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宝花

作品数:36 被引量:115H指数:6
供职机构:深圳市眼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光学相干
  • 17篇光学相干断层
  • 15篇黄斑
  • 13篇断层扫描
  • 13篇视网膜
  • 13篇网膜
  • 12篇相干断层扫描
  • 11篇血管
  • 10篇光学相干断层...
  • 8篇眼底
  • 8篇荧光
  • 8篇造影
  • 7篇血管造影
  • 7篇OCT
  • 6篇荧光素
  • 6篇脉络膜
  • 6篇光学相干断层...
  • 6篇病变
  • 5篇眼底血管
  • 5篇眼底血管造影

机构

  • 29篇深圳市眼科医...
  • 3篇暨南大学
  • 1篇暨南大学第二...

作者

  • 33篇余宝花
  • 18篇古洵清
  • 15篇黄丽娜
  • 13篇李志
  • 12篇曾键
  • 9篇谢秀英
  • 9篇陈青山
  • 8篇赵铁英
  • 8篇成洪波
  • 7篇赖铭莹
  • 5篇张国明
  • 5篇魏花
  • 4篇韩冰
  • 4篇方玲珠
  • 3篇王林丽
  • 3篇曹玉丽
  • 3篇刘玉琦
  • 2篇郭金莲
  • 2篇李志
  • 2篇唐松

传媒

  • 6篇中国实用眼科...
  • 5篇临床眼科杂志
  • 3篇眼科新进展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2篇中国中医眼科...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中国眼底病论...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6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探讨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 idiopath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IC-SC)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改变的诊断特点与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上诊断为 ICSC的 40例 ( 41只眼 )患者做 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测量和分析。结果  40例 ( 41只眼 ) IC-SC的 OCT图像均表现为黄斑中心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限性脱离 ,脱离范围在 70 5~ 5 72 0 μm(平均 3 0 5 0 .80 49±13 3 7.5 619μm) ,高度 5 5~ 491μm(平均 2 69.85 3 7± 114.2 796μm)。 4只眼合并有色素上皮层浆液性脱离。并经统计表明脱离范围、高度与视力相关。结论  OCT作为一种客观的无损伤的视网膜断层扫描技术 ,其高分辨率的特性在 ICSC的诊断。
韩冰古洵清黄丽娜曾键赵铁英余宝花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黄斑疾病
选择性进行黄斑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目的探索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视网膜黄斑区内界膜(ILM)剥除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对随机收治的Ⅱ~Ⅳ期特发性黄斑裂孔(依照Gass分期),行常规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手术,剥离并切除玻璃体后皮质,气液交换,其中:(1)对...
赵铁英黎明樊宁闻慧聂丹瑶古洵清余宝花
关键词: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手术内界膜剥除术
文献传递
原田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观察和探讨原田病 (Harada disease)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方法 对 2 3例 (4 6只眼 )原田病患者同时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 )和 OCT检查 ,并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原田病的 OCT表现为 :急性期 :(1) 2 6只眼表现为后极部多发性、多灶状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 ;(2 ) 12只眼表现为黄斑部神经上皮层间水肿 ,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层脱离 ,中心凹隆起 ,结构不易辨认 ;(3 ) 8只眼表现为黄斑部大泡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 ,其下方的色素上皮及脉络膜反光带显著变薄 ,呈波浪状 ;(4 ) 3 2只眼表现为视乳头周围视网膜水肿增厚。结论  OCT断层扫描能直观的、准确的呈现原田病的损害程度。对视网膜组织细微结构的改变及视网膜继发性损害的程度 ,提供了一个直观的二维断层扫描图像 ,对
魏花古洵清余宝花李志谢秀英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原田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急性期
检测青光眼性视功能和结构改变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研究
目的:对比可疑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NTG)视功能的异常改变与视神经乳头和视网膜神经纤维...
曾琨黄丽娜成洪波王林丽余宝花
关键词:青光眼
文献传递
眼科白内障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研究
目的 对眼科白内障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与应用价值进行观察与研究。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06例白内障患者根据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分别应用传统护理方法和临床护理路径,观察对比两组患...
余宝花
关键词:白内障护理
黄斑囊样水肿的OCT与FFA对比观察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不同疾病所致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edema,CME)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OCT)特征,并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对比分析。方法经FFA确诊的各种原因引起的黄斑囊样水肿患眼进行OCT检查,通过黄斑中心的水平或垂直方向线性扫描。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对CME进行水肿分级,并根据分级情况对比分析其OCT的形态特征。结果93例CME患者,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23例,静脉阻塞(RVO)27例,VKH,白塞病10例,AMD8例,白内障摘除及抗青光眼术后8例,视网膜脱离扣带术后5例,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3例,视网膜色素变性3例,特发性CME4例,黄斑板层裂孔及脉络膜血管瘤各1例。黄斑囊样水肿分为Ⅲ级。Ⅰ级:小囊泡形成,荧光素渗漏范围约1/4视乳头直径,共9例(9.7%)。OCT图像显示,黄斑神经上皮增厚,中心凹变浅或消失,中心凹下神经上皮层内形成一个明显液性囊腔,两侧囊壁增厚,囊腔内淡绿色点状浆液性弱反射,隐约见淡绿色囊壁结构。Ⅱ级:黄斑区荧光素渗漏占黄斑1/2视乳头直径,共50例(53.7%),OCT图像显示:黄斑区呈“丘样”隆起。神经上皮下呈蜂窝状改变,中央囊腔较大,囊壁薄,周围囊壁较厚。Ⅲ级:黄斑荧光色素渗漏占据整个黄斑区,超过1个视乳头直径,共34例(36.6%)。OCT图像黄斑区神经上皮高度隆起,囊腔的腔隙互相融合,分隔囊腔的组织断裂,或增厚呈红黄中强反射。结论根据FFA黄斑囊样水肿分级,Ⅲ级CME的OCT图像显示黄斑区神经上皮高度隆起,水肿波及整个黄斑,神经上皮层反射增强或神经上皮下囊样结构融合消失。OCT提示Ⅲ级CME,又进而推判视力预后不佳。
陈青山彭云余宝花李志谢秀英
关键词:黄斑水肿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视网膜组织形态变化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coherencetomography,OCT)在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VKH)治疗前后视网膜组织形态动态变化分析中的应用。方法用Zeiss-Humphery2000检查仪扫描经临床表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确诊的36例(72只眼)VKH患者的视网膜组织,记录治疗前后的图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期VKH的图像可分为4种形态;治疗后随炎症消退,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它们的图像形态基本一致。视网膜脱离和视力变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OCT可定量分析VKH患者治疗前后视网膜组织形态的变化,准确评估其治疗前后炎症的转归。
曾键陈青山李志魏花余宝花
关键词: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氩激光光凝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测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coherenceto mography ,OCT)观测分析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行氩激光光凝视网膜水肿变化。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视网膜水肿行氩 (绿 )激光光凝术 ,格栅状光凝 2 7眼 ,象限性光凝 14眼。光凝前 ,后 3、6个月及 6个月后分别重复同样扫描方式获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应用扫描仪自动测量程序记录黄斑水肿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 13.1个月 ( 7~ 2 9个月 )。 6个月以后失随访 2眼。视力记录为 <0 .1,0 .1~ 0 .3,>0 .4 ;光凝前分别为 6、2 4、11眼 ;光凝后 3、6个月分别为 5、2 5、11眼及 3、2 4、14眼 ;随访终了时分别为 3、2 5、11眼。光凝前、后 3、6个月及 6个月后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平均值分别为 378.2 ,30 1.0 ,2 10 .3和172 .1μm (我院正常值 14 0 μm± 12 μm)。统计学分析视网膜厚度光凝前与 6个月后 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 =2 .0 2 3,P <0 .0 5 ) ,余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能较准确定量测算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可对比观察氩激光光凝前后视网膜厚度变化 ,进而判断糖尿病视网膜黄斑水肿变化。
曾键余宝花张国明
关键词: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氩激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黄斑疾病的诊断意义被引量:19
2002年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在诊断黄斑部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用OCT检测了 111例 12 6只有黄斑部病变的眼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2 0眼 ,黄斑裂孔 2 0眼 ,老年黄斑变性2 0眼 ,黄斑水肿 2 6眼 ,视网膜前膜 2 0眼 ,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部经手术复位后 2 0眼。结果 黄斑部疾病的OCT示黄斑区视网膜多种形态学改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 OCT见神经上皮层脱离和 (或 )色素上皮层脱离 ;黄斑裂孔的 OCT见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层全层或部分缺损 ,可伴神经上皮层脱离或增厚 ;湿性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 OCT见神经上皮层下呈不规则的高反射层 (脉络膜新生血管膜 ) ,部分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 (或 )色素上皮层脱离 ;黄斑水肿及囊样水肿的 OCT见黄斑区的神经上皮层厚度增厚和 (或 )层间液性囊腔 ;视网膜前膜的 OCT见视网膜内层前有一高反射的光带 ;视网膜脱离术后的 OCT见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相贴良好或有液性腔隙存在。结论 
李志曾键赵铁英古洵清余宝花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黄斑疾病
SIRATUS OCT对正常人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和容积的测量
目的:应用 Stratus OCT 测量我国正常人黄斑部视网膜的厚度和容积并分析其变异程度和与年龄、屈光度和性别的关系。方法:用 Stratus OCT 对202例(202眼)正常人进行黄斑厚度地形图扫描(Fast Ma...
黄丽娜成洪波樊宁赖铭莹赵军余宝花
关键词:黄斑部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