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涛
- 作品数:43 被引量:531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更多>>
- 准噶尔盆地南缘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33
- 2007年
- 通过系统分析区内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将区内原油划分为三类六型,分别代表单一成因的煤系油(侏罗系,Ⅰ型)、湖相油(二叠系,Ⅱ型;白垩系,Ⅲ型;古近系,Ⅳ型)以及混源油(侏罗系和古近系,Ⅴ型;侏罗系和二叠系,Ⅵ型)。平面上不同构造单元的原油类型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自东向西,阜康断裂带主要发现了Ⅰ类、Ⅱ类和Ⅵ类油,齐古断褶带原油类型与阜康断裂带基本一致,还发现了Ⅳ类油,霍-玛-吐背斜带原油以Ⅲ类为主,四棵树凹陷原油主要是Ⅴ类混源油和Ⅰ类煤系油,并提出了Ⅲ类白垩系生源油为本区油源的认识。
- 魏东涛贾东赵应成杨海波陈涛吴梁宇邵宏舜
- 关键词:油源分析地球化学白垩系准噶尔盆地南缘
- 准东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聚集规律被引量:16
- 2012年
- 准东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正确认识该区的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对准东地区有利勘探区带的优选和评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手段,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研究表明:准东地区成藏具有南北分带的特征,对比分析了南北部烃源岩、储层、圈闭以及保存等成藏条件,南北差异较为明显;准东地区可分为3个复合油气系统,即阜康复合油气系统、东道海子-大井复合油气系统和吉木萨尔复合油气系统,对油气系统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石炭系到三叠系的5种油气成藏模式,并对典型成藏模式进行实例解析,最终提出了准东地区的油气富集的5大规律。
- 黄林军潘建国魏东涛王彦君郭娟娟魏彩茹张寒李培俊
- 关键词:成藏条件油气系统
- 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中的油气运移聚集行为被引量:7
- 2002年
- 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是前陆冲断带中的两种典型构造形式.运用有关断层中流体运移和封堵理论及方法,结合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勘探实例,对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中油气运移和聚集行为进行分析讨论.初步认为断展褶皱中的油气运移与聚集能力优于断弯褶皱。具体特征表现在断弯褶皱中是:1)台阶状逆断层具有较强的封堵能力,使得其上、下盘构造被隔离为两个不同的油气运移与聚集体系;2)上盘背斜圈闭中的油气主要来自于褶皱后翼的向斜凹陷;3)背斜圈闭中的储层有可能被轴面变形条带分隔为3个隔离油气舱;在断展褶皱中其特征是1)断层端点的扩展作用过程,就是在断层阀机制作用下,油气沿断层带从下部地层向上部背斜核部运移输送的过程.2)断层上、下盘及背斜两翼可以构成一个统一的油气运移聚集体系.3)背斜储层中的油气往往处于异常流体压力状态.
- 贾东卢华复魏东涛陈竹新贾承造魏国齐
- 关键词:断弯褶皱油气运移流体运移断层封堵油气勘探
- 四川盆地膏盐岩层对页岩气保存及勘探前景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通过调研分析前人研究结果与收集统计大量钻井及地球物理资料,探讨四川盆地膏盐岩层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以及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潜力。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下寒武统与三叠系膏盐岩滑脱层在构造变形中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是形成盆地内不同构造形态的主要因素,对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的保存有着重要作用。膏盐岩层有利于其下部地层异常压力的形成,对页岩气的成藏和保存有重要影响。膏盐岩层是影响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前景的重要控住因素之一。综合考虑膏盐岩层分布、页岩埋藏深度、地层厚度与地球化学条件等因素,认为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优选区域为自贡—宜宾区域、重庆—永川区域、涪陵区域。
- 朱臻尹宏伟贾东陈竹新魏东涛
- 关键词:页岩气龙马溪组四川盆地
- 构造物理模拟和PIV有限应变分析对构造裂缝预测的启示被引量:6
- 2016年
- 油气储层中构造裂缝发育与有限应变状态关系密切,为了探索有限应变分析与构造裂缝预测的新技术方法,此次研究设计完成了一组单侧挤压收敛模型的物理模拟实验,并引入粒子图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技术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实验模型在垂向上为含粘性层的多层结构,实验结果形成了一个肉眼可见的箱状褶皱.通过PIV技术可以获取实验模型变形演化过程中各阶段的位移场数据,计算出各阶段的增量应变,实现从初始状态到褶皱形成之后整个变形过程的有限应变分析,探讨构造裂缝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化裂缝预测.挤压变形过程初期,应变分布范围很广,有限应变较弱(约4%-8 %),在挤压方向上的线应变表现为弱压应变,在垂向上的线应变表现为弱张应变,这种现象是褶皱和断层产生前平行层缩短和层增厚的纯剪变形结果,也是区域型张裂缝和剪裂缝形成的主要机制.褶皱和断层即将发育之时至发育之后,应变局限在断层发育的剪切带及附近区域,有限应变表现为较强(达20%) 的剪切应变和剪切张应变,是断层面附近简单剪切变形作用的结果,也是局部型剪裂缝和张剪裂缝形成的主要机制.
- 沈礼贾东尹宏伟魏东涛陈竹新孙闯崔键
- 关键词:物理模拟有限应变分析
- 应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方法
- 2006年
-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应用自然电位、电阻率、声波时差和感应电导率等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界面进行层序地层划分。采用5种测井曲线识别方法进行层序界面划分:①自然电位和自然电位镜像法;②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曲线组合识别法;③声波时差法;④声波时差和电阻率曲线交汇法;⑤感应电导率法等。用实例证明这些方法是可行的,应用效果较好。
- 于均民李红哲刘震华魏东涛陈涛
- 关键词:测井资料自然电位声波时差电阻率电导率
- 古隆起斜坡区隐蔽圈闭关键识别技术及其应用--以准东北三台凸起XIQ地区二叠系为例
-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凸起斜坡区临近生烃凹陷,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有利场所,但受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储层发育薄以及连续性差等限制,制约了圈闭的有效识别及成藏的正确认识。针对制约圈闭识别的关键问题,在应用薄层反射系数反演方法叠后提高...
- 黄林军潘建国魏东涛
- 关键词:储层预测薄砂层准噶尔盆地
- 文献传递
- 陷胸茎蜂亚科(昆虫纲)化石在我国辽西上侏罗统的发现及其系统演化(英文)被引量:8
- 2001年
- 描述产自辽宁北票上园地区黄半吉沟上侏罗统义县组下部膜翅目昆虫化石 1新属新种Trema tothoracoidesliaoningensisgen .etsp .nov .,归入葬茎蜂科 (Sepulcidae)中的陷胸茎蜂亚科 (Trematothoracinae)。这是首次在我国发现可靠的陷胸茎蜂化石 ,也是该亚科在侏罗纪的首次报道。分支分析结果表明Trematothoracinae为一单系类群。Thoracotrema与Prosyntexis进化程度较高 ,构成一对姊妹群 ,同时又是Trematothorax的姊妹群 ;Trematothoracoides最为原始 ,为Thoracotrema
- 张海春张俊峰魏东涛
- 关键词:义县组上侏罗统昆虫化石
- 博格达山北麓新生代前陆冲断带构造解析
- 为了揭示博格达山北麓新生代前陆冲断带基本构造特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剖面解释,将其主体构造划分为妖魔山推覆体、米泉推覆体、阜康前锋冲断带和阜康掩覆带4个基本构造单元。不同区段构造类型存在明显差别,西部构造类型表现为向...
- 魏东涛贾东赵应成张虎权陈涛张菊梅于均民杨海波
- 关键词:博格达山北麓前陆冲断带
- 文献传递
- 准南独山子背斜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参数的确定及其意义被引量:8
- 2012年
- 独山子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背斜东部浅层新近系的沙湾组(N1s)发现了石油,是我国新疆地区发现最早的油田。该区地震成像品质差,影响了人们对独山子背斜构造特征的明确认识,导致深层(古近系及以下地层)油气勘探滞步不前。该文综合分析了地震、钻井及露头多方面资料,采用地震正演、运动学数值模拟多技术配套、分步骤实现的定量化构造建模方法,以横跨独山子背斜主体的横剖面为蓝本,确定了独山子背斜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参数,最终建立了独山子构造的模型,并揭示其背斜为一三角剪切-断层传播褶皱,位于主断裂——独山子断裂上盘并受其控制;主断裂倾角为43°,断层错断白垩系吐谷鲁群(K1tg)至新近系沙湾组(N1s)地层,滑脱面为白垩系吐谷鲁群塑性地层,前翼发育剪切三角变形区,顶角为25°。该模型有效降低了独山子背斜构造认识的多解性并表明:独山子背斜中-上侏罗统油气储集层与下白垩统盖层组成的储盖组合成藏条件较好,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现实领域。该方法对我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广泛发育的断层相关褶皱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王彦君魏东涛潘建国刘震华张健李林峡
- 关键词:地震正演油气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