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尖平
- 作品数:74 被引量:159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大鼠野百合碱肺高压模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的表达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9在大鼠野百合碱肺高压模型中的表达.方法 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野百合碱注射组(MCT)和对照组(Con).MCT组给予野百合碱60 mg/kg单次右侧皮下注射.饲养6周后,采集肺组织样本进行肺小动脉形态学测量,原位杂交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 MCT组肺小动脉横断面的厚度指数(TI)及面积指数(AI)的均值都高于Con组(TI:0.41±0.13比0.13 ±0.07,P<0.05;AI:0.64±0.15比0.23 ±0.11,P<0.05).MMP-1、-9主要分布于肺小动脉内皮细胞和外膜成纤维细胞,MCT组肺组织中MMP-1、-9mRNA转录水平高于对照组(0.72±0.13比0.28±0.01,P<0.05;0.85±0.15比0.39±0.12,P<0.05).结论 MMP-1、-9活性表达的增强,参与了肺高压肺血管重构的机制.
- 姚尖平熊迈冯康倪马晓帆吴钟凯王治平
- 关键词:肺血管重构基质金属蛋白酶
-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两个独立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包括29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和487例健康对照,24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246例健康对照。利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iNOS rs2779248 C/T、rs1137933 C/T的基因型分布。结果rs2779248和rs1137933 T等位基因可以不同程度增加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合并2个独立的病例-对照研究后,这种风险关系仍然存在。rs2779248 T等位基因可以增加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比值比(OR)值为1.33[95%可信区间(CI):1.09~1.61];rs1137933 T等位基因OR值为1.42(95%CI:1.16~1.73)。经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rs2779248 TT基因型仍然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OR值为2.75(95%CI:1.38~5.49);rs1137933 CT+TT基因型可以增加发病风险1.37倍(95%CI:0.03~1.82)。结论iNOS基因rs2779248和rs1137933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明显相关,突变等位基因和突变基因型可以明显增加发病风险。
- 韩京军张艳炜张晶伍德强张磊姚尖平
- 关键词: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基因多态性
- 温血诱停及再灌注对缺氧未成熟心肌保护的实验研究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温血诱导心脏停跳及复跳前再灌注对缺氧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构建缺氧幼兔模型 ,观察比较温血诱导心脏停跳及复跳前再灌注 (实验组 )与冷晶体停跳液灌注 (对照组 ) ,心肌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及三磷酸腺苷 (ATP)含量 ,心肌含水量和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缺氧幼兔出现发绀 ,低氧血症和右室 / (左室 +室间隔 )比值 [RV/ (LV +S) ]增高等改变 ,与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相近。再灌注末心肌MDA、SOD、ATP含量分别为 :实验组( 32 6 39± 82 88)nmol/g、( 45 44± 4 76 )U/ 10 0mg、( 13 0 9± 1 5 0 ) μmol/g ;对照组 ( 5 37 88± 10 0 5 1)nmol/g、( 2 9 2 5± 5 40 )U/ 10 0mg、( 11 5 3± 2 17) μmol/g(P <0 0 1)。心肌含水量实验组 ( 5 9 95± 2 0 9) %、对照组 ( 79 77± 1 17) % (P <0 0 1)。实验组心肌细胞线粒体、细胞核等超微结构得到较好保护。结论 缺氧幼兔模型制作方法简单 ,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较强。温血诱导停跳及复跳前再灌注能减少缺血后未成熟心肌的氧自由基产生和再灌注损伤 ,对心肌能量代谢、超微结构等方面的保护效果较好。
- 蓝斌张希李木泉孙培吾姚尖平
- 关键词:再灌注心肌缺氧未成熟心肌温血停跳液
- 冷血与冷晶体停跳液在瓣膜置换术中心肌保护效果的比较
- 目的比较冷血液停跳液和冷晶体停跳液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用历史回顾的方法,将近期由于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Ⅱ-Ⅲ级、成年患者、第一次行择期换瓣手术而分别使用冷晶体停跳液(托玛斯液,C组,50例)和冷血液停...
- 熊迈徐颖琦张希姚尖平靳三庆肖颖
- 关键词:冷晶体停跳液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心肌保护瓣膜置换术
- 文献传递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发病率及临床病理特点探讨被引量:6
- 2000年
- 目的 研究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HNPCC)在大肠癌中的比例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和分析 5 5 0例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 ,符合Amsterdam标准或日本标准者诊断为HNPCC。结果 5 5 0例大肠癌中 6例 (1 1 % )符合Amsterdam标准 ,1 9例 (3 5 % )符合日本标准。本组HNPCC的临床病理特点是肿瘤发病年龄早 ,多位于右半结肠 ,粘液癌及多原发大肠癌多见 ,家族中肠外肿瘤增多 ,息肉伴随增多不明显。结论 HNPCC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特点 。
- 金华伟冯冲姚尖平黄美近董文广傅仁祥
- 关键词:遗传性病理学大肠肿瘤HNPCC
- 体外循环小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fos的表达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c-fos蛋白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作为心肌损伤预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五指山小型香猪共8头,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n=3)与体外循环组(C组,n=5)。建立小型香猪体外循环动物模型后,假手术组只插管不转机,C组主动脉阻断60 min,复灌180 min,处死动物取材,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TUNNEL法检测心肌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AI),Western blotting检测c-fos在心肌中的表达。结果 C组心肌线粒体评分明显差于S组(2.4±0.45 vs.4.2±0.62,P<0.05)。C组AI明显高于S组(13.11±1.22 vs.1.67±0.19,P<0.05)。C组心肌c-fos表达含量较S组明显上升(7.16±1.11 vs.1.00±0.14,P<0.0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c-fos含量与线粒体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9,P<0.01)。结论 c-fos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作为心肌损伤的预测指标。
- 唐志贤陈光献梁孟亚刘海荣健陈祯戴刚姚尖平吴钟凯
-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肌再灌注损伤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
- Amplatzer堵闭器与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对比研究Amplatzer堵闭器(ADO)与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探讨ADO治疗PDA的临床价值。【方法】1998年11月-2004年1月在我院采用Amplatzer堵闭器介入治疗的PDA患者31例,同期采用外科手术法治疗的PDA患者32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主要并发症等。【结果】两种疗法的成功率(介入组93.3%、外科组100%)、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介入组14.3%、外科组12.5%)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科组接受输血、呼吸机辅助通气各8例,介入组无1例接受输血和呼吸机辅助通气;术后住院时间介入组2~7(4.7±1.4)d,外科组7~23(10.9±3.5)d。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platzer法治疗PDA安全可靠,疗效与外科手术相似,较外科方法创伤小、术后住院时间短,在适应证范围内,可作为治疗PDA的合适方法。
- 李运泉陈国桢覃有振刘东红姚尖平李格丽朱延力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心脏外科手术
- DACT1基因在制备房颤诊断和治疗产品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DACT1基因在制备房颤诊断和治疗产品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发现了DACT1基因表达与房颤相关,通过检测受试者心肌组织中DACT1的表达,可以判断受试者是否患有房颤、或者判断受试者是否存在患有房颤的风险,从而指...
- 吴钟凯侯健黄少杰姚尖平龙雁岳媛陈光献梁孟亚吕林华
- 盐酸氨溴索可减少心内直视手术后肺不张被引量:7
- 2001年
-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 (沐舒痰 )减少心内直视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10 0例心内直视术后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5 0例 ,实验组术后开始静脉应用盐酸氨溴索 ,对照组应用LP(陈皮、茴香、远志、吐温的合剂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3~ 14d咳痰困难程度、痰液粘稠度、排痰难度、肺部罗音、呼吸系统并发症及副作用。【结果】实验组痰液粘稠度、排痰难度、肺部罗音明显低于对照组 (14% ,P<0 0 5 ) ,肺不张发生率为 4% ,明显低于对照组 (14% ,P <0 0 5 ) ,两组均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盐酸氨溴索应用于心内直视术后可显著减少肺不张并发症。
- 唐白云陈光献张希熊迈陈振光姚尖平童萃文
-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心内直视手术术后肺不张
- 10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通过对10 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修补术前、术中各因素的回顾性多因素分析,以发现其中影响呼吸机使用时间的重要因素,便于围术期进行有效的预防及处理。方法77例行手术治疗,手术后确诊且主要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体重≤10 kg的患儿入选。对可能与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相关的各因素分别行单变量线性回归分析;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单因素分析中与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相关的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肺动脉压力分级、右心室流出道切口和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三因素对体重≤10 kg婴儿VSD修补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肺动脉压力分级、右心室流出道切口和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是影响体重≤10 kg婴儿VSD修补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危险因素。
- 熊迈陈光献姚尖平唐白云王治平张希
- 关键词: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