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雯
- 作品数:17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去分化软骨肉瘤12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去分化软骨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特点及分析.方法 选取2002~2014年间确诊去分化软骨肉瘤12例,对其临床表现、放射学改变、病理形态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8例,女4例,年龄范围在21~63岁,平均年龄48岁,发病部位为股骨4例、胫骨3例、肱骨2例、骨盆1例、肩胛骨1例、掌骨1例;主要临床症状为疼痛、肿胀,局部可触及的肿块,1例患者因病理性骨折就诊.去分化软骨肉瘤表现为双重形态特征的恶性肿瘤,大体中央型多于周围型,组织学由分界清楚的高分化软骨性肿瘤和高级别间变性肉瘤构成.结论 去分化软骨肉瘤较少见,临床结合影像及组织病理形态特征对去分化软骨肉瘤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 曹建江陆琳松韩雯黄丽娟孙俊刚徐江波袁宏
- 关键词:软骨肉瘤去分化放射学病理学
- 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EB病毒感染与survivin的关系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讨论EB病毒感染与survivin在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的相关性。方法 1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57例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组织中EB病毒的表达;2用免疫组化法En Vision二步法检测57例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LMP1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 157例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EB病毒、LMP1和survivin阳性率为80.7%(46/57)、56.1%(32/57)和75.4%(43/57);2LMP1的表达与survivin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而EB病毒与survivin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B病毒感染与survivin无显著相关性。
- 朱君玲孙振柱张晓军韩雯
- 关键词:EB病毒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 免疫组化染色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价值。方法选择乳腺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同时获取病理组织样本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比不同方式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分析肿瘤标志物、免疫组化相关指标同乳腺癌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检出率96.67%(58/60)高于肿瘤标志物检测阳性检出率83.33%(50/60)(P<0.05)。免疫组化染色检出腋窝淋巴结转移26例(43.33%),高于肿瘤标志物检测14例(23.33%)(P<0.05)。免疫组化指标PD-1、PD-L1同乳腺癌呈明显正相关(r=0.695,0.735,P<0.05)。结论采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可早期诊断乳腺癌,可为疾病的早期治疗干预提供帮助,值得推广应用。
- 贾依云王奕琳韩雯
- 关键词:乳腺癌免疫组化染色
- 附睾乳头状囊腺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附睾乳头状囊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乳头状囊腺瘤的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肿瘤大体包膜均完整,表面光滑,灰白色类圆形,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切面灰白色,质地韧,其中1例切面见一直径约1.5 cm的囊腔,内为灰红色液体并见细小乳头。镜下见肿瘤由纤维血管间质为轴心的乳头状突起、扩张的导管和微小囊肿及致密的纤维性间质组成;囊壁由单层扁平上皮或低立方上皮构成,囊腔内见乳头,部分形成腺样结构;腔内充满嗜伊红样物质,纤维性间质内见玻璃样变区域及少量炎细胞。瘤细胞立方状或柱状,胞质透亮清晰,界清;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大小较一致,不易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AE1/AE3)、Calponin、vimentin和PAS均(+)。结论附睾乳头状囊腺瘤少见,诊断时需结合临床病史和免疫表型。
- 王盛韩雯孙振柱朱君玲
- 关键词:附睾肿瘤腺瘤乳头状免疫组织化学
- 新疆维汉民族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甲状腺结节的相关性研究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维吾尔(简称维)汉民族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甲状腺结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检查并符合相关诊断条件的390例维汉民族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血清TSH水平,分析甲状腺结节各临床特点与维汉民族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差异,并将其与血清TSH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390例患者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甲状腺良性结节(BTN)237例,DTC 153例。结果390例患者中以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者为主[254例(65.13%)];DTC患者年龄低于BTN患者,血清TSH水平显著高于BTN患者;维汉民族DTC患病率均随TSH水平逐渐升高,DTC患者中有颈淋巴结转移、非微小癌(>1 cm)、腺外侵犯、临床分期晚者血清TSH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TC患者中维汉民族比例与BTN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结节DTC患者血清TSH水平与单结节DTC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汉民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构成方面无差异,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甲状腺结节的检出有帮助;血清TSH水平对预测DTC具有一定作用,但对多结节DTC的预测作用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冉静叶宏伟孙振柱张云鹤韩雯
-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结节促甲状腺素维吾尔族汉族
- miR-23a通过调控DNA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对子宫内膜样癌进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 探讨微小RNA-23a(miR-23a)在子宫内膜样癌细胞进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RT-qPCR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子宫内膜样癌组和癌旁组织中miR-23a、Mut L同源物1(MLH1)和MutS蛋白同系物2(MSH2)的mRNA和蛋白表达。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样癌细胞株Ishikawa细胞,将细胞分为正常组、miR-23a inhibitor转染组以及miR-23a mimic转染组,RT-qPCR实验检测Ishikawa细胞中miR-23a、MLH1和MSH2的mRNA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LH1、MSH2蛋白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miR-23a相对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显著升高,MLH1和MSH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显著降低(P<0.05)。miR-23 ainhibitor转染组Ishikawa细胞中miR-23a的表达、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正常组均显著降低(P<0.05),miR-23a inhibitor转染组Ishikawa细胞中MLH1、MSH2的mRNA与蛋白水平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P<0.05)。miR-23 amimic转染组Ishikawa细胞中miR-23a的表达、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P<0.05),miR-23a mimic转染组Ishikawa细胞中MLH1、MSH2的mRNA和蛋白水平较正常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miR-23a可能通过调控MLH1、MSH2的表达促进子宫内膜样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 韩雯王琲张怡邵明昱杨宇星刘浩楠王春
-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癌迁移
- 喀什地区林奇综合征错配修复蛋白检测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究喀什地区林奇综合征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表达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300例林奇综合征患者病理标本,检测其MMR蛋白包括MutL同源物1(human MutL homolog 1,MLH1)、MutS同源物2(MutS homolog 2,MSH2)、PMS1同源物2(PMS1 homolog 2,PMS2)、MutS同源物6(MutS homolog 6,MSH6)表达情况。根据林奇综合征患者MMR蛋白表达缺失情况将其分为错配修复蛋白缺失(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组(n=50)和错配修复蛋白完整(proficient mismatch repair,pMMR)组(n=250),分析MMR蛋白表达缺失与林奇综合征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dMMR与pMMR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300例林奇综合征患者中,dMMR发生率为16.67%(50/300),pMMR发生率为83.33%(250/300),其中MLH1蛋白表达缺失率为3.67%(11/300),MSH2蛋白表达缺失率为8.00%(24/300),PMS2蛋白表达缺失率为3.00%(9/300),MSH6蛋白表达缺失率为2.00%(6/300),MLH1和PMS2蛋白同时表达缺失率为6.00%(18/300),MSH2和MSH6蛋白表达缺失率为5.67%(17/300),MLH1、MSH2、PMS2、MSH6蛋白同时表达缺失率为1%(3/300)。dMMR组患者肿瘤在右半结肠、分化程度低、浸润至浆膜外的占比显著高于pMMR组(P<0.05)。dMMR组和pMMR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87.50%、72.1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2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5.156,P=0.023)。结论喀什地区林奇综合征患者MLH1、MSH2、PMS2、MSH6蛋白表达与病理特征关系密切,检测MLH1、MSH2、PMS2、MSH6蛋白表达情况在林奇综合征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 朱君玲姜会娟韩雯李玉华
- 关键词: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
- 新疆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临床病理学意义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确诊的乳腺癌病理资料,探讨新疆地区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并行改良根治手术的40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Ki-67增殖指数进行分子分型,比较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luminal A型中组织学分级I级最常见,luminal B型发病年龄较luminal A型年轻、但组织学分级更高,淋巴结转移更常见,HER-2过表达型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三阴性型组织学分级III级比例最高。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在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方面的差异均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地区luminal B型乳腺癌更常见,HER-2过表达型比例最低。联合组织学分类和分子分型,更有助于指导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 王春王玉环申耀元韩雯
- 关键词:乳腺癌分子分型临床病理意义
-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EB病毒与p100/p5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EB病毒与p100/p52蛋白的表达,进一步了解EBV阳性的DLBCL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意义,探讨DLBCL中EBV与p100/p5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检测EBV编码mRNA(EBER-1)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MP1及p100/p52蛋白的表达。结果 190例DLBCL中EBV(+)24例(12.6%),发病年龄>40岁,平均70.04岁。其中,汉族发病高峰年龄>70岁,维族>60岁,汉族患者发病年龄略高于维族。DLBCL中EBV阳性与阴性组进行对比,IPI和LDH差异显著(P<0.05)。24例EBV(+)中22例p100/p52蛋白(+),p100/p52蛋白与EB病毒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p100/p52蛋白在EBV阳性DLBCL中高表达,参与DLBCL的发生、发展并促进肿瘤的生长;因存在相关性,则抑制剂可作为选择性治疗方式。NF-κB过表达是不良的预后标记,p100/p52也许能用于预测预后并在治疗性干预措施中成为一个潜在靶点。
- 韩雯巴图叶宏伟孙振柱张晓军朱君玲
-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EB病毒原位杂交
- 肿瘤病理鉴别中特殊染色技术联合免疫组化技术的价值探析
- 2024年
- 分析特殊染色技术联合免疫组化技术的用价值。方法 以54例疑似肿瘤患者为例,均于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诊治,均行特殊染色技术联合免疫组化技术诊断,以穿刺活检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联合应用的价值。结果 穿刺活检诊断结果显示,54例患者中阴性和阳性分别为3例和51例,联合诊断的效能较单一诊断高,(P<0.05)。结论 特殊染色技术联合免疫组化技术诊断肿瘤的效能更高,建议推广。
- 张怡韩雯郭晓彤王春
- 关键词:肿瘤病理鉴别免疫组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