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金满
- 作品数:35 被引量:210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被引量:27
- 2008年
- 庄金满赵军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DVT手术取栓腔静脉滤器下腔静脉血栓
- 腔内介入治疗腘动脉硬化病变的随访结果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腘动脉硬化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2月91例(96条肢体)腘动脉硬化病变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病变位于P1段44条,P2段7条,P1~P2段35条,P1~P3段10条。狭窄性病变(狭窄率〉50%)42条,闭塞性病变54条。单纯球囊扩张成形35条,球囊扩张支架置入61条。闭塞性病变均采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结果介入治疗腘动脉成功率100%,出院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由术前0.45±0.15升高至0.89±0.17(t=-8.522,P=0.001)。84例(87条肢体)随访12~74个月,(39.0±10.3)月,随访率92.3%(84/91)。术后12个月腘动脉一期通畅率70.1%(61/87),二期通畅率89.7%(78/87)。腘动脉硬化狭窄性病变中,单纯球囊扩张成形32条肢体的12个月一期通畅率90.6%(29/32),二期通畅率96.9%(31/32);球囊扩张支架置入6条肢体的12个月一期通畅率50.0%(3/6),二期通畅率83.3%(5/6);球囊扩张成形术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Fisher精确检验,P=0.039)。结论介入治疗腘动脉硬化病变效果良好,腘动脉硬化狭窄性病变球囊扩张成形术近期通畅率优于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
- 李天润李选董国祥栾景源王昌明张龙庄金满冯琦琛韩金涛
-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放射学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4年3月外科治疗的GIST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GISTs病例40例,其中手术切除38例,无法切除2例。按照Fletcher原则分类,极低恶性6例,低度恶性7例,中度恶性11例,高度恶性16例。CD117和CD34阳性为80%、85%。31例得到随访(29例切除,2例未切除)。在29例切除中,5例发生复发和转移,复发时间为术后6至30个月(平均16.6个月),未能手术切除的平均存活时间为9个月。2例进行了伊马替尼治疗,1例部分缓解,1例稳定。结论(1)GISTs好发于中年人,以黑便、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GISTs可发生于腹腔内任何部位,好发于胃和小肠。(2)免疫组化的检测是诊断GISTs所必须的。(3)Fletcher的恶性潜能分类符合临床治疗和预后的需要。
- 傅卫庄金满袁炯张能维张同琳高冬霞
- 关键词:胃肠肿瘤外科手术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的腔内处理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后髂支闭塞的腔内再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3年3月6例EVAR术后髂支闭塞的资料。均行同侧股动脉切开Fogaty取栓、髂支球囊扩张,其中3例联合支架植入,1例联合Rotarex腘动脉取栓。结果6例髂支闭塞再通率100%(6/6)。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6~48个月)。5例术后下肢缺血症状消失(Rutherford 0级),1例膝下缺血、干性坏疽(RutherfordⅢ级)。结论对于EVAR术后髂支闭塞,需仔细分析原因,选择个体化腔内治疗方案。
- 赵世录栾景源陈瑶冯琦琛庄金满
- 关键词:腔内修复术下肢缺血
- Rotarex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装置在急性下肢缺血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应用Rotarex旋切导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在治疗急性下肢缺血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应用Rotarex旋切导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治疗的23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53.0~84.0岁,平均(69.1±9.1)岁,病史6 h至14 d(中位时间7 d)。其中,动脉栓塞8例,急性血栓形成1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例,支架内再狭窄2例);病变位于腹股沟以上者5例,腹股沟以下者16例,同时累及腹股沟上下者2例。所有患者均应用Rotarex旋切导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残余狭窄大于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成形术,必要时植入支架。术后肝素抗凝24 h后对动脉栓塞患者抗凝治疗,对动脉狭窄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行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彩色超声复查随访。结果:23例患者中22例血运重建成功,1例失败,平均手术时间(68.2±15.6)min。18例患者行动脉腔内成形术;7例患者植入支架,其中3例为髂动脉支架,4例为股浅动脉支架。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其中造影剂外溢1例,以球囊贴附后无造影剂外溢;远端栓塞1例,以8F导引导管抽吸的方法取出栓子;髂动脉支架急性闭塞1例,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该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6±1.7)d,出院时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较术前明显改善(0.85±0.16 vs.0.25±0.10,t=12.901,P<0.001)。随访4~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自行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后2个月时下肢缺血症状复发,再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及动脉腔内成形重建血运。1例术后3个月行膝上截肢(失败病例),1例术后8个月死于心衰。2例患者随访期间超声提示靶病变再狭窄大于50%,因症状不明显,未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对于急性下肢缺血,采用Rotarex旋切导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方面能够快速重建�
- 庄金满李天润李选栾景源王昌明冯琦琛韩金涛
- 关键词:下肢缺血血栓切除术急性病
- 双腔静脉曲张剥脱导管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腔静脉曲张剥脱导管,包括剥脱导管(1)、剥脱端子(2)和中间腔(3),所述剥脱导管(1)为双腔导管,其上设置有中间腔(3),剥脱端子(2)位于剥脱导管(1)的远心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腔静脉曲张剥脱导...
- 李天润李选庄金满
- 文献传递
- 高危肺栓塞的介入治疗10年回顾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高危肺栓塞进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12年9月94例高危肺栓塞接受术中取栓、术中快速溶栓及术后溶栓抗凝、机械碎栓等手段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生命体征、心功能变化及病情转归,总结随访结果。结果技术成功率98.9%(1例未完成手术操作即死亡);围手术期死亡6例。72例平均随访33.5月(13~130个月),16例失访,随访率81.8%(72/88)。心功能分级:Ⅰ级68例,Ⅱ级3例,Ⅳ级1例,按照我们疗效标准,完全缓解68例(94.4%,68/72),部分缓解3例(4.2%,3/72),无效1例(1.4%,1/72)。结论高危肺栓塞介入治疗是有效的方法,可快速有效改善高危PE患者的预后。
- 傅军李选韩金涛王昌明栾景源李天润翟国钧冯琦琛庄金满赵军董国祥
- 关键词:肺栓塞介入治疗
- 下肢静脉曲张电凝针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肢静脉曲张电凝针,包括电凝针套管(1)和电凝导丝(2),所述电凝导丝(2)位于电凝针套管(1)内,电凝导丝(2)由三根医用不锈钢丝组成,其尖端设置为发散状。本实用新型所述下肢静脉曲张电凝针,其结构简单...
- 李天润李选庄金满
- 文献传递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被引量:24
- 2014年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 ASO)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外周动脉疾病(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造成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可导致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端溃疡和肢体坏疽,且该病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风险大,致残率及致死率高。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的趋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15%~33.8%[1,2]。对于PAD的治疗,目前有较多的方法。选择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致残率、致死率,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意义重大。现将该病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 庄金满李选
-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ARTERIAL外周动脉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间歇性跛行
- 开窗覆膜支架腔内修复髂动脉瘤被引量:5
- 2012年
- 髂动脉瘤往往与腹主动脉瘤并存,单发者少见。髂动脉位于盆腔腹膜后、位置深,开放手术难度大,而腔内修复术操作简便、创伤小,但往往以牺牲同侧髂内动脉为代价。我们应用覆膜支架开窗技术,在腔内修复髂动脉瘤的同时保留了同侧髂内动脉。
- 栾景源李选冯琦琛王昌明傅军庄金满
- 关键词:髂动脉瘤血管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