舒康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麻醉后,于左前肢腋下植入灭菌棉球20 mg。坤舒康各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不同剂量坤舒康混悬液(20、10、5 g/kg体重),阳性药组大鼠灌胃地塞米松混悬液(0.08 g/kg体重),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后麻醉,取出棉球,干燥称重;取胸腺、脾脏,称重,计算胸腺、脾脏指数;股动脉取血,分别检测血浆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血栓烷B_2(TXB_2)及血清白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胸腺及脾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血浆6-keto-PGF_(1α)、TXB_2及血清IL-1β、NO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坤舒康颗粒高剂量组棉球肉芽肿重量明显降低(P<0.05),胸腺、脾脏指数则无明显变化(P>0.05),坤舒康颗粒高剂量、中剂量组大鼠血浆6-keto-PGF_(1α)、TXB_2及血清IL-1β、NO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坤舒康颗粒对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具有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有关。
张忠苏红宁刘姣任艳青张红竹
关键词:棉球肉芽肿白介素-1Β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中药药理学》科研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及调查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试行《中药药理学》科研型实验教学改革,并设计问卷就参与实验的意图和学生成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中药学专业学生志愿参加科研型实验比例较高。参与科研型实验后,89.4%的学生认为有所收获,实验成绩及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均较未参与科研型实验学生高。
刘姣赵冬任艳青何颖娜李清王鑫国马小顺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