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健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环境效应
  • 3篇BTEX
  • 2篇异戊二烯
  • 2篇戊二烯
  • 2篇海-气通量
  • 2篇海域
  • 2篇二烯
  • 2篇长江口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毒性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效应
  • 1篇气中
  • 1篇迁移
  • 1篇秋季
  • 1篇珠江口
  • 1篇邻近海域
  • 1篇南海西部
  • 1篇近海
  • 1篇近海域

机构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5篇张洪海
  • 5篇王健
  • 2篇周立敏
  • 1篇王雪
  • 1篇陈岩
  • 1篇杨桂朋
  • 1篇王健
  • 1篇李建龙
  • 1篇王雪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海洋中单环芳烃(BTEX)的来源、分布与迁移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被引量:1
2023年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是目前大气环境污染的一个焦点问题,以苯、甲苯、乙苯和邻/间/对二甲苯(BTEX)为主要代表的单环芳烃是其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BTEX在大气、土壤、地表及地下径流、海洋中普遍存在,其环境效应与生态毒害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大气-海水-沉积物-生物体入手,综述了海洋环境中BTEX的分布、来源及其迁移过程等研究进展。研究显示海洋环境中BTEX浓度变化范围较大,在分布上呈现出近海高、远洋低的趋势。海洋中BTEX的主要来源是人为来源,即海洋是陆源BTEX重要的汇,而海-气交换和生物降解则被认为是BTEX的主要去除途径。此外,本文阐释了海洋中BTEX的生态与大气环境效应。BTEX具有生物毒性,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与繁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平衡;而进入大气的BTEX能够影响大气的氧化能力,对于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尽管海洋BTEX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认识,但目前海洋环境不同介质中BTEX来源解析、迁移转化过程及生物毒性机理亟需深入系统研究,为深入认识BTEX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效应奠定基础。
张洪海张洪海周立敏周立敏王健
关键词:海洋化学生态毒性环境效应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气中C_(2)-C_(5)非甲烷烃来源与环境效应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非甲烷烃(Non-methane hydrocarbons,NMHCs)是大气中重要的痕量活性气体,在参与大气化学反应以及全球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于2019年3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上层大气NMHCs进行采样分析,探究其浓度空间分布与来源,并评估其大气反应活性及环境效应。调查海域大气中乙烷、丙烷、正丁烷、异丁烷、乙烯、1-丁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浓度分别为(0.43±0.18)、(0.24±0.17)、(0.14±0.12)、(0.06±0.07)、(10.0±4.70)、(0.32±0.31)、(0.15±0.28)和(0.06±0.10)ppbv。丙烷和异丁烷(R2=0.940,n=25)、异丁烯和异戊二烯(R^(2)=0.972,n=25)的相关性显著,表明丙烷和异丁烷、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来源和去除过程相似。调查海域大气中不同NMHCs之间的浓度以及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因受陆源输入影响,长江口海域烷烃类NMHCs的浓度明显高于邻近海域;烯烃类NMHCs因光化学寿命较短,其浓度分布受陆源输入影响较小。大气反应活性以及环境效应结果显示,烯烃类NMHCs是调查组分中的关键活性组分,且对臭氧(O_(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OA)生成的贡献要明显大于烷烃类。
李思潼王健吴英璀周立敏张洪海
关键词:非甲烷烃异戊二烯环境效应长江口
南海西部及珠江口海水和大气单环芳烃(BTEX)的分布、来源及环境效应评估
2025年
以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即BTEX)为代表的单环芳烃是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组分,因其在二次有机气溶胶和臭氧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观测数据,海洋中BTEX的来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本研究在中国南海西部及珠江口海域开展了现场调查,揭示了该区域BTEX的空间分布特征,估算了其海–气通量,并评估了相关的环境效应。表层和底层海水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标准偏差)分别为(12.6±6.3)、(79.5±92.8)、(10.3±9.6)、(21.6±24.1)、(13.4±14.6)ng/L和(11.2±7.0)、(58.0±33.3)、(8.2±7.7)、(17.3±19.4)、(8.8±9.4)ng/L,表层和底层的BTEX分布趋势相似,即高值区出现在海南岛东北侧近岸和18.5°N附近海域。海水中苯与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在海水中拥有相似的源汇过程,受到大气沉降、海上运输活动、钻井平台和洋流运动的影响。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海–气通量在8.6~43.8、71.2~849.4、4.0~78.9、1.7~189.0和1.1~112.4 g/(km^(2)·d)之间。大气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平均浓度分别为(0.31±0.20)、(0.33±0.22)、(0.39±0.44)、(0.47±0.44)和(0.46±0.46)μg/m^(3)。总体而言,大气BTEX浓度从近岸到外海海域显著下降。调查海域上方大气中的BTEX主要受到大陆气团的输送影响,但表层海水的排放也有所贡献。BTEX的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的计算结果显示,间/对二甲苯对其生成的贡献最大,需加强管控。本研究为南海西部及珠江口海域BTEX的排放估算及其环境效应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王祖甜徐锋王雪王雪王健王健张洪海
关键词:环境效应南海西部
春季黄、渤海中异戊二烯的浓度空间分布与海-气通量被引量:3
2018年
利用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方法测定了2014年5月黄海、渤海所取海水样品中异戊二烯的含量,探讨了其分布特征、海-气通量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春季黄海、渤海海域表层海水中异戊二烯的浓度范围为6.02~32.91pmol/L,(平均值±标准偏差)为(15.39±4.98)pmol/L,在黄海中部海域出现浓度高值;表层海水中异戊二烯与叶绿素a(Chl-a)浓度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2=0.2529,n=49,P<0.001),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在异戊二烯生产和分布中发挥重要作用;春季黄海、渤海异戊二烯海-气通量的变化范围为0.78~192.43nmol/(m^2·d),(平均值±标准偏差)为(24.08±30.11)nmol/(m^2·d),表明我国陆架海区是大气异戊二烯重要的源.
吴英璀李建龙王健张洪海杨桂朋
关键词:异戊二烯海-气通量
秋季长江口海域海水和大气中BTEX的分布及环境效应被引量:1
2023年
以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为代表(简称BTEX)的单环芳烃是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重要组分,它们对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于2020年10月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水和大气中BTEX的分布特征,并评估了其海-气通量及大气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7.4±21.9)、(91.2±64.0)、(25.9±16.9)、(52.9±34.9)和(26.7±19.3)ng·L^(-1).BTEX浓度总体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的分布趋势,底层海水浓度略高于表层.大气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90.4±46.6)×10^(-12)、(255±284)×10^(-12)、(139±115)×10^(-12)、(196±202)×10^(-12)和(131±116)×10^(-12),在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浓度较高.大气中乙苯和二甲苯浓度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来源.长江口海域BTEX海-气通量为22.7~3737 g·km^(-2)·d^(-1),表明调查海域是上方大气中BTEX重要的源.通过O3和SOA生成潜势的计算,发现间/对二甲苯和甲苯是大气BTEX的关键活性组分,它们对环境效应的影响最为显著.
李云飞乔浩王健陈岩张洪海
关键词:海-气通量环境效应长江口秋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