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磊

作品数:14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6篇油气
  • 5篇地质
  • 5篇南苏丹
  • 4篇地质意义
  • 4篇油气地质
  • 4篇油气地质意义
  • 3篇岩性
  • 3篇油藏
  • 3篇勘探
  • 3篇成藏
  • 2篇油气藏
  • 2篇气藏
  • 2篇流体
  • 2篇流体检测
  • 2篇河型
  • 1篇地震
  • 1篇地质规律
  • 1篇陡坡
  • 1篇陡坡带
  • 1篇断陷

机构

  • 1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国际...

作者

  • 11篇王磊
  • 8篇马轮
  • 8篇薛罗
  • 8篇陈彬滔
  • 8篇史忠生
  • 3篇何巍巍
  • 2篇马凤良
  • 2篇白洁
  • 1篇刘雄志
  • 1篇贾义蓉
  • 1篇郭维华
  • 1篇韩乾凤
  • 1篇代寒松
  • 1篇王天奇
  • 1篇苏玉平
  • 1篇方乐华
  • 1篇于兴河
  • 1篇李忠春
  • 1篇徐中华
  • 1篇洪亮

传媒

  • 2篇沉积学报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地质科技通报
  • 1篇中国石油学会...
  • 1篇中国石油学会...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古潜山周缘滩坝沉积模式与岩性油藏勘探实践——以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地区Galhak组为例被引量:10
2018年
Melut盆地历经了近20年的构造圈闭勘探,目前可钻的剩余构造圈闭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储量和产量递减,亟待开展岩性油藏等新领域的探索。基于古地貌恢复、物源体系、单井微相、砂体展布等分析,综合青海湖现代沉积调查结果,提出Ruman潜山周缘白垩系Galhak组发育大型滩坝沉积,建立了潜山隆起周缘型和水下潜山台地型2类沉积模式,认为长轴三角洲前端侧翼的古潜山地貌所造就的高能滨浅湖环境是滩坝沉积的关键控制因素。Galhak组沉积初期,因强烈断层掀斜作用,Ruman潜山短暂露出水面,基岩-长轴三角洲复合供源,发育大型坝砂,单层厚度10~20 m,面积约10 km^2;随后,因相对湖平面上升,Ruman潜山没入水下,发育水下潜山台地型滩坝,长轴三角洲单一供源,以大面积薄层滩砂为主,局部发育厚层坝砂。滩坝砂体与上倾尖灭线、下伏Renk组烃源岩、顶板洪泛泥岩、侧向湖相泥岩封隔等配套,形成上倾尖灭、孤立透镜体等类型的岩性圈闭。滩坝沉积的提出有效指导了岩性油藏勘探,部署的多口探井获勘探发现,提升了Ruman地区的储量规模。
陈彬滔史忠生薛罗马轮赵艳军何巍巍王磊史江龙
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被引量:4
2022年
Melut盆地Ruman潜山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导致该区油气成藏规律复杂。为落实Ruman潜山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一步探索油气勘探潜力,综合利用地震、钻井及区域构造资料,开展基于平衡剖面技术的构造演化分析,并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对Ruman潜山周缘油藏动态成藏过程进行剖析。结果表明:Ruman潜山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2期规模较大的翘倾抬升;白垩纪末期的翘倾抬升有利于潜山周缘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古近纪末期的翘倾抬升导致潜山暴露,先期成藏的原生油藏遭受破坏,形成次生型稠油油藏;新近纪以来构造活动弱,围绕Ruman潜山形成晚期成藏型白垩系Galhak组地层-岩性稠油油藏以及新近系Jimidi组构造-岩性稠油油藏,二者均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薛罗马轮史忠生赵艳军陈彬滔史江龙王磊
关键词:排烃史稠油油藏
印尼J区块基岩岩性常规测井识别方法
印尼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块近年来在基岩油气藏勘探方面取得了突破,但该区基岩岩性类型在平面上复杂多变,且钻井取芯资料少,因此如何明确基岩储层形成的优势岩性和开展平面上的储层岩性有利区预测成为现阶段的首要难题。针对上述问题,通...
郑茜郭维华李忠春王磊王荣华
关键词:基岩岩性识别测井响应特征
文献传递
哈拉哈塘碳酸盐岩油气藏高产稳产地质规律及关键评价技术研究
史忠生王天奇方乐华白洁何巍巍李娟马凤良贾义蓉薛罗马轮陈彬滔韩乾凤王磊苏玉平刘雄志
针对哈拉哈塘地区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空间归位不准、不同岩溶带内油气差异高效成藏的关键因素不明、缝洞型油藏预测难度大的科学问题开展攻关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及关键评价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进展,有效解决了强非均质性碳酸...
关键词:
关键词:油气勘探碳酸盐岩油气藏地质规律
河流相沉积的河型转换特征与控制因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被引量:16
2021年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岩相类型与岩相组合分析、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以及砂体平面展布分析,结果表明:1)坳陷期Jimidi组河流相研究层段发育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可识别出垂向加积型、侧向加积型、充填型、充填—废弃型、漫溢型等5类典型岩相组合。2)揭示出Jimidi组由下至上具有"曲—辫—曲"河型转换规律,明确了构造作用所造就的古地貌背景和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总体趋势是控制河型转换的主要因素。3)河型转换的新认识有效指导了研究区曲流河型层段内连续分布的相对低孔封隔带的发现,推动了Jimidi组首口岩性油藏风险探井的部署与勘探突破。
陈彬滔于兴河王磊史忠生马轮薛罗史江龙白洁赵艳军
关键词:岩性油气藏
基于广义泊松阻尼因子的流体检测技术与应用
依靠地震振幅解释以及AVO分析技术的储层流体检测目前仍是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研究重点与难点。有效的流体属性因子有助于提高储层预测的准确度,并降低流体识别的风险。当前基于地震振幅解释的孔隙流体检测以及岩性识别技术在特定储层条...
王磊徐中华雷明何巍巍史忠生
关键词:流体检测泊松比
文献传递
断陷湖盆陡坡带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白垩系为例
2024年
【目的】扇三角洲—深水滑塌扇组成的复合扇体作为断陷盆地陡坡带重要的粗粒沉积体系和油气储层,其展布范围、演化期次、成藏模式等一直是湖盆沉积和成藏研究的热点。【方法】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为基础,采用岩心观察、层序划分、地震反射特征与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对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与结论】发现研究区复合扇体的沉积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和重力流成因的滑塌扇,滑塌扇具有两类形貌特征,第一类为受坡折控制的线状供源滑塌扇,第二类为受较陡地形坡度控制的单点供源多级滑塌扇。白垩系研究层段刻画出五期扇体,单期复合扇体内部具有退积特征,多期复合扇体具有“先进积、后退积”的垂向演化特征,其中下白垩统Renk组沉积末期复合扇体规模最大,达到148 km^(2)。复合扇体演化主要受幕式构造活动、古地貌和物源供给,以及相对湖平面变化的影响,构造活动强烈、物源供给充足、短轴构造隆升幅度大的时期,复合扇体规模更大,相对湖平面下降初期和上升初期滑塌扇最为发育。提出A凹陷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发生沉积格局转换的新认识,明确了断陷期陡坡带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勘探潜力,指导了勘探部署。
陈彬滔马轮洪亮史忠生庞文珠薛罗王磊代寒松赵艳军
关键词:白垩系扇三角洲成藏模式
地震频散属性流体检测探讨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存在能量衰减与速度频散,频散是一种较速度、振幅等对流体更为敏感的属性,反映了地震波速度随频率变化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不同储层物性参数对于两种不同机制的频散等效介质模型(斑块饱和模型、裂缝-孔隙微结构...
王磊张静史忠生何巍巍
关键词:流体检测
文献传递
南苏丹Melut盆地不同沉积时期河型转换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河流和三角洲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坳陷期Jimidi组和断陷期Yab...
陈彬滔薛罗马轮王磊徐飞
Melut盆地北部远源油藏类型、特征及勘探启示被引量:2
2021年
Melut盆地为非洲内陆一个重要含油气盆地,其北部具有下白垩统生油、古近系聚集成藏的远源成藏特征,明确盆地远源油藏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是提高远源油藏勘探成功率、寻找新的勘探领域的关键。基于区域石油地质条件与油藏解剖,开展了Melut盆地北部远源油藏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源内Yabus组远源断层-岩性复合油藏及源外Yabus组远源断块油藏两大潜力勘探领域。研究表明:Melut盆地北部古近系Yabus组发育源内和源外2种类型的远源油藏,二者具有不同的油气充注方式与成藏模式。源内Yabus组远源油藏的形成取决于3个地质条件的耦合,即“两强一弱”的3期裂陷作用为古近纪Yabus组-Adar组远源储盖组合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富油凹陷的发育为Yabus组远源油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油源基础;多期裂陷作用为Yabus组远源圈闭的油气充注提供了垂向通道条件。源内远源油藏主要通过油源断裂的垂向充注成藏,油源断裂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油源断裂的识别及控圈断层的侧向封堵性评价是源内远源断块圈闭评价的重点。源外远源油藏主要通过富油凹陷的侧向运移充注成藏,由富砂地层与断块、古隆起形成的输导脊控制源外远源圈闭的成藏,输导脊的识别与圈闭充注油气程度研究是源外远源圈闭评价的重点。研究成果指导了Melut盆地远源油藏的勘探部署与深化勘探,对其他含油气盆地成熟探区远源油藏的勘探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史忠生薛罗马轮陈彬滔王磊庞文珠史江龙
关键词:古近纪成藏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