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均焕

作品数:39 被引量:243H指数:11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15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3篇飞虱
  • 12篇飞虱虫疠霉
  • 8篇电镜
  • 6篇桃蚜
  • 6篇昆虫
  • 5篇免疫
  • 5篇免疫电镜
  • 5篇花叶
  • 5篇花叶病
  • 5篇花叶病毒
  • 4篇电镜技术
  • 4篇真菌
  • 4篇小菜蛾
  • 4篇免疫电镜技术
  • 4篇菜蛾
  • 4篇超微
  • 3篇蛋白
  • 3篇蛋白酶
  • 3篇侵染
  • 3篇昆虫免疫

机构

  • 24篇浙江大学
  • 13篇浙江农业大学
  • 2篇浙江省农业科...

作者

  • 37篇徐均焕
  • 21篇冯明光
  • 6篇刘志强
  • 4篇许谦
  • 3篇刘青娥
  • 2篇阮义理
  • 2篇洪健
  • 2篇李德葆
  • 2篇陈剑平
  • 1篇夏宜平
  • 1篇盛亮
  • 1篇陈娇
  • 1篇薛庆中
  • 1篇李娟
  • 1篇邓米霞
  • 1篇周杭松
  • 1篇胡勤海
  • 1篇童贤明
  • 1篇应盛华
  • 1篇严菊强

传媒

  • 6篇昆虫学报
  • 4篇微生物学报
  • 4篇菌物系统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 2篇病毒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杭州科技
  • 2篇浙江农业大学...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今日科技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病毒学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菌物学报
  • 1篇Virolo...
  • 1篇全国生物防治...

年份

  • 2篇2006
  • 4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2
  • 4篇2001
  • 4篇2000
  • 3篇1999
  • 5篇1998
  • 3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2
  • 1篇1991
  • 2篇1990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的免疫电镜及超微病变研究
徐均焕
飞虱虫疠霉作为剌吸式口器害虫生物防治因子的生物学与流行学特征
徐均焕
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促进剂的筛选及其对杀蚜效果的增强作用被引量:11
2003年
以生物学相容性较好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为乳化剂,从五大类生化营养基质中筛选出海藻糖、葡萄糖、蛋白胨、酪氨酸和菜籽油作为孢子萌发促进剂的基本成份,采用5因子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并实施了36个组配试验以优化配方.将所获孢子萌发促进剂加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孢子乳悬液中喷雾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无翅成蚜,在20℃和12L∶12D的条件下饲养并逐日观察发病死亡数.所获数据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桃蚜接种后第4~6 天为死亡高峰,在106~108个孢子/ml的浓度下喷雾处理6 天后的累计死亡率为62.9%~88.7%,LT50估计值为3.8~4.8 天,接种后第4、5和6 天的LD50估计值分别为3.75×107、3.73×105和2.08×105个孢子/ml.在连续6 天的观察中,接种成蚜日均产若蚜数比对照分别下降了40.7%~85.0%,下降幅度随孢子乳悬液浓度提高而增大.这些结果表明,以上孢子萌发促进剂具有作为球孢白僵菌孢子制剂添加剂的应用潜力.
徐均焕冯明光童贤明
关键词:球孢白僵菌害虫防治生物防治
根虫瘟霉原始菌株及转寄主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胞外蛋白酶的诱导表达特性
2006年
通过比较根虫瘟霉Zoophthora radicans3个菌株(原始菌株R0、转寄主菌株R1和R5)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诱导胞外蛋白酶的差异,发现在含昆虫表皮和明胶的培养基中,均能诱导表达高水平的胞外蛋白酶,而在营养缺乏的MS培养基和营养丰富的萨氏培养基中则胞外蛋白酶的表达水平均很低。37kD的丝氨酸蛋白酶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被诱导表达,是各菌株中的保守序列所编码的胞外蛋白酶。46kD的金属蛋白酶仅能在含明胶的培养基中被诱导表达,而葡萄糖可抑制其表达。在萨氏培养基中,67kD的蛋白酶条带在转寄主过程中消失了,而46kD的金属蛋白酶条带和117kD的条带随着转寄主传代数增加而明显,表明菌株在转染过程中选择表达了对新寄主具有较高基质特异性的胞外蛋白酶。
邓米霞徐均焕
关键词:胞外蛋白酶
水稻糯质基因对胚乳淀粉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2
1996年
利用扫描电镜对广陆矮4号和原丰早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淀粉结构进行观察,发现糯与非糯稻米均存在垩白区和非垩白区,只是由于糯质胚乳在干燥后整个呈乳白色,不透明,故肉眼难于区分。在垩白区大多胚乳细胞内淀粉粒清晰可见,淀粉粒以单粒状态为主,排列疏松,淀粉粒间存在较大的空隙。非垩白区大多数胚乳细胞内淀粉粒被细胞壁所覆盖,只在破裂细胞中可见到主要以复粒状态存在的淀粉粒,排列紧密。在糯质胚乳排列致密的非垩白区复粒淀粉内存在大量微孔,而非糯胚乳中无此结构,这些微孔在干燥后充气可能是糯米外观呈乳白色不透明的主要原因。这与由于淀粉粒积累疏松而引起的垩白结构存在本质的不同。
严菊强薛庆中徐均焕
关键词:水稻
飞虱虫疠霉分生孢子在不同温湿度组合条件下的存活率被引量:2
2001年
用荧光染色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0~30℃)和湿度(51~100%RH)组合条件下飞虱虫疠 霉 Pandora delphacis分生孢子的存活率。在无放回抽样观察中,孢子弹射后第24 h的存活 率在51%、74%、85%、90%、95%和100%RH与不同温度的组合中分别为42~81%、69~89%、70~ 95%、 67~100%、 76~100%和 56~100%。存放4个月后,不同温度下的孢子存活率在 51%、 74%、 85%和 90%RH下分别为 55~74%、 52~87%、 38~73%和 1~65%。而在≥95% RH下孢子存活率 24h 后锐减,至第7 d几乎全部失活。以上结果表明,弹射后的飞虱虫疠霉孢子在头24 h的存活 易受低湿影响,但存活下来的孢子能继续在低湿下存活较久;饱和或接近饱和的高湿度最不 利孢子长久存活。
徐均焕冯明光
关键词:飞虱虫疠霉环境因子虫霉目
不同抗性的榨菜在芜菁花叶病毒感染后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被引量:22
1996年
超薄切片观察表明,在三种感染芜菁花叶病毒的榨菜叶肉细胞内均发现有各种形状的内含体和病毒粒子的存在。内含体形状有风轮状、束状、管状、环状和板状聚集体,且不同抗性的榨菜品种细胞内所含的内含体数量、种类及所占的比例亦不同,抗性较弱的90-149榨菜品种叶肉细胞内内含体数量较多,以管状及环状内含体所占比例为多,束状及风轮状内含体所占比例较少;抗性较强的90-139榨菜品种叶肉细胞内内含体数量较少,且以束状及风轮状内含体所占比例较多,环状及管状内含体所占比例较少。而抗性中等的90-146榨菜品种叶肉细胞内内含体数量及所占比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病毒粒子也以易感病的90-149榨菜叶肉细胞内含量最多,均以束状或拟晶格状存在。此外感病初期细胞内线粒体及粗面内质网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多,且以易感病的品种叶肉细胞内这些细胞器增加明显,但健康植株内以抗性较强的品种含这些细胞器较多。随着病毒症状的发展,叶绿体畸形,肿大,基质消失,外膜破裂直至解体。
徐均焕李德葆盛方镜方月鲜
关键词:病毒病芜菁花叶病毒超微结构
用免疫电镜技术研究长叶车前花叶病毒株系的血清学关系被引量:3
1992年
应用免疫吸附和免疫修饰电镜技术研究了长叶车前花叶病毒杭州株(RMvha)、油菜花叶病毒北京株(YMV15)、烟草花叶病毒上海株(TMVⅠ及TMVⅡ)、烟草花叶病毒浙江农科院番茄分离株(TMVno)等的血清学关系。以抗血清吸附的病毒量和病毒被抗血清修饰的强弱,确定各毒株间的血清学关系发现,RMVha与YMV15关系较近;TMVⅠ与TMVno有一定的血清学关系;伹RMVha、YMV15与TMVⅠ、TMVno之间的血清关系较远,其中以RMVha与TMVno关系最远。结果表明病毒被同源及异源抗血清吸附及修饰的差异可用以研究不同TMV、RMV间的血清关系。
徐均焕李德葆
关键词:花叶病毒免疫电镜技术
飞虱虫疠霉和新蚜虫疠霉对桃蚜的毒力比较被引量:12
1999年
通过飞虱虫疠霉(Pandoradelphacis)和新蚜虫疠霉(P,neoaphidis)对桃蚜(Myzs persicae)毒 力的生物测定,证实了两种近缘虫疠霉对三日龄若蚜的毒力。两种虫疠霉各包括8个剂量处理,每剂量 接种88~216头若蚜,接种后逐日观察感病死亡数并确诊死因,所获时间-剂量-死亡率数据经模型拟合 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虫疠霉具有相似的剂量效应,但飞虱虫疠霉的杀蚜速率比新蚜虫疠霉快。接种后3 ~7d飞虱虫疠霉的LD50值分别为12. 81,2. 90,1. 79,1. 27,0. 90个孢子/mm2,新蚜虫疠霉的LD50值分 别为16. 96,1. 30,0. 18,0. 07,0. 04个孢子/mm2.两种虫疠霉的LT50值在>3个孢子/mm2的剂量下相 似(3.0~3.5d),但低剂量下差异较大。这些毒力指标表明,飞虱虫疠霉是可以与新蚜虫疠霉匹敌的杀 蚜真菌。
冯明光徐均焕许谦刘志强
关键词:飞虱虫疠霉新蚜虫疠霉桃蚜毒力蚜虫
飞虱虫疠霉继发性感染对桃蚜数量增长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
2002年
用飞虱虫疠霉 (Pandoradelphaics)“孢子浴”接种的桃蚜 (Myzuspersicae)无翅成蚜在离体甘蓝菜叶片 (6 5cm2 )上建立蚜群 ,在不同温度 (10~ 30℃ )和湿度 (74 %~ 10 0 %RH)的组合条件下任其繁衍、发病和交互感染 ,以评价该菌的控蚜效果 .在 2 5个温、湿度组合处理 (8次重复 ,每重复含 3头接种成蚜 )中 ,蚜群均不同程度的发病死亡 .在历时 30d的观察中 ,以高温 (2 0~ 30℃ )、高湿 (95 %RH)组合条件下的蚜群发病快且死亡率高 ,蚜尸上产生的孢子有效地引起若蚜继发性感染 .与相同温度下不带菌的对照蚜群相比 ,30℃下所有湿度的控蚜效果均最佳 :第 4d达 6 0 %以上 ,第 16d达 10 0 % .在 2 0℃和 2 5℃下的控蚜效果仅次于 30℃下 ,各湿度除个别例外 ,第 8d的控蚜率达 30 %以上 ,第 2 0d达 80 %以上 .在 10℃和 15℃下 ,控蚜效果一般不如上述较高温度下 ,且与湿度的关联程度相对较低 ,但最大控蚜效果均发生在 10 0 %RH处理中 .结果表明 ,飞虱虫疠霉用于蚜虫防治的潜力很大 ,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
冯明光徐均焕
关键词:飞虱虫疠霉继发性感染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