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宝珍
- 作品数:57 被引量:65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秦汉医方命名内涵及演变探析被引量:4
- 2018年
- 通过梳理秦至东汉末期简帛医方及传世医籍中的方名类型,分析各类方名的由来及内涵,考察秦汉方名演变的动因及具体情况,认为秦汉医方经历了症治型方名、人名类方名、药剂型方名向复合型方名的递变,反映出秦汉验方上升为理论之方的过程中,医方由民众流传取用转为医生传习运用。与此相应,方名由强调方用功效渐至关注组方机理。秦汉各类方名在后世得以沿用与整合,而由方名演变可知方名须简练、显性、好记、便用,呈现医方属性,辨明医方异同是医方命名的原则。
- 罗宝珍傅建忠
- 关键词:秦汉
- 释“疛”疾
- 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张家山汉简《脉书》均有"肘"字,整理研究者释为"疛"。"疛"见于字书与传世文献异文、注释,前人或释为"小腹病"、"心腹疾病",或释为"跳动心疾"。本文经过考辨,认为"跳动心疾"为确,并对...
- 罗宝珍
- 关键词:甲骨文出土文献
- 文献传递
- 秦汉“疫”“疠”用例及语义内涵考被引量:1
- 2023年
- 通过梳理秦汉与疫病相关的“疫”“疠”二词用例,认为秦汉“疫”语义指群体共患、危害程度不一的疾病类型。秦汉与疾病相关的“疠”有二义:一义指由虫、风所致的恶疮类皮肤疾患;另一义指由恶气所致,突然暴发、蔓延迅猛、危害极强的疾病,后者与“疫”特征相似而渐为近义词。二词反映了秦汉疫病的概念较之后世范围为大,指流行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些人群(有时及于整个社群)间的疾病类型;“疫”“疠”在语用中各有侧重,前者从流行性与广泛性角度强调疫病的外延;后者则强调疫病发病急、蔓延快、危害重的内涵。
- 罗宝珍刘庆宇
- 关键词:秦汉时期词语考释
- 明清时期福建与琉球的医药交流被引量:1
- 2023年
- 明清时期,因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福建与琉球的医药交流频繁、形式多样。两地医药交流的主要方式有中药材贸易、医药人才往来、医药书籍编刻等。通过医药交流,改变了琉球“国无医药”的境地,琉球的医药发展与福建联系愈发紧密。
- 李捷罗宝珍
- 关键词:医药交流明清时期
- 福建民间疾病谚语探析
- 本文辑录福建各地疾病的谚语,涉及疾病的发生、诊治、预后及疾病特征等内容,认为它们大部分内容总结普及疾病知识,呈现地域性疾病状况,折射当地民众的疾病观念和习俗。
- 罗宝珍
- 关键词:疾病知识
- 文献传递
-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考
-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是医学谚语,但其语义却存歧见.本文溯源谚语出处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考察其文献语用情况,认为其义应为'有了疾病不去治疗,能得到中等水平的疗效'.其内涵反映了古代医疗水平低下,民众为防止医药之弊...
- 罗宝珍
- 关键词:古医籍语用功能社会内涵
- 文献传递
- 福建民间药物谚语的医药文化内涵
- 谚语是为民众口头流传的一种现成而固定的句子。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谚语既为语言的一种形式,又是文化的镜像。语言学家罗常培曾言:"语言的内容是以反映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侧影,社会的现象,...
- 罗宝珍
- 关键词:青草药民间药物文化内涵
- 文献传递
- 明清时期福建中医药文化向东南亚的播迁
- 2025年
- 明清时期,在地理、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下,许多福建人纷纷涌入东南亚,中医药随之传播到东南亚。福建中医药文化向东南亚播迁的方式主要有中药材贸易、开设药房和药铺、医药信仰传播三种。通过中医药文化播迁,改变了东南亚地区“病无医药”的状态。
- 陈巧罗宝珍
- 关键词:明清中医药文化
- 战国秦汉疥疾考
- 2014年
- 疥为皮肤疾患,战国秦汉频见。通过战国秦汉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字典辞书中的疥疾资料,从流行情况、病名内涵、疾病认知、防治方法等方面考察疥疾之情状,可知当时“疥”指皮肤瘙痒起皮濯错如鳞甲之疾病,亦称“痂”,属“瘙”类之“干瘙”;人们已经认识到疥疾发病的季节性规律及地理因素的影响,对其病原体疥虫亦有相当认识;治疗方面,有敷涂、热熨、包扎、洗浴及内服药物诸法,治疗经验多为后世传承。
- 罗宝珍
- 中医方剂命名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0年
- 方剂是中医文化的智慧结晶,是千百年来中医学继承和延续的主体部分,而方剂命名则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和我国古代医者意识形态的媒介。方剂是中医药方的统称,自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以来,出现的方剂浩如烟海,故而,关于中医方剂命名的研究是一项系统而又艰巨的课题[1-2]。
- 陈秋霞罗宝珍
- 关键词:中医方剂学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