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科进 作品数:88 被引量:378 H指数:11 供职机构: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 贵州省科技厅社会发展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CT诊断肺Wegener肉芽肿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肺Wegener肉芽肿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n=3)、肺穿刺活检(n=13)或支气管镜活检(n=2)确诊的18例肺Wegener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18例肺Wegener肉芽肿CT表现为肺内多发性结节和肿块15例,单发肿块2例,结节或肿块伴空洞13例,肺实变5例,肺梗死2例,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2例,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胸膜增厚2例。结论两肺多发性结节、肿块并空洞,结节或肿块周围见"晕轮征"、"供养血管征"是肺We-gener肉芽肿的常见CT表现,病变的多发性、多样性、易变性和反复性对肺Wegener肉芽肿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李邦国 王显高 周全中 刘松江 关晶 骆科进 先正元关键词:WEGENER肉芽肿 医学影像诊断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尝试及体会 被引量:5 2009年 现代医学的发展对医学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教学是《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实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实验带教能力。 李邦国 文丹 吕冰冰 孙会英 骆科进 先正元关键词:医学影像诊断学 教学改革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分析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pleura,SFTP)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FTP的CT和病理学表现。结果 4例SFTP均位于右侧胸腔,均以宽基底附着于侧胸壁,肿块呈椭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大小约5.0cm×3.9cm-19.0cm×15.0cm。CT平扫2例较大肿块密度不均,2例较小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4例肿块均表现为轻度强化,2例肿瘤内部可见强化的迂曲小血管。免疫组化指标:Vimentin、CD34和Bcl-2的阳性率均为100%(4/4);S-100、SMA、CK的阴性率均为100%(4/4)。结论 CT扫描发现起源于叶间胸膜或侧胸壁的椭圆形、类圆形实性肿块,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应想到SFTP可能。 余洪 张文 刘衡 柏永华 骆科进 张体江 李邦国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 胸膜 体层摄影 病理基础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 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分析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1例行CT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和MRI扫描。结果 5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均为单发,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直径1.2~6.5 cm。发生于颞叶1例,鞍内1例,桥小脑角区1例,中后颅窝三叉神经走行区1例,顶叶1例。CT平扫病灶均为高密度,增强扫描均匀强化。MR T1WI上3例病灶为等信号;1例为多发分隔囊状低信号。T2WI上3例病灶表现为等、低混杂信号,病灶内见少量斑片状高信号;1例为多发分隔囊状高信号。MRI增强所有病灶实质部分显著强化,T2WI低信号区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结论颅内孤立性纤维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MR T2WI上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强化较具特征。 刘衡 杨智强 王永涛 刘炫 陈华 张体江 骆科进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 颅内肿瘤 磁共振成像 1+1+2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价1+1+2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1+1+2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1+1教学模式,通过影像病例测试评估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优秀成绩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1+1+2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影像判读能力。 陈华 王勇朋 叶颖 骆科进 张体江 关晶 李邦国 刘衡关键词:医学影像学 教学改革 卵黄囊瘤的CT表现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YST的CT表现,其中8例行平扫和增强扫描,1例行平扫检查。结果 YST位于卵巢6例,睾丸2例,胃小弯1例。CT表现... 刘江勇 骆科进 王亚男 刘衡 黄可忻关键词:卵巢 卵黄囊瘤 肺炎性假瘤CT表现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分析肺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lung,IPL)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IPL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病变部位:病灶位于右肺20例、左肺6例;形态:19例病灶为扇形团块影,7例为类球状影;边缘:17例边缘呈刀切样改变,5例边缘密度低的晕圈状改变;密度:平扫均匀者14例,不均匀者12例,CT值12~41 HU之间,增强扫描4例明显均匀强化,强化后CT值超过100 HU,9例边缘明显强化伴中央液化、坏死,6例中度强化,强化后CT值在70~80 HU之间。胸膜:14例胸膜增厚、局部形成幕状、线状粘连带。淋巴结:7例淋巴结增大。结论:IPL CT特点:单发病灶、位于胸膜下,多呈扇形团块、增强明显强化,边缘呈刀切样改变。全面分析病史及CT表现,对减少误诊很有帮助。 王勇朋 刘衡 刘松江 余洪 操玉萍 骆科进关键词:肺炎性假瘤 误诊 肺结核瘤的常规胸部螺旋CT与高分辨CT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评价常规螺旋CT(SCT)与高分辨CT(HRCT)对结核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40例肺结核瘤的SCT及HRCT扫描资料 ,观察其结节的轮廓、边缘、内部特征及周围情况 ,比较两种检查对结核瘤的显示效果。结果 SCT与HRCT显示结节内钙化分别为 2 7.5 %和 6 0 .0 % ,结节周围支扩征分别为 2 .5 %和 42 .5 % ,边缘毛刺征分别为 10 .0 %和 2 7.5 % ,边缘光滑分别为 5 7.5 %和 47.5 % ,卫星病灶分别为 37.5 %和 40 .0 % ,胸膜增厚伴凹陷分别为 37.5 %和 40 .0 %。如以钙化、卫星病灶及周围支扩征作为肺结核的特征 ,SCT的诊断符合率为 45 .0 % ,HRCT诊断符合率为 95 .0 %。结论 肺结核瘤的许多征象在HRCT上的出现率明显高于SCT ;因此 ,HRCT作为SCT扫描的补充手段对于一些结核瘤的诊断是必不可少的。 骆科进 先正元关键词:肺结核瘤 CT 螺旋CT 高分辨CT 幕下脉络丛肿瘤的MRI表现三例 2010年 脉络丛肿瘤(choroid pluxus tumor,CPT)是一种少见的颅内原发肿瘤,多位于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少数肿瘤可发生于脑室以外,如桥小脑角区;发生于脑实质的CPT罕见。笔者报道3例发生于幕下的CPT,并结合文献复习其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张体江 赵开飞 吴杞柱 黄晓琦 吕粟 李秀丽 Nabin Amatya 关晶 骆科进 先正元 龚启勇关键词:脉络丛肿瘤 MRI表现 第三脑室 桥小脑角区 原发肿瘤 影像表现 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在肺癌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疑似肺癌患者行常规CT平扫和双能量CT增强扫描。观察50例患者常规CT平扫图像与VNC图像,测量降主动脉、左心房及胸椎椎体后方肌肉的平均CT值,计算信噪比(SNR),评价图像质量。使用Liver VNC软件程序获得肿块的VNC CT值及增强净增值。以CT值净增值≥20 HU为诊断肺癌的标准,对本组50例患者进行评价,计算诊断准确率。比较常规扫描与双能量扫描患者辐射剂量。结果 50例患者降主动脉的常规CT平扫与VNC平均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及胸椎椎体后方肌肉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与VNC降主动脉、左心房及胸椎椎体后方肌肉的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常规平扫图像与VNC图像的质量评分平均得分无统计学意义。以净增值≥20 HU诊断肺癌为标准,34例经过最终病理证实为肺癌的病灶CT值的净增值为(38.69±18.3)HU,准确率为94.1%(32/34);其余16例病灶CT值的净增值为(11.38±9.52)HU,假阳性率为6.25%(1/16)。比较常规扫描与双能量扫描辐射剂量,虽然VNC的CTDIvol、DLP、ED均稍高于常规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运用VNC技术节省一次常规平扫剂量,平均每例患者可减少2.29 m Sv有效剂量。结论双源CT双能量VNC技术应用于胸部扫描,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并能确保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在肺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刘江勇 王荣品 骆科进关键词:肺癌 虚拟平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