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双“M”形切口手术与腋中线手术治疗腋臭疗效对比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对比改良双"M"形切口手术与腋中线手术治疗腋臭的疗效。方法对比采用改良式双"M"形切口手术的患者96例(A组)和接受腋中线手术的患者91例(B组)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A组和B组患者术前腋臭等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术后感染9例(9.4%),复发1例(1.0%),坏死4例(4.2%);B组术后感染16例(17.6%),复发4例(4.4%),坏死11例(12.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双"M"形切口手术的方式能显著降低手术后的复发率和坏死率,疗效和安全性明显优于腋中线手术。 王峻岭 李秀丽 王文斌 李慧 侯小倩关键词:腋臭 VSD联合游离植皮治疗深度烧伤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 2017年 目的:探讨VSD联合游离植皮治疗深度烧伤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诊治的深度烧伤感染创面患者78例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植皮加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愈合率,肉芽组织菌落计数及清创至终末手术时间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深度烧伤感染创面患者实施VSD联合游离植皮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侯小倩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游离植皮 不同植皮方式在重度关节烧伤中的修复效果及其对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比较不同植皮方式在重度关节烧伤患者中的修复效果及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3月收治的96例重度关节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切痂植皮组)48例和B组(削痂植皮组)48例,然后对两组患者不同关节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同时间的局部微循环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B组不同关节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治疗后2、5及10d的局部红细胞聚集情况及血管清晰程度、血流灌注量则均好于A组,A组治疗后5及10d均好于治疗后2天,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削痂植皮可有效提高重度关节烧伤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并对局部微循环发挥着积极的改善作用. 张春华 李慧 王峻岭 李秀丽 王际刚 侯小倩 张冀北 王志勇关键词:切痂植皮 削痂植皮 临床疗效 微循环 ICU烧伤感染患者并发脓毒症的临床特征及sCD163、Presepsin、GPBB诊断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烧伤感染患者发生脓毒症的临床特征及可溶性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CD163)、可溶性CD14分子亚型(Presepsin)、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PBB)预测价值。为临床有效诊治ICU烧伤感染后脓毒症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0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发生脓毒症的ICU烧伤感染患者为脓毒症组,另纳入80例未发生脓毒症的ICU烧伤感染患者为非脓毒症组,分析ICU烧伤感染后脓毒症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CD163、Presepsin、GPBB对ICU烧伤感染患者发生脓毒症的预测价值。结果60例脓毒症组患者创面分泌物共分离64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占比42.19%,革兰阴性菌占比54.69%,真菌占比3.13%。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者烧伤面积及吸入性损伤、休克的患者占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脓毒症组患者烧伤面积(62.65±9.65)%及吸入性损伤、休克的患者占比(78.33%、13.33%)较高。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患者sCD163、Presepsin、GPBB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脓毒症组患者血清sCD163、Presepsin、GPBB水平较高,数值分别为(92.65±17.65)U/ml、(875.54±120.76)pg/ml、(24.65±8.76)ng/ml。sCD163、Presepsin、GPBB联合检测诊断ICU烧伤感染患者发生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33%和95.00%。结论ICU烧伤感染后脓毒症患者创面分泌物中革兰阴性菌占比较高,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休克与ICU烧伤感染患者脓毒症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sC D163、Presepsin、GPBB表达对脓毒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李欣 王浩 侯小倩关键词:烧伤感染 脓毒症 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 烧伤患者皮肤软组织扩张瘢痕修复术Ⅰ期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及sTREM-1、TLR4、PCT水平 2024年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皮肤软组织扩张瘢痕修复术Ⅰ期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及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Toll样受体4(TLR4)、降钙素原(PCT)水平,并分析各指标对术后切口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0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接受皮肤软组织扩张瘢痕修复术Ⅰ期手术的烧伤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选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将其分为感染组(35例)和未感染组(245例)。分析烧伤皮肤软组织扩张瘢痕修复术Ⅰ期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比较两组基本情况及血清sTREM-1、TLR4、PCT水平,将感染组纳入阳性,未感染组纳入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TREM-1、TLR4、PCT对烧伤患者皮肤软组织扩张瘢痕修复术Ⅰ期术后切口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35例烧伤皮肤软组织扩张瘢痕修复术Ⅰ期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4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9株(69.05%)革兰阳性菌13株(30.95%),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感染组sTREM-1、TLR4、PCT分别为(15.02±4.13)ng/ml、(6.12±1.98)ng/ml、(12.36±4.09)ng/ml高于未感染组,手术时间为(133.87±10.25)min长于未感染组(P<0.001)。sTREM-1、TLR4、PCT联合检测诊断烧伤患者皮肤软组织扩张瘢痕修复术Ⅰ期术后切口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5,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烧伤患者皮肤软组织扩张瘢痕修复术Ⅰ期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sTREM-1、TLR4、PCT在感染者中呈高表达,且三者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更高。 王浩 李欣 董宇 侯小倩关键词: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负压值对烧伤创面治疗效果影响 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负压值对于Ⅱ度烧伤创面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4例Ⅱ度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A组(n=16)和B组(n=48),再将B组分为B1组、B2组、B3组,每组各16例。A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B组给予VSD治疗,其中,B1组给予较低负压值(负压-150 mm Hg),B2组给予中间负压值(负压-300 mm Hg),B3组给予较高负压值(负压-450 mm Hg)。观察并比较各组疼痛值、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创面愈合质量、创面修复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于浅Ⅱ度烧伤创面,治疗7 d,B组疼痛数字评分(NR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且B1组评分最低;B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A组(P<0.05),且B组之间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瘢痕指数明显低于A组(P<0.05),且B组之间瘢痕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7 d,B组NR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且B组之间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B组NR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且B1组评分最低;B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均少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之间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瘢痕指数明显低于A组(P<0.05),且B组之间瘢痕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创面修复有效率为93.7%,明显优于A组创面修复有效率68.7%(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明显低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7.5%(P<0.05)。结论 VSD治疗Ⅱ度烧伤创面安全有效,且负压值对于创面疼痛具有正影响,对于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创面愈合质量无明显影响。 侯小倩 李慧 王峻岭 张春华 李秀丽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间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与黑色素瘤侵袭能力和预后转归的关联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的表达与黑色素瘤侵袭能力和预后转归的关联。方法筛选自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沧州市中心医院的70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询问以及查阅病例等方式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与临床病理信息;采用RT-PCR法测定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中Cx43 mRNA相对含量,并根据癌组织中Cx43 mRNA相对含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Cx43 mRNA相对含量<0.700为高表达组(n=39);≥0.700为低表达组(n=31)。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转归情况。结果黑色素瘤患者癌组织中Cx43 mRNA相对含量为0.671±0.052,明显低于癌旁组织的0.748±0.063,两种组织中Cx43 mRNA相对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癌组织中Cx43 mRNA相对含量明显高于Ⅲ、Ⅳ期的患者(0.749±0.031∶0.662±0.044);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癌组织中Cx43 mRNA相对含量明显高于肿瘤直径≥4 cm患者(0.752±0.073∶0.684±0.070);浸润深度为浅层的患者癌组织中Cx43 mRNA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深层患者(0.744±0.051∶0.677±0.050);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Cx43 mRNA相对含量明显低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0.692±0.064∶0.733±0.065);不同TNM分期、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发生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间Cx43 mRNA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Cx43 mRNA低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5.43±5.29)个月,1年生存率为51.61%;高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7.18±3.46)个月,1年生存率为23.08%;低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以及1年生存率均显著优于高表达组(P<0.05)。结论 Cx43的表达与黑色素瘤侵袭能力以及预后相关,Cx43表达水平越低,表明患者肿瘤侵袭能力越强、病情越严重,且患者往往预后较差。 张冀北 李慧 张春华 侯小倩 王峻岭关键词:黑色素瘤 间隙连接蛋白43 预后转归 探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烧伤科复杂难愈性软组织损伤创面的疗效 2024年 分析烧伤科复杂难愈性软组织损伤患者实施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创面产生的影响以及实际治疗效果。方法 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中选择我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80例符合研究条件的复杂性难愈性软组织损伤患者做样本,信封法分组后对照组以传统换药方式进行干预,观察组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式下对患者各方面产生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情况比较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面积、住院时间以及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差异不突出(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WBC、PCT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复杂难愈性软组织损伤患者进行治疗,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术能够产生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该方式的运用能够提升治疗有效率,促进创面恢复,改善炎症情况,促进患者早日出院,治疗价值突出。 王浩 侯小倩 李欣 董宇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烧伤科 创面治疗 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病原菌及其sTREM-1、GPBB、sCD163、CD64水平 2025年 目的 分析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病原菌及其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PBB)、可溶性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CD163)、中性粒细胞CD64 (CD64)水平。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3年1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烧伤患者15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情况分为非感染组76例、局部感染组52例和脓毒症组31例。分析烧伤并发感染病原菌和三组sTREM-1、GPBB、sCD163、CD64水平,通过Pe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sTREM-1、GPBB、sCD163、CD64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TREM-1、GPBB、sC D163、CD64水平对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的预测价值。结果 83例烧伤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0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8株占27.45%,革兰阴性菌66株占64.71%,真菌8株占7.84%,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入组后1 d、入组后7 d脓毒症组sTREM-1、GPBB、sCD163,CD64分别为(90.71±9.19) pg/ml、(72.17±5.71) pg/ml,(21.59±5.15) ng/ml、(15.93±2.68) ng/ml,(83.82±8.22)U/ml、(60.93±7.25)U/ml,(4.42±1.12)、(3.16±0.84),高于局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P<0.05);入组后1、7 d局部感染组sTREM-1、GPBB、sCD163,CD64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相较入组后1 d,入组后7 d,非感染组、局部感染组、脓毒症组sTREM-1、GPBB、sCD163、CD64水平降低(P<0.05)。sTREM-1与GPBB、sCD163、CD64呈正相关(r=0.612、0.491、0.653,P均<0.05);GPBB与sCD163、CD64呈正相关(r=0.554、0.573,P均<0.05);sCD163与CD64呈正相关(r=0.791,P<0.001)。将烧伤合并脓毒症纳入阳性,烧伤合并局部感染纳入阴性,绘制ROC曲线分析sTREM-1、GPBB、sCD163、CD64水平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808、0.785、0.805、0.690和0.916。结论 烧伤并发感染患者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随着感染发生及加重,sTREM-1、GPBB、sCD1 63、CD64水平升高,且其水平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对烧伤患者 李欣 侯小倩 王浩关键词:脓毒症 病原菌 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 中性粒细胞CD64 烧伤后假上皮瘤样肉芽肿34例分期治疗分析 被引量:2 2010年 侯松治 王峻岭 张春华 王际刚 李慧 李秀丽 侯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