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家林

作品数:36 被引量:127H指数:8
供职机构:广西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广西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7篇科技成果
  • 2篇专利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养殖
  • 8篇星虫
  • 8篇大獭蛤
  • 7篇方格星虫
  • 7篇贝类
  • 5篇苗种
  • 4篇青蟹
  • 4篇工厂化
  • 4篇工厂化育苗
  • 3篇对虾
  • 3篇养殖试验
  • 3篇种质
  • 3篇种质资源
  • 3篇活性
  • 3篇贝类养殖
  • 2篇蛋白
  • 2篇营养
  • 2篇幼体
  • 2篇源库
  • 2篇双壳贝类

机构

  • 36篇广西海洋研究...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北海艺术设计...

作者

  • 36篇杨家林
  • 11篇彭慧婧
  • 11篇邹杰
  • 11篇蒋艳
  • 9篇蔡德建
  • 8篇童万平
  • 7篇徐艳
  • 7篇苏琼
  • 6篇彭银辉
  • 6篇李琼珍
  • 5篇陈瑞芳
  • 5篇孙雪萍
  • 4篇宋忠魁
  • 4篇蔡小辉
  • 4篇黄国强
  • 4篇梁志辉
  • 4篇王志成
  • 3篇谢若痴
  • 3篇林彩华
  • 3篇刘丽梅

传媒

  • 9篇广西科学
  • 4篇水产科学
  • 3篇广西科学院学...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渔业
  • 1篇大众科技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中国水产
  • 1篇中国海洋药物
  • 1篇水产科技情报
  • 1篇食品与机械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獭蛤低温保活技术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0
2006年
在确定大獭蛤(Lutm r ia m ax im a jonas)生态冰温的基础上,研究降温方法、暂养时间、温湿度控制、氧气供应等条件对大獭蛤低温保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獭蛤的结冰点为-1.9℃,生态冰温为5.0^-1.9℃;在3.0~5.0℃温度条件下保活效果最好,保活3d后存活率为90%;维持一定的湿度和供氧是大獭蛤低温保活的重要前提条件。
杨家林蒋艳蔡德建
关键词:大獭蛤保活
大獭蛤人工苗种浅海沉箱式中间培育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分别于2008年月12月至2009年3月和2009年5月至8月,2次在北海市乔港镇沿岸浅海进行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Jonas)人工苗种自然海区沉箱式中间培育试验。试验培育工具为长方形聚乙烯水果框,规格为长×宽×高=50cm×35cm×15cm,放苗前框内装满中沙。试验用大獭蛤苗种规格为壳长0.2~0.5cm。分别经过2次75d和45d的中间培育,大獭蛤人工苗种增长至出苗规格2.5~3.5cm,成活率分别为42.56%、41.13%。在海水温度25.0~31.5℃和1000粒/筐养殖密度下,大獭蛤人工苗种的浅海沉箱中间培育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苗种活力强,养殖成活率高。
蔡德建蒋艳杨家林彭慧婧邹杰
关键词:大獭蛤苗种自然海区
大獭蛤苗种池塘中间培育试验被引量:4
2009年
2002年9月至2003年4月,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古城基地进行大獭蛤(Lutmria maxima Jonas)苗种池塘中间培育试验。试验在铺沙的池塘里进行,放养的大獭蛤苗种规格为壳长0.2~0.8mm,大獭蛤稚贝饵料为施肥繁殖的浮游藻类,以大部分大獭蛤稚贝壳长达到2cm为出苗标准。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30℃、盐度为20‰以上,放苗量为375万粒/公顷的条件下,大獭蛤稚贝经过45~60d即可以培育成壳长为2cm左右的大规格苗种。
苏琼童万平李琼珍杨家林陈瑞芳蒋艳蔡德健
关键词:大獭蛤稚贝池塘
方格星虫蛋白酶解工艺优化被引量:10
2015年
以水解度为指标,比较7种蛋白酶对方格星虫的水解效果。在单因素试验考察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模型响应面设计,建立方格星虫蛋白酶解的二次回归模型,确定最佳的水解条件。结果表明,复合蛋白酶对方格星虫蛋白的水解效果最佳,最佳水解条件为:酶与底物比为7.8%,酶解时间为4 h,酶解温度为50℃。该条件下,方格星虫蛋白的水解度达到24.81%。
孙雪萍杨家林徐艳刘海娟任义
关键词:方格星虫蛋白质酶解水解度
优质珍珠贝苗培育技术研究
李琼珍苏琼莫秀珍张栋国林彩华杨家林陈成英周逢华邓元才
近几年,该区的珍珠质量及产量显著下降,产业的经济效益出现大幅度滑坡现象,严重影响了“南球”的声誉。该项目针对目前珍珠养殖现状,提出利用珍珠贝的天然资源,对不同种群的亲贝进行杂交,充分利用天然马氏珠母贝怀卵量大、培育的早期...
关键词:
关键词:珍珠养殖附苗(贝类)
大獭蛤工厂化育苗及人工养殖试验项目
童万平李琼珍苏琼谢若痴杨家林陈瑞芳蒋艳刘伟南蔡德建林彩华
该项目利用繁殖生物学原理,通过亲贝的选择与培养、亲贝的诱导产卵与受精、幼虫及幼苗培育、贝苗池塘中间培育、中培贝苗浅海养殖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大獭蛤工厂化育苗及人工养殖技术,为实现大獭蛤产业化打下基础。项目主要指标为:室内育...
关键词:
关键词:大獭蛤工厂化育苗贝类养殖
方格星虫催产技术初探被引量:1
2011年
经2007~2010年对方格星虫进行亲体选择和多种方式催产试验,累计孵化出6亿多粒海球幼体,总结出:方格星虫亲体首次挑选时间选择5月下旬至6月初,可通过观察卵子数量进行挑选,依体色简单鉴别雌雄,雄雌比1~2:10,人工催产使用水泥池浅沙培育催产,暗光环境、升温环境和水温27℃以上易诱导产卵成功,产卵多在夜间进行。
邹杰彭慧婧杨家林蒋艳童潼蔡德建
关键词:方格星虫人工催产
大獭蛤工厂化育苗及人工养殖试验
童万平李琼珍苏琼谢若痴杨家林陈瑞芳蒋艳
大獭蛤(象鼻螺)是广西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浅海水域养殖新品种,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推广前景广阔。为了解决大獭蛤苗种问题,实现该品种产业化,该项目对大獭蛤进行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通过室内育苗与室外...
关键词:
关键词:大獭蛤工厂化人工养殖
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具有卤虫致死活性的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95%乙醇(体积分数)粗浸膏用乙酸乙酯萃取后得乙酸乙酯相,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LH20凝胶柱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其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方法对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并对化合物进行卤虫活性测试。结果从皱瘤海鞘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2个比较少见的吡喃酮类化合物tetillapyrone(1)和nortetillapyrone(2),2个核苷类化合物thymidine(3)和uracil(4),以及2个多羟基甾醇类化合物dendronesterol A(5)和(20S,22E,24R)-ergosta-7,22-dien-3β,5α,6β-triol(6)。卤虫致死活性结果显示,多羟基甾醇类化合物5和6的活性较强,而核苷类化合物3和4的活性较弱。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海鞘中分离获得,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皱瘤海鞘中的活性物质提供基础资料。
孙雪萍徐艳杨家林王长云
关键词:皱瘤海鞘乙醇提取物多羟基甾醇
军曹鱼人工繁育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分别进行室内和室外军曹鱼人工繁育试验。从海南、福建挑选亲鱼并育肥,注射激素使亲鱼产生精、卵,让卵自然受精。室内用网箱流水、黑桶充气和苗池充气等方式孵化受精卵,室外在池塘网箱中孵化受精卵,仔鱼开口后将其从网箱放出。仔鱼开口后及时投喂合适的饵料,培育30d后出苗。结果获得优质受精卵158.5万粒,孵化出仔鱼148.8万尾,孵化率93.8%,室内3种孵化方式中,网箱流水效果较好。室内育苗平均成活率12.61%,室外育苗平均成活率7.52%,室内培育比室外培育的平均成活率高5.08%。
刘海娟陈瑞芳彭银辉杨家林
关键词:军曹鱼孵化率成活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