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

作品数:46 被引量:86H指数:5
供职机构:深圳市眼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2篇血管
  • 15篇脉络膜
  • 13篇荧光
  • 12篇造影
  • 12篇网膜
  • 11篇眼底
  • 11篇视网膜
  • 11篇黄斑
  • 10篇血管造影
  • 10篇病变
  • 9篇断层扫描
  • 9篇荧光素
  • 9篇疗法
  • 9篇光学相干
  • 8篇相干断层扫描
  • 8篇光学相干断层
  • 7篇光动力
  • 6篇眼底血管
  • 6篇眼底血管造影
  • 5篇新生血管

机构

  • 39篇深圳市眼科医...
  • 1篇江西省人民医...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深圳市儿童医...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大学总医...
  • 1篇深圳爱尔眼科...

作者

  • 40篇李志
  • 20篇陈青山
  • 14篇古洵清
  • 13篇余宝花
  • 12篇曾键
  • 11篇谢秀英
  • 10篇魏花
  • 9篇赖铭莹
  • 4篇王林丽
  • 4篇黄丽娜
  • 4篇赵铁英
  • 4篇吕娟
  • 3篇佘洁婷
  • 3篇刘桂琴
  • 3篇曾琨
  • 3篇曾平
  • 3篇刘军
  • 3篇应方微
  • 3篇成洪波
  • 2篇郭金莲

传媒

  • 10篇中国实用眼科...
  • 7篇中国眼底病论...
  • 5篇中华眼底病杂...
  • 3篇临床眼科杂志
  • 2篇中国中医眼科...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眼科学报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中国眼底病论...
  • 1篇中国眼底病论...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光动力疗法联合与不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陈青山曾琨佘洁婷李志姚丽莉曾键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姚雪李志王林丽顾宝文
角膜营养不良家系患病角膜细胞角蛋白及b-FGF与TGF—bl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一角膜营养不良家系中患病角膜中细胞角蛋白,纤维组织相关的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b1)的表达改变。方法分别按照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双夹心ELISA方法检测家系中5例受累颗粒状营养不良角膜及1例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角膜中高、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的分布表达情况,以及h—FGF和TGF—bl的表达,散发4例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角膜及4例意外死亡者的正常角膜做为对照。结果高、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在本角膜营养不良家系患者的角膜中分别有100%及66.7%的阳性表达(阳性/弱阳性均计入阳性表达率),散发性格子状营养不良角膜均有弱阳性的表达,正常角膜则没有表达。b—FGF在各组角膜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TGF的含量在家系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的角膜中平均为1.225±0.867pg/ml,与正常角膜中的含量无明显差异;家系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的角膜中为4.0pg/ml,比正常角膜明显增多(t检验t=36.373,P=O.017);散发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的角膜中平均为(8.375±0.667)pg/ml,比正常角膜明显增多(t检验t=9.413,P=0.020);正常角膜中TGF的含量平均为(0.0625±0.0088)pg/ml。结论细胞角蛋白在本家系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及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均有表达,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的表达更明显,其发病与角膜上皮表达细胞角蛋白的增多有关联。家系中的主要角膜营养不良类型(颗粒型)的患病角膜组织中TGF—bl及b—FGF的含量均无明显改变。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包括家系及散发)的角膜组织中TGF—bl的含量明显增加,其发病与板层纤维增生有一定的关联。
应方微黎明李志
关键词: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PDT与TTT疗效对比观察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比较经瞳孔温热疗法(TTT)与光动力疗法(PDT)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对比分析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AMD),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样条纹继发黄斑CNV97例101只眼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矫正视力(BCVA),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治疗前均检查BCVA、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部分病例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其中PDT治疗52例54只眼,TTT治疗45例47只眼。结果PDT与TTT治疗后1月、3月矫正视力比较,PDT治疗组提高2行及2行以上与TTT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7,P〉0.05,X2=0.034,P〉0.05)。PDT治疗后1、3月视力提高或不变(稳定)分别有25只眼(46.2%),20只眼(37%),TTT治疗后1、3月视力提高或不变分别有14只眼(29.8%),16只眼(34%),治疗后1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6,P〈0.05),治疗后3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1.78,P〉0.05)。典型性或典型性为主性CNVPDT与,TTT治疗后矫正视力比较,治疗后1、3月PD个组分别有40%,54%,哪’治疗组分别有12.5%,12.5%PD个组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7,P〈0.01,x2=4.14,P〈0.05)。隐匿性CNVPDT与TTT治疗后矫正视力比较,治疗后1、3个月,PDT与TTT组视力无提高。治疗后1月PDT治疗组视力不变2只眼,TTT组5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7,P〉0.05)。治疗后3月两组视力均下降。PDT与rIT丌治疗后1、3月CNV渗漏比较,治疗后1月PDT治疗组控制或减轻CNV的荧光渗漏要好于TTT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4,P〈0.05。治疗后3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P〉0.05)。结论PDT对典型性或典型性为主CNV的治疗,随访短期内(1-3个月)在视力、及C
陈青山曾键谢秀英李志古洵清黄丽娜
关键词:黄斑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经瞳孔温热疗法
视路胶质瘤伴眼内浸润和眼球萎缩1例
2023年
患儿男,4个月余。因右眼向外偏斜伴眼球突出2个月,于2021年5月21日至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眶病科就诊。患儿足月顺产,个人史、家族史无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追光。右眼球突出,向外偏斜。双眼眼球运动正常。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瞳孔4.5mm,对光反射迟钝。眼底检查,右眼视盘边界不清,自视盘隆起一黄白色肿块,其周围和黄斑区视网膜下黄白色渗出,视盘表面和后极部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扩张纤曲,伴新生血管和点片状出血(图1A).
杨胜蓝刘悦琤王靖生李志刘桂琴
关键词:眼球萎缩病例报告
维生素D_3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眼部结构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研究证实,维生素D,通过其生物活化形式1,25-(OH),D,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从而发挥抗炎、免疫调节、神经保护作用。此外,维生素D,可以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及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控制高血糖症,减轻角膜水肿。目的研究维生素D,对缓解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眼部结构损伤的作用。方法健康SPF级C57BL/6小鼠22只(体质量20-25g),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8只小鼠为维生素D,组,另取11只小鼠为糖尿病对照组,并取3只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利用腹腔注射质量分数2%链脲佐菌素(STZ)法制备实验性糖尿病模型,造模后2周维生素D,组小鼠行腹腔注射维生素D,5mg/kg,每周注射1次,共5次。各组每周进行血糖监测、直接检眼镜观察。各组每周随机摘取3只眼球,常规病理切片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眼球各部分结构,利用病理分析软件测量中央角膜、视盘旁1个视盘直径(DD)处脉络膜厚度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结果糖尿病对照组小鼠造模后第1周角膜开始出现水肿,角膜平均厚度为(339.14+11.13)μm,以后水肿持续但逐渐减轻(F=382.446,P=0.000)。维生素D,干预后水肿情况明显缓解,角膜厚度明显变薄(P〈0.05)。两组糖尿病小鼠第5周角膜上皮均开始萎缩(P〈0.05),糖尿病对照组至第7周萎缩情况更加严重,而维生素D,组小鼠至第7周萎缩已明显减轻(P=0.002)。糖尿病小鼠脉络膜自第1周开始萎缩(P=0.010),并随时间延长萎缩加重(F=437.411,P=0.000)。维生素D,干预后,第4周脉络膜萎缩趋势明显减缓,且用药后从第3周开始维生素D,组脉络膜厚度均大于糖尿病对照组(P〈0.05),糖尿病小鼠自第1周开始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即可见明显的凹凸不平,轻度水肿(P=0.000),随时间延长,糖尿病造成的视网膜神经上皮�
赖铭莹刘梅应方微李志朱小丽魏花赖平红
关键词:维生素D角膜脉络膜视网膜
黄斑囊样水肿的OCT与FFA对比观察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不同疾病所致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edema,CME)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OCT)特征,并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对比分析。方法经FFA确诊的各种原因引起的黄斑囊样水肿患眼进行OCT检查,通过黄斑中心的水平或垂直方向线性扫描。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对CME进行水肿分级,并根据分级情况对比分析其OCT的形态特征。结果93例CME患者,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23例,静脉阻塞(RVO)27例,VKH,白塞病10例,AMD8例,白内障摘除及抗青光眼术后8例,视网膜脱离扣带术后5例,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3例,视网膜色素变性3例,特发性CME4例,黄斑板层裂孔及脉络膜血管瘤各1例。黄斑囊样水肿分为Ⅲ级。Ⅰ级:小囊泡形成,荧光素渗漏范围约1/4视乳头直径,共9例(9.7%)。OCT图像显示,黄斑神经上皮增厚,中心凹变浅或消失,中心凹下神经上皮层内形成一个明显液性囊腔,两侧囊壁增厚,囊腔内淡绿色点状浆液性弱反射,隐约见淡绿色囊壁结构。Ⅱ级:黄斑区荧光素渗漏占黄斑1/2视乳头直径,共50例(53.7%),OCT图像显示:黄斑区呈“丘样”隆起。神经上皮下呈蜂窝状改变,中央囊腔较大,囊壁薄,周围囊壁较厚。Ⅲ级:黄斑荧光色素渗漏占据整个黄斑区,超过1个视乳头直径,共34例(36.6%)。OCT图像黄斑区神经上皮高度隆起,囊腔的腔隙互相融合,分隔囊腔的组织断裂,或增厚呈红黄中强反射。结论根据FFA黄斑囊样水肿分级,Ⅲ级CME的OCT图像显示黄斑区神经上皮高度隆起,水肿波及整个黄斑,神经上皮层反射增强或神经上皮下囊样结构融合消失。OCT提示Ⅲ级CME,又进而推判视力预后不佳。
陈青山彭云余宝花李志谢秀英
关键词:黄斑水肿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伴有视神经管骨壁缺如的颞极蛛网膜囊肿致视功能障碍一例
2023年
渐进性视功能障碍多见于屈光不正、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视网膜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少见于眶内和颅内占位性疾病。颅内蛛网膜囊肿通常是无症状的先天性良性病变,少数出现视功能障碍。视神经管骨壁缺如见于后组筛窦和蝶窦气化良好的正常人。该文报告1例59岁男性患者,因左眼视野缺损伴视物模糊1年余就诊,确诊左侧颞极蛛网膜囊肿合并视神经管骨壁缺如。笔者通过收集该患者的病史、影像学资料和视功能检查结果,分析其出现视功能障碍的机制。
陈婷毅柯洪敏唐婉媚李志刘桂琴
关键词:颅内蛛网膜囊肿神经纤维层
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赖铭莹吕娟李志刘军曾平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的眼底自发荧光和红外线的影像学特征
李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