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娟
-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RASSF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癌的发病风险
- 2010年
- 目的:探讨RASSF1基因第三外显子G133T和第六外显子A315G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陕西地区汉族人群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20例ESCC和122例健康对照个体RASSF1基因多态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不同基因型与ESCC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RASSF1基因G133T多态的T等位基因频率和A315G多态的G等基因频率在ESCC患者组分别为17.5%和23.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6.1%和11.9%。根据个体吸烟状况进行分层分析发现,携带G/T基因型或T等位基因(G/T+T/T基因型)和携带A/G基因型或G等位基因(A/G+G/G基因型)可显著增加吸烟个体ESCC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GIC家族史校正后的OR值分别为11.7和5.02(95%CI=3.95-34.9和2.09-12.06)。GIC家族史分层分析发现,携带G/T基因型或T等位基因(G/T+T/T基因型)和A/G基因型可显著增加GIC家族史阳性个体和GIC家族史阴性个体ESCC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吸烟状况校正后的OR值为5.08和3.51(95%CI=1.85-13.92和1.69-7.21)。结论:携带RASSF1基因G133T多态的T等位基因(G/T+T/T基因型)可能显著增加陕西地区人群ESCC的发病风险。携带RASSF1基因A315G多态的G等位基因(A/G+G/G基因型)可能显著增加陕西地区人群ESCC的发病风险。
- 陈谦王纪全柯娟邓怀慈
-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RASSF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肿瘤易感性
- RASSF1基因SNP与陕西地区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RASSF1基因第三外显子G133T和第六外显子A315G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陕西地区汉族人群结直肠癌(CR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61例CRC和122例健康对照个体RASSF1基因多态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不同基因型与CRC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RASSF1基因G133T多态的T等位基因频率在CRC患者组为24.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6.1%(P=0.00)。与G/G基因型相比,携带G/T基因型的个体CRC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经性别、年龄、吸烟状况、GIC家族史校正后的OR值为2.33(95%CI=1.05-5.15)。RASSF1基因A315G多态的G等位基因频率在CRC患者组为25.4%,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9%(P=0.00)。根据个体吸烟状况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与A/A基因型相比,携带A/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A/G+G/G基因型)可显著增加吸烟个体CRC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GIC家族史校正后的OR值为4.5(95%CI=1.65-12.28)。根据GIC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与A/A基因型相比,携带A/G基因型或G等位基因(A/G+G/G基因型)可显著增加GIC家族史阳性个体CRC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吸烟状况校正后的OR值为3.78(95%CI=1.39-10.19)。结论:携带RASSF1基因G133T多态的T等位基因(G/T+T/T基因型)可能显著增加陕西地区人群CRC的发病风险。携带RASSF1基因A315G多态的G等位基因(A/G+G/G基因型)可能显著增加陕西地区人群CRC的发病风险。分层分析发现,G等位基因(A/G+G/G基因型)可能显著增加吸烟个体和GIC家族史阳性个体CRC的发病风险。
- 王纪全陈谦柯娟邓怀慈
- 关键词:结直肠癌RASSF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肿瘤易感性
- 基质金属蛋白酶-2、9及其抑制剂-1在大肠腺癌中表达的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人大肠腺癌组织中MMP-2、MMP-9和TIMP-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检测MMP-2、MMP-9和TIMP-1在30例大肠癌组织及相应切缘正常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中MMP-2、MMP-9及TIMP-1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切缘组织(P<0.05),并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Dukes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MMP-9和TIMP-1表达明显相关(r=0.4924,P<0.05)。结论:MMP2、MMP9、TIMP1的过度表达与大肠腺癌的侵袭、转移有密切关系,其联合检测有助于评估大肠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 陈谦柯娟王纪全邓怀慈
- 关键词:结肠肿瘤直肠肿瘤基质金属蛋白酶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
- 转移性骨肿瘤放射治疗临床分析
- 2017年
- 分析转移性骨肿瘤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2014年2月~2016年7月,医院共采用放疗治疗骨转移43例,直线加速器6MV-X线照射。对疼痛较明显的80处转移,进行放疗,采用单野照射、两野对穿照射、三维适形照射技术,单次照射2~3Gy/1f/1d,总剂量22Gy~68Gy,照射剂量(42±10)Gg,每日或隔日照射。同时接受规范的三阶梯镇痛治疗,联合双磷酸盐42例,使用周期2-7周期,同时联合全身化疗25例,联合放射性核素治疗2例,采用经皮后凸畸形椎体成形术(PKP)1例。结果:放疗后,VAS评分低于放疗前,KPS评分、WOHQO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患者镇痛药物等级低于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79.07%、显效18.61%、有效2.33%,未见无效例。疼痛缓解放射次数(7.8±2.4)次,缓解维持时间(6.83±2.52)个月,与剂量无相关性(r=0.25,P>0.05)。12个月存活率30.78%(8/26),中位生存期(9.8±1.5)个月。出现3例不良反应。结论:转移性骨肿瘤放射治疗对疼痛的治疗疗效较好;疗效与放射时间、剂量无显著相关性,可维持半年以上,但存在不良反应。
- 柯娟
- 关键词:骨转移瘤
- 消化道恶性肿瘤人类白细胞抗原Ⅰ、Ⅱ类基因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 2008年
- 胃癌,食管癌及结肠癌分别占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率的第一、二、四位,其发病机制迄今未明。在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中,以细胞免疫为主导作用,并与体液免疫相互调解,协同杀伤肿瘤细胞,其中HLA起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关于HLA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尤其基因多态性与个体易患性关系的研究受到更多关注。
- 柯娟邓怀慈
- 关键词:人类白细胞抗原消化道恶性肿瘤遗传易感性
- 大肠腺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及其抑制剂-1、2的表达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人大肠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及其抑制剂-1、-2(TIMP-1、-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MP-2、MMP-9和TIMP-1、TIMP-2在30例大肠腺癌组织及相应切缘正常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大肠腺癌组织中MMP-2、MMP-9及TIMP-1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切缘组织(P<0.05),并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Dukes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TIMP-2在大肠腺癌组织中低表达(P<0.05),并与浸润深度、Dukes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MMP-9和TIMP-1表达明显相关(r=0.4924,P<0.05)。结论MMP-2、MMP-9及TIMP-1的过度表达与大肠腺癌的侵袭、转移有密切关系,其联合检测有助于评估大肠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 陈谦柯娟王纪全邓怀慈
- 关键词:大肠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