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竹新
- 作品数:121 被引量:988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川西北地区关键井埋藏特征及其沉降机制被引量:2
- 2017年
- 为了更好认识川西北地区地层埋藏特征、深入探讨其沉降机制,为成岩、成藏作用和构造—沉积耦合作用研究提供有利地质的依据,选取该区3口关键井地层模型,在区域地质分析、剥蚀量恢复基础上,经压实校正和古水深校正,建立埋藏史模型,再经逐层回剥分析后,得到各期的沉降曲线,进行沉降机制分析。研究表明:川西北地区加里东期经历了两期埋藏—抬升半旋回,分别对应于兴凯地裂沉降和桐湾抬升、加里东抬升机制;海西期早期经历克拉通抬升、西部边缘埋藏,而后整个地区持续埋藏,归因于峨眉地裂持续沉降机制;印支期—燕山期西部和北部依次褶皱冲断隆升,东部斜坡形成,中部持续埋藏,形成了中间深两侧浅的埋藏格局,源于印支—燕山前陆褶皱冲断隆升—沉降作用;喜山期,全区持续抬升,受控于印藏碰撞隆升的裙带效应,盆山系统调整改造最终定型。
- 张辉张辉胡望水李伟陈竹新郭先涛樊仲陈章文
- 关键词:川西北埋藏特征
- 塔西南叶城地区新生代沉积物源分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被引量:3
- 2018年
- 新生代以来,受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持续汇聚作用的影响,西昆仑造山带重新活化,并向塔里木盆地强烈挤压冲断,形成塔西南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本文以塔西南叶城地区柯克亚剖面新生代砂岩样品为研究对象,进行碎屑锆石LA-MC-ICP-MS U-Pb测年,探讨其主要物源方向,以期对西昆仑隆升历史进行约束。结果表明,碎屑锆石的年龄存在<70 Ma,200~500 Ma,800~1000 Ma,1600~2000 Ma和2400~2800 Ma五个年龄段,反映了该区物源的复杂性。综合分析潜在的物源区岩石属性、年龄构成及古流向等研究资料,认为物源区主要包括铁克里克、奥依塔克及喀喇昆仑地区,来自西南天山的可能性比较低。其中<70 Ma的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于南部的帕米尔和喀喇昆仑地区;而200~500 Ma年龄段的锆石来自南部的铁克里克和西南部奥依塔克地区,这两个地区是主要的物源区;800~1000 Ma年龄段的锆石主要来自库地缝合带;1600~2000 Ma和2400~2800 Ma年龄段的锆石主要来自于铁克里克地区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研究区与奥依塔克地区位于同一弧形带,二者具有相似的物源区。上新世阿图什组地层沉积前后锆石形态具有明显突变,代表了西昆仑一次快速隆升过程。
- 闫淑玉张进江王晓先陈竹新雷永良
- 关键词:塔西南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构造变换形成机制被引量:7
- 2011年
- 克拉苏构造带是库车坳陷北侧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已发现大量天然气。通过二维、三维地震解释资料,并以白垩系地层为目的层,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基于变换构造理论,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确定克拉苏构造带存在构造变换。构造变换的形成与不同方向的区域构造应力有关,构造变换的形成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以及封盖条件。
- 边海光靳久强李本亮陈竹新管树巍
- 关键词:克拉苏构造带三维地震解释
- 一种判断背斜构造真实性的方法及装置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判断背斜构造真实性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的工区的时间域地震剖面数据,对目的工区进行层位划分得到多个层位,确定多个层位的时间域层位结构剖面数据;将多个层位的时间域层位结构剖面数据转换为深度...
- 陈竹新雷永良王丽宁杨庚毕丽娜石昕
- 文献传递
- 用于超重力环境的走滑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超重力环境的走滑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包括实验箱和动力装置,实验箱包括实验箱固定挡板和两块实验箱底板,每块实验箱底板两侧各设移动挡板和移动驱动板,两侧的移动挡板和移动驱动板错位布置,...
- 贾东吴晓俊杨树锋励音骐陈汉林陈竹新尹宏伟李一泉袁剑英吴武军王彦君
- 文献传递
-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超压发育特征、成因及其控藏作用被引量:23
- 2022年
-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地层超压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差异分布问题,开展超压成因判识、超压演化模拟研究。利用实测地层压力、钻井液密度、测井等资料和超压成因判识及超压演化模拟技术,分析超压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分布规律,讨论不同构造带超压成因机制及超压在纵横向上差异分布的原因,探讨超压发育演化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准南前陆冲断带超压在纵向上多层系发育、越深超压规模越大,横向上超压在山前带最不发育,褶皱背斜带最发育、斜坡区较发育。超压差异分布主要受控于不同区带的不均衡压实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强度的差异。沟通深部超压层系的断层造成的超压传递作用对该区超压幅度的进一步增大有重要贡献。超压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当强超压形成于储集层致密化之前,超压对深层储集层物性具有一定保持作用,拓展了深层—超深层的勘探深度;古近系安集海河组和下白垩统吐谷鲁群超压泥岩盖层之下是油气规模富集的主要场所;在总体超压的背景下,超压强度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油气富集与保存,压力系数以1.6~2.1最好。
- 鲁雪松赵孟军赵孟军桂丽黎刘刚桂丽黎陈竹新
- 关键词:异常高压油气成藏前陆冲断带准噶尔盆地
- 脆性与韧性变形相互作用的超重力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脆性与韧性变形相互作用的超重力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其中实验装置包括实验舱、控制装置和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产生超重力环境的离心机和试验箱内拉伸/挤压作用力的液压机,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终端、控制柜和液压控制站...
- 贾东吴晓俊陈汉林杨树锋陈竹新尹宏伟李一泉解国爱励音骐袁剑英
- 文献传递
- 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中的油气运移聚集行为被引量:7
- 2002年
- 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是前陆冲断带中的两种典型构造形式.运用有关断层中流体运移和封堵理论及方法,结合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勘探实例,对断弯褶皱和断展褶皱中油气运移和聚集行为进行分析讨论.初步认为断展褶皱中的油气运移与聚集能力优于断弯褶皱。具体特征表现在断弯褶皱中是:1)台阶状逆断层具有较强的封堵能力,使得其上、下盘构造被隔离为两个不同的油气运移与聚集体系;2)上盘背斜圈闭中的油气主要来自于褶皱后翼的向斜凹陷;3)背斜圈闭中的储层有可能被轴面变形条带分隔为3个隔离油气舱;在断展褶皱中其特征是1)断层端点的扩展作用过程,就是在断层阀机制作用下,油气沿断层带从下部地层向上部背斜核部运移输送的过程.2)断层上、下盘及背斜两翼可以构成一个统一的油气运移聚集体系.3)背斜储层中的油气往往处于异常流体压力状态.
- 贾东卢华复魏东涛陈竹新贾承造魏国齐
- 关键词:断弯褶皱油气运移流体运移断层封堵油气勘探
- 同构造变形流体运聚过程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构造变形流体运聚过程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包括构造变形实验箱、构造变形控制装置、流体控制装置和实验控制装置;构造变形实验箱安装在鼓式离心机悬臂的吊篮实验舱内,构造变形控制装置可对实验模型进...
- 贾东吴晓俊陈竹新杨树锋陈汉林袁剑英尹宏伟李一泉解国爱励音骐
- 文献传递
- 川东明月峡双重楔形构造叠加模式
- 2021年
- 川东隔挡式褶皱由一系列北东走向的线性褶皱带组成,为典型的高陡背斜构造带。该区油气勘探目的层主要集中在中浅层石炭系,而且钻井主要位于构造核部,钻井深度相对较浅,由于地震资料对构造陡翼地层的反射资料显示品质较差,从而对该构造认识出现了多种解释结果。笔者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依据钻井资料标定,对川东褶皱带典型构造明月峡背斜构造的二维地震剖面测网及两条宽线二维地震剖面重新进行详细构造分析及解释。解释结果表明,如果假定地层厚度不变,明月峡构造样式可以认为是两个楔形构造垂向上叠合而成,发育两期构造。据此本文提出了明月峡背斜双楔形构造发育几何学模式图,分析了两期楔形构造垂向上叠加模式。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地表变形是深部逆冲作用的结果,推测早期中浅层构造变形时间为中白垩世,晚期深层构造为晚新生代时期,而且晚期构造改造了早期构造。构造解释结果给出,剖面几何形态为浅层发育向东的反冲断层扩展褶皱,中深层分别以三叠系膏岩和志留系泥页岩为顶、底滑脱面的楔形构造,深层构造分别以志留系泥页岩和震旦系泥页岩为顶、底滑脱面的楔形构造。构造几何分析指出,深层楔形构造形成时间晚于中深层楔形构造,并改造了早期中深层楔形构造,从而出现了构造高点的向西偏移的现象。在平面分布上,明月峡背斜浅层高陡构造背斜东翼宽度从北向南逐渐变窄,深层楔形体楔形角度逐渐变大,构造缩短量相应增加。
- 杨庚陈竹新王晓波
- 关键词:高陡构造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