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艳波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西青年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中医
  • 3篇肝炎
  • 3篇肝炎后
  • 3篇肝硬化
  • 2篇社会功能
  • 2篇中医药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评价
  • 2篇肝炎后肝硬化
  • 2篇肝硬化患者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心理
  • 1篇心理状况
  • 1篇食管
  • 1篇食管炎
  • 1篇鼠肝
  • 1篇中医疗法
  • 1篇胃肠
  • 1篇胃肠道

机构

  • 5篇广西中医学院...
  • 1篇崇左市人民医...

作者

  • 5篇李艳波
  • 5篇梁健
  • 5篇邓鑫
  • 4篇吴发胜
  • 3篇唐艳芳
  • 1篇周凤蕊
  • 1篇张亚萍

传媒

  • 1篇临床荟萃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新中医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天然牛磺酸抗大鼠肝纤维化及抑制门静脉高压的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天然牛磺酸抑制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复合因素法制作肝硬化模型,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天然牛磺酸治疗组,每组20只。检测治疗前后各组门静脉压力(PVP)、门静脉血流量(PVF),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肝功能,血清Ⅳ-C、PCⅢ、HA、LN含量,肝脏组织学,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化学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放射免疫法检测环鸟苷酸(cCMP)含量。结果:天然牛磺酸组PVP、PVF降低,MAP升高,HR减慢,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LT降低,ALB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TBIL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Ⅳ-C、PCⅢ、HA、LN含量均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NO、cCMP含量及NOS活性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同时肝脏组织结构有所改善。结论:天然牛磺酸能够有效地降低大鼠肝硬化门静脉压力,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形成机制有"双向"调节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开发和应用前景。
邓鑫梁健吴发胜周凤蕊李艳波
关键词:门脉高压症门静脉压力
中医药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了解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社会功能缺陷情况,并对中医药改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社会功能的疗效作用做出客观评价。方法:8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服用中成药扶正化瘀片,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片,观察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两组均可使用基本西药对症支持治疗(如降酶、护肝),疗程为6个月。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通过询问患者家属或知情者的方式,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中(3个月)、治疗后社会功能打分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陷;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比较,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本组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陷,中药对症治疗对改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具有潜在优势,患者的社会功能改善可作为中医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疗效评价体系中的一个疗效评价指标。
梁健邓鑫吴发胜李艳波唐艳芳
关键词:肝炎后肝硬化社会功能疗效评价
中医药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社会功能及心理状况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中医药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社会功能、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80例来自不同研究中心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服用扶正化瘀片,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片,疗程为6月。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中(3月)、治疗后测评,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结果: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社会功能有缺陷患者比例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社会功能有缺陷患者比例更低。治疗组治疗中及治疗后的SAS、SDS评分正常率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SAS、SDS评分正常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ALT、TBil、Alb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多数存在社会功能缺陷及心理障碍,中医药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及心理状况,疗效肯定,对社会功能和心理状况评测可作为中医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整体性疗效评价参照指标。
邓鑫梁健吴发胜李艳波张亚萍唐艳芳
关键词:肝硬化肝炎后中医疗法
中医药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了解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状况及中医药治疗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中医整体性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法,18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中成药(扶正化瘀片),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疗程为6个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为工具,分别测评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中(3个月)、治疗后生存质量状况,同时收集各组人口学资料和治疗前后与疾病相关的生化指标(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肝纤4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个领域评分及综合评分(即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总的主观感受评分)经百分制转换后均不高((60分);治疗中,两组患者在生理领域及心理领域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各个领域评分及综合评分均有明显提高,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尤其在生理及心理领域评分方面(P<0.01);且治疗组在心理领域评分及综合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肝纤四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多数存在生存质量不高,中医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质量可作为中医药治疗肝硬化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邓鑫梁健吴发胜李艳波唐艳芳
关键词: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药疗效评价
非糜烂性反流病的动力学研究
2008年
李艳波梁健邓鑫朱朝阳
关键词:食管炎内窥镜检查胃肠道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