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东
- 作品数:26 被引量:7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并发症的原因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脏移植180例,即肝上下腔静脉(SVC)采用连续缝合法吻合,门静脉(PV)以及肝下下腔静脉(IVC)采用袖套法吻合,胆总管采用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法。结果模型稳定后,供肝冷缺血时间为(50.1±12.0)min,无肝期为(16.0±3.1)min,受体手术时间为(54.4±10.6)min,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主要表现为肝脓肿、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泥形成等。结论胆管内支架管的选择以及手术技巧是影响大鼠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 李国林龙天柱林浩铭吕丽虹徐鋆耀俞建东许晓婷闵军万云乐
- 关键词:原位肝移植胆道并发症
- 肾移植术后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 2012年
- 肾移植后发生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罕见。现将本院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30岁,因“反复右上腹不适半年,体检发现肝尾状叶占位病变1周”入院。患者近半年来感右上腹不适伴疼痛,以钝痛为主,可自行缓解,偶向右肩部放射。入院前1周前于当地医院B超检查发现肝尾状叶占位病变,
- 钟东佳陈元森黄永亨俞建东王捷万云乐
-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肾移植术后肝尾状叶上腹不适
- 酸性微环境下大蒜素增强大鼠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活性
- 2011年
- 目的观察体外酸性培养环境下大蒜素对自然杀伤(NK)细胞功能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以pH5.6、pH6.5和pH7.2的完全RPMI1640培养基对大鼠脾脏CD3-NKR—P1+NK细胞进行悬浮培养,并给予30mg/L浓度的大蒜素进行处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干扰素(IFN)-1的分泌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率,乳酸脱氢酶法检测NK细胞的功能活性。结果酸性培养环境下大鼠脾脏NK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NK细胞功能活性明显受阻。在pH7.2、pH6.5和pH5.6三种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大蒜素对NK细胞增殖率的影响表现为随培养环境的pH降低反而升高,以pH5.6、培养16h时达最高33.3%。与之相对应,NK细胞分泌的IFN-1达(64.59±0.09)ng/L,较培养4h时升高28%,且对小鼠淋巴瘤Yac-1细胞的杀伤活性也达到最高水平。结论大蒜素可通过提高NK细胞IFN-γ分泌水平明显改善酸性培养环境下NK细胞的功能活性。
- 徐丽俞建东吕丽虹龙天柱黄永亨闵军万云乐
- 关键词:大蒜素自然杀伤细胞
- 三维影像联合手术录像编辑在提升住院医师外科技能中的应用研究
- 2024年
-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影像联合手术录像编辑教学模式在提升住院医师外科技能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进行规范化培训的36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试验组(n=18)。对照组采用临床阅片结合临床教师手术回放讲解的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采用三维可视化影像联合住院医师自主进行手术录像编辑和讲解的教学方法。两组均采用腹腔镜训练器考核和问卷调查进行评价。结果 腹腔镜训练器考核结果显示,试验组腹腔镜下单结缝合打结平均耗时为(37.2±3.4) s,对照组为(48.4±5.8) s,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84,P<0.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认为:新教学模式对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有帮助的比例高于对照组(88.9%vs. 50.0%,P=0.027);对激发工作兴趣有帮助的比例高于对照组(88.9%vs. 44.4%,P=0.012);对提高解剖认识有帮助的比例高于对照组(100.0%vs. 38.9%,P=0.001);对加深手术理解有帮助的比例高于对照组(100.0%vs. 33.3%,P=0.001);对提升腔镜技能有帮助的比例高于对照组(94.4%vs.33.3%,P=0.001);对教学模式满意的比例也高于对照组(100.0%vs. 55.6%,P=0.003)。结论 三维可视化影像联合手术录像编辑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调动住院医师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对肝胆胰脾外科的从业兴趣,提高其对于肝胆胰脾外科相关解剖的认识,加深对手术的理解和提升腹腔镜下的操作技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林泽宇林泽锦俞建东陈治平钟诚锐万云乐李国林
- 关键词:肝胆胰脾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再手术中喉返神经的保护探讨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索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再手术中喉返神经的保护策略。方法选取我科32例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手术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手术、临床资料。结果通过术中精细解剖,清晰暴露甲状腺解剖标志——Berry韧带和Zuckerkandl结节,明确喉返神经"起点"与"终点",完整切除腺体,保护喉返神经完好;术后3例患者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予以神经营养和理疗,2例患者术后两周内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四周内恢复正常。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再手术者,喉返神经毗邻结构因粘连而层次不清,术者掌握必要的手术技巧和精细操作,暴露关键的甲状腺解剖标志以显露喉返神经,是避免其医源性损伤的重要方法 。
- 何俭东林泽宇吴潇陈治平俞建东
- 关键词: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喉返神经医源性损伤
- 结直肠癌合并原发性肝癌双原发癌的临床特征分析:附40例报告
- 2023年
-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CRC)合并原发性肝癌(PHC)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21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40例CRC合并PHC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40例中有23例(57.5%)同时性双原发癌和17例(42.5%)异时性双原发癌患者,两组发病年龄和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4(2~81)个月,31例生存,患者2年生存率为77.6%,5年生存率为61.0%。第一原发癌为CRC的患者(27例)和第一原发癌为PHC的患者(13例)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6)。第一原发癌种类、发病年龄、发病间隔以及是否存在CRC相关基因突变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CRC合并PHC双原发癌患者,第一原发癌种类、发病年龄、发病间隔以及是否存在CRC相关基因突变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陈治平卓宪华俞建东林泽宇李国林万云乐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肝肿瘤双原发癌
- 聚二甲双胍载多柔比星核膜型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治疗耐药性乳腺癌的研究
- 俞建东
- 银杏酮酯速释微丸和缓释微丸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氧损伤的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银杏酮酯(Ginkgo biloba extract)缓释微丸和速释微丸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所致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释药速度对药效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分为速释微丸组、缓释微丸组、模型对照组及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其他组大鼠采用插线法制备MCAO。灌胃7 d后,采用5分行为指标评分,记录脑质量,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范围。取脑组织测定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乳酸(LD)及乳酸脱氢酶(LDH)的含有量及活性。结果速释微丸组大鼠的行为指标评分、脑指数、NO含有量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LD含有量具有极显著性差异;而缓释微丸组与模型组相比,其NO含有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LDH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行为指标评分、脑指数和LD含有量具有极显著性差异。缓释微丸组和速释微丸比较,脑梗死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缓释微丸相比速释微丸组效果更好。结论对于脑缺血再灌注的防治,银杏酮酯可能制备成缓释制剂效果更理想。
- 郭莹陈芝唐超园俞建东祝丽欣熊阳
- 关键词:银杏酮酯缓释微丸大脑中动脉栓塞
- 大鼠肝脏NK细胞的分离、纯化与超微结构特征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而高效的大鼠全肝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分离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获得目的细胞,研究肝脏NK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方法:通过灌注和消化法分离大鼠肝脏非实质细胞,经大鼠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后收集单个核细胞层,磁珠分选得到肝脏NK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及免疫荧光鉴定其纯度,并通过光镜、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的方法对目的细胞进行形态学特征研究。结果:分离所得NK细胞纯度为(88.64±4.36)%,存活率>95%。肝脏NK细胞具有典型大颗粒淋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胞内可见多量与其细胞毒性相关的分泌颗粒及NK细胞特有的囊泡结构。随着其被激活,细胞的形态会发生变化。结论:该方法是大鼠肝脏NK细胞分离的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肝脏NK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为其细胞功能发挥提供可能。
- 龙天柱李国林吕丽虹俞建东许晓婷林浩铭万云乐
- 关键词:超微结构
- 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标记大鼠肝脏NK细胞体内转输示踪
- 2010年
- 目的 利用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标记大鼠肝脏NK细胞进行体内示踪,观察其在受鼠体内的存活.方法 经SD大鼠门静脉转输1×106个/ml CFSE体外标记新鲜分离的SD供鼠肝脏NK细胞,于输人后1、3、7、15 d分别切取肝脏和脾脏行冰冻切片免疫荧光观察,并收集门静脉血监测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 CFSE对大鼠肝脏NK细胞的标记率为98.63% 转输NK细胞后第1天受鼠肝脏内CFSE荧光最强,7 d时荧光变微弱,15 d时荧光基本消失 脾脏在第1、3天时可见较弱荧光,7 d时荧光消失.转输NK细胞后相同时间点肝脏内CFSE荧光均明显强于脾脏.转输肝脏NK细胞的受鼠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比例第1天时最高,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第15天时基本回复正常水平,淋巴细胞比例仅一过性降低.结论 转输的肝脏NK细胞在受体内的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在受体内的存活时间约为15 d.
- 龙天柱商昌珍李国林俞建东许晓婷吕丽虹闵军林浩铭万云乐
- 关键词:示踪免疫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