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闯
- 作品数:52 被引量:147H指数:7
- 供职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股动脉置管治疗下肢动脉栓塞术护理干预对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置管治疗下肢动脉栓塞术护理干预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使用护理干预方法,并与50例常规护理,如入院指导、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患者比较,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血肿、发热、再次栓塞的比率分别为2.0%,14.0%和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0%、38.0%和30.0%(P<0.05),观察组发生肺栓塞的比率为2.0%,与对照组的6.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积极的减少下肢动脉急性血栓溶栓治疗患者的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 李宗业李卓永梁宇闯柯欣钟彩芳
- 关键词:股动脉置管下肢动脉栓塞并发症
- 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转移瘤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CT导向冷循环射频消融(RFA)在肝转移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1年3月在CT导向下射频消融治疗的32例共48个肝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转移瘤直径<3cm的20个,3~5cm的23个,>5cm的5个。所有患者术后1、3个月后行腹部CT三期扫描检查评价肿瘤疗效。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RFA治疗。RFA治疗后完全坏死肿瘤39个(81%),其中直径<3cm者19个(95%),3~5cm者18个(78.2%),>5cm者2个(40%),全部患者无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CT导向下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耐受性好的局部治疗肝转移瘤的方法。
- 杨锦钊李卓永林坚梁宇闯柯欣李宗业麦栩瑜
- 关键词:射频消融肝转移瘤CT导向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4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结果CVST发病年龄多为20-45岁,常发生于围产期妇女,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症状以头痛、癫痫发作及肢体瘫痪为主;多伴有脑脊液压力升高;核磁共振成像静脉造影(MRV)及螺旋CT静脉成像(CTV)均可发现静脉窦不同程度的静脉闭塞、回流障碍。如能及时确诊并干预,预后较好。结论对于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以颅内高压为突出表现,而无明显中枢感染迹象的中青年患者,尤其是围产期或长期口服避孕药的育龄女性,应考虑CVST的可能。CTV和MRV的确诊率高,安全无创,检查方便、快捷,是目前诊断CVST的首选方法。
- 赖穗翩黎冠东左克扬梁宇闯
-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 综合与保守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对比
- 2011年
-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综合治疗与保守治疗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10年8月确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79例患者中,47例经同意后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并静脉溶栓合并抗凝治疗,进入实验组;32例作为对照组给予抗凝治疗。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治疗结果。结果实验组猝死率及肺栓塞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vs.6.25%(2/32),P<0.05;0 vs.15.62%(5/32),P<0.05]。实验组患肢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47/47)vs.81.25%(26/32),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患肢足背静脉给予尿激酶溶栓并抗凝综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能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 赖浚兴彭宇程梁宇闯林如明张高星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下腔静脉滤器溶栓
- 载药微球经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对比分析研究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比较应用Hepasphere载药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术(DEB-TACE)及碘油+Embosphere空白栓塞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术(CATCE)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TACE治疗共76例巨块型肝癌患者,其中载药微球(DEB-TACE)组32例,碘油+空白微球组(CATCE)44例,共85个瘤体,通过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月瘤体局部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情况。结果:DEB-TACE与CATCE两组患者肿瘤缓解率(CR+PR)分别为84.38%和72.73%,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7.50%和7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CATCE组多于DEB-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B-TACE与CATCE治疗巨块型肝癌患者在瘤体局部反应及肿瘤复发情况等疗效差异不大,但是DEB-TACE治疗较CTACE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少,因此可对DEB-TACE疗法进行临床推广。
- 杨锦钊陈锦棠赵振梁李卓永林坚梁宇闯
- 关键词: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载药微球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溶骨性转移癌的临床应用
- 2006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脊椎转移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在DSA导引下,对15例脊椎转移癌患者的27个椎体,经皮椎弓根穿刺病变椎体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结果全部患者术后18~72h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活动状况改善,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6个月,12例疼痛缓解,其中9例疗效稳定。结论PVP治疗脊椎溶骨性转移癌能迅速缓解疼痛,增加脊柱稳定性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具有安全、操作简易的优点。
- 梁宇闯李卓永余更生林秀欣林坚杨锦钊
- 关键词:脊椎肿瘤转移椎体成形术
- 肢体深部血管瘤的介入性栓塞治疗被引量:6
- 2001年
- 目的 探讨肢体深部大面积血管瘤介入性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PVA或平阳霉素与碘油混合乳剂等栓塞物质 ,对 8例患者共行 11次病灶栓塞治疗。结果 临床症状和局部软组织肿块消失 4例 ;症状减轻、软组织肿块缩小 >2 / 3者 2例、>1/ 3者 2例。结论 肢体深部大面积血管瘤介入性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非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 李卓永梁宇闯林坚
- 关键词:介入治疗栓塞治疗
- SARS的CT表现及动态变化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非典型肺炎 (SARS)的CT表现及动态变化。方法 :对我院 2 2名感染非典型肺炎的医护人员及 2例非典型肺炎住院病人 (已死亡 )的HRCT动态观察。结果 :早期病灶为单个或多个散在病灶 ,双上肺及双下肺背段为主。病灶较小 ,密度较高 ,边界比较清楚 ,可实变 ,10 %左右病人 (4例 )局限在早期发现的病灶范围。 5d后开始吸收、好转 ;80 %以上的病人 ,肺内病灶进展较快、较广 ,呈跳跃性播散 ,易实变、纤维化 ,严重病人可合并有胸膜增厚 ,胸膜腔积液 ;肺内病灶大部分完全吸收 ,小部分病人肺内残留一些条索状阴影 个别病人因双肺广泛病变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结论 :SARS的肺部CT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征性表现 ,CT检查对于SARS的诊断。
- 罗学毛李海鸿李伟梁宇闯龙晚生梁金平
-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四肢深部血管瘤的MRI诊断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探讨 MRI 检查对四肢深部肌肉内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四肢深部肌肉内血管瘤的 MRI 表现。结果 10例 MRI 检查均可见肌肉内软组织肿块。T_1WI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_2WI 均呈高信号为主,其中4例可见肿块内流空血管影;边界清晰4例,边界不清6例;10例注射 Gd-DTPA 后扫描肿块均呈明显强化。结论 MRI 能够详细显示四肢肌间血管瘤病灶的大小、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对明确诊断和确定手术范围有重要的价值。
- 林坚李卓永梁宇闯
- 关键词:血管瘤MRI磁共振成像
- 肝动脉造影及介入化疗防治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及介入化疗对防治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未发现明确肝内转移灶的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施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将其分为切除加动脉化疗组(A组,21例)和单纯切除组(B组,25例)。A组病例均于术后1个月内行肝动脉造影和动脉化疗,相隔4~6周重复1次,最多者6次,最少者2次;B组病例术后仅口服护肝药。全部病例随访观察10~47个月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和肿瘤的复发率。结果A组术后1月内造影发现2例肝内有新病灶存在。A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0.1%、81.0%;1、2、3年复发率分别为9.5%、9.5%、23.8%,A组2年、3年的复发率及生存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动脉造影有利于发现早期肝内转移灶;术后动脉化疗是防治肝内转移的有效手段。
- 梁宇闯李卓永林坚杨锦钊麦栩榆李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