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艳芳
- 作品数:9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西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信息融合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研究应用被引量:2
- 2011年
-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进入系统的信息具有数据量大、来源途径多、相关层次多等特点。因此,在信息处理中心,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融合处理,绝不允许多源的观测信息仅仅是持续简单的堆积。信息融合可将多源性、多层次、多属性、多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最佳地组合,以揭示其规律并前瞻性地展示其发展势态。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信息融合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如医疗诊断、交通管制以及图像处理等工程领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 梁健邓鑫吴发胜周凤瑞唐艳芳
- 关键词:多源信息
- 肝宁方对门脉高压模型肝脏微循环的影响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观察肝宁方对门静脉高压模型大鼠肝脏微循环的影响,诠释其防治肝纤维化的疗效及抑制门静脉高压的机制。方法用复合因素法制作肝硬化模型,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肝宁方治疗组,每组20只。检测治疗前后大鼠肝脏血流量,肝功能、血清HA、PCⅢ、LN含量,观察肝脏微循环流速及肝组织病理结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肝脏平均血流灌注量及肝微血管流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肝脏平均血流灌注量及肝微血管流速均有明显提高,且肝功能、血清HA、PCⅢ、LN含量及肝组织病理结构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肝宁方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可以通过改善肝组织病理结构,提高模型肝脏血流灌注量及肝微循环流速,作用于门静脉高压形成的"后向血流"机制,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
- 吴发胜梁健邓鑫唐艳芳
- 关键词:肝宁方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肝脏微循环
- 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1年
- 肝脏活组织检查由于存在较大创伤性和风险性等缺陷,被称为是诊断肝纤维化程度不完美的"金标准",目前已被医学界研究者公认。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技术近年来研究进展较快,尤其是在血清学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诊断等取得了一定成果。
- 梁健唐艳芳邓鑫吴发胜刘红丹
- 关键词: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
- 中医药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了解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社会功能缺陷情况,并对中医药改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社会功能的疗效作用做出客观评价。方法:8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服用中成药扶正化瘀片,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片,观察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两组均可使用基本西药对症支持治疗(如降酶、护肝),疗程为6个月。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通过询问患者家属或知情者的方式,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中(3个月)、治疗后社会功能打分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陷;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比较,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本组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陷,中药对症治疗对改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具有潜在优势,患者的社会功能改善可作为中医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疗效评价体系中的一个疗效评价指标。
- 梁健邓鑫吴发胜李艳波唐艳芳
- 关键词:肝炎后肝硬化社会功能疗效评价
- 中医药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社会功能及心理状况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察中医药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社会功能、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80例来自不同研究中心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服用扶正化瘀片,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片,疗程为6月。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中(3月)、治疗后测评,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结果: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社会功能有缺陷患者比例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社会功能有缺陷患者比例更低。治疗组治疗中及治疗后的SAS、SDS评分正常率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SAS、SDS评分正常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ALT、TBil、Alb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多数存在社会功能缺陷及心理障碍,中医药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及心理状况,疗效肯定,对社会功能和心理状况评测可作为中医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整体性疗效评价参照指标。
- 邓鑫梁健吴发胜李艳波张亚萍唐艳芳
- 关键词:肝硬化肝炎后中医疗法
- 肝宁方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30例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察肝宁方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疗效。[方法]将60例随机分为两组,肝宁方组(治疗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体征积分,尤对乏力、纳呆及大便不调等症状均较对照组为优(P<0.05);治疗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两组均有升高,治疗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不明显(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在治疗3个月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肝宁方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体征积分,并有升高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作用。
- 邓鑫李龙华梁健吴发胜唐艳芳
- 关键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肝宁方
- 信息融合技术在中西医学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1年
- 对信息融合技术在中、西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其可适性、必要性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 邓鑫吴发胜梁健唐艳芳蒋曼君
- 关键词:多源信息
- 中医药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了解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状况及中医药治疗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中医整体性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法,18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中成药(扶正化瘀片),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疗程为6个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为工具,分别测评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中(3个月)、治疗后生存质量状况,同时收集各组人口学资料和治疗前后与疾病相关的生化指标(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肝纤4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个领域评分及综合评分(即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总的主观感受评分)经百分制转换后均不高((60分);治疗中,两组患者在生理领域及心理领域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各个领域评分及综合评分均有明显提高,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尤其在生理及心理领域评分方面(P<0.01);且治疗组在心理领域评分及综合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肝纤四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多数存在生存质量不高,中医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质量可作为中医药治疗肝硬化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 邓鑫梁健吴发胜李艳波唐艳芳
- 关键词: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药疗效评价
-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与肝穿病理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肝脏组织病理分级(G)、分期(S)的关系及对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的意义。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10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行肝组织活检,对肝组织进行病理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分析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证型之间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有明显差异,肝郁脾虚型S1、G1、G2较多,湿热中阻型S2、G2、G3较多,肝肾阴虚型及脾肾阳虚型S3、G2、G3较多,瘀血阻络型S4、G3、G4较多。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病理分级、分期与中医证型有良好的相关性。随着肝脏病理炎症活动度的逐渐加剧,纤维化程度的不断加重,中医证型由实至虚,由气及血,久病入血入络是其最终的病理转归。
- 唐艳芳邓鑫吴发胜梁健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肝纤维化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