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 作品数:21 被引量:139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回龙观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疗效的性别差异
- 目的利培酮是目前精神科临床最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之一,其高催乳素血症发生率高达70-100%,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高催乳素血症可能引起闭经、泌乳、男子乳房发育、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从而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阿立哌...
- 陈景旭卞清涛张立刚张荣珍李伟刘艳红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高催乳素血症利培酮阿立哌唑
- 文献传递
-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与抑郁、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与抑郁、自杀意念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8例MDD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清TC水平,并据此分为TC异常组和TC正常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组的MDD患者中,44例(40.7%)入TC异常组,64例入TC正常组;TC异常组HAMD-17总分及其中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因子分、以及SIOSS总分显著高于TC正常组(P均<0.01);以血清TC水平为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AMD中的焦虑/躯体化因子和SIOSS总分纳入方程(P<0.05或P<0.01)。结论:MDD患者血清TC水平越高,其焦虑/躯体化症状和自杀意念越重。
- 李伟冀成君童永胜王志仁杨可冰蔡海鹏王鑫尉拥军谭云龙
- 关键词:重性抑郁障碍总胆固醇抑郁自杀意念
- 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具有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经治疗部分患者可获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迁延不愈,长期滞留在医院。目前大多数精神病院采用的管理方式是封闭式看护...
- 冯丽娜刘春平潘桂平李菲菲李伟
-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患者生活质量
- 文献传递
- 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效果的性别差异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效果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将116例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男性28例,女性31例)和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31例)。维持原有利培酮治疗方案不变,研究组合并用阿立哌唑20mg·d-1,对照组合并安慰剂治疗。于基线期、治疗第2、4、8周末检测血清催乳素水平,于基线期、治疗8周末采用UKU副作用评定量表(UKU)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后第2、4、8周末,研究组男性、女性分别与对照组男性、女性血清催乳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研究组男性、女性在治疗后第2、4、8周末血清催乳素水平分别与其基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第2周、第4周、第8周末同组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男性、女性血清催乳素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末,研究组男性、女性催乳素水平下降率[(79.61±17.81)%vs.(75.54±12.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男性高催乳素血症治愈率(92.9%)高于女性(58.1%)(χ2=9.39,P<0.001)。结论合并阿立哌唑对利培酮所致的高催乳素血症在治疗第2周显效。在相同剂量下,对男性患者的疗效可能优于女性。
- 陈景旭梁雪梅卞清涛刘可智张立刚张荣珍李伟刘艳红
- 关键词:利培酮高催乳素血症精神分裂症阿立哌唑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β-淀粉样蛋白1-42与总胆红素的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和总胆红素(TBIL)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于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的73例AD患者作为AD组,另选取同期70名健康对照者(HC)作为HC组。收集所有受试者基本信息和AD患者临床信息,同时检测Aβ1-42和TBIL水平,在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β1-42和TBIL对AD的影响。采用相关分析法分别在AD组和HC组分析TBIL和Aβ1-42的关系。根据AD患者Aβ1-42水平分为Aβ1-42升高组和Aβ1-42正常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TBIL水平的差异。依据AD患者TBIL四分位数将其分为Q1组、Q2组、Q3组和Q4组,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BIL与Aβ1-42升高风险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D患者TBIL水平预测Aβ1-42升高的能力。结果AD组和HC组之间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吸烟和饮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组Aβ1-42和TBIL水平以及年龄均显著高于HC组[101.10(71.20,128.60)pg/ml/22.40(10.00,39.60)pg/ml,Z=-8.714,P<0.001;(11.00±3.22/8.07±3.00)μmol/L,t=5.621,P<0.001;(77.14±8.20/68.30±10.27)岁,t=5.672,P<0.001]。AD患者Aβ1-42升高组的TBIL水平低于Aβ1-42正常组[(10.05±2.94/11.66±3.28)μmol/L,t=-2.148,P=0.035],而其他人口学和临床资料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较高水平的Aβ1-42(OR=1.021,95%CI:1.010~1.032)和TBIL(OR=1.505,95%CI:1.249~1.814)以及高龄(OR=1.083,95%CI:1.020~1.150)和女性(OR=4.348,95%CI:1.253~15.094)是AD发生的危险因素。相关分析显示AD患者TBIL与Aβ1-42呈负相关(r=-0.322,P=0.006)。调整相关协变量后,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与Q1组AD患者相比Q4组AD患者发生Aβ1-42升高的风险降低(OR=0.052,95%CI:0.005~0.535,P<0.05),且TBIL与Aβ1-42升高风险呈负相关(P趋势<0.05)。ROC曲线显示AD患者TBIL预测Aβ1-42升高的曲线下面
- 王晓宇邓虎李伟周衍芳潘淑娟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AΒ沉积总胆红素抗氧化剂
- 西酞普兰合并改良电休克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合并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与西酞普兰单一治疗抑郁发作的效果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临床试验研究,收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西酞普兰合并MECT组及西酞普兰单药组各40例。合并MECT治疗组需进行为期2周、共8次MECT治疗。两组均经过为期4周的治疗。在MECT治疗前及治疗2、4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两组疗效及认知损害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前两组HRS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05)。治疗2周末两组间HRS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HRS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P>0.05)。合并MECT组中WCST中的总应答数(ra)、完成分类(cc)、错误应答数(re)、概念化(rf%)、非持续错误(nrpe)及学习到学会(l-l%)等项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差(P<0.05);在治疗4周后较治疗前好(P<0.05);其它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西酞普兰合并MECT治疗较西酞普兰单药能更快起效,而且持续疗效稳定。合并MECT治疗患者可出现短期、可逆的认知功能损害,但提示远期预后较好。
- 牛亚杰杨少杰杨可冰李伟冀成君
- 关键词:改良电休克治疗抑郁发作疗效
- 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量效研究
- 陈景旭张荣珍魏立和李伟刘艳红卞清涛杨甫德
- 电休克疗法对伴有自杀意念重性抑郁障碍青少年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电休克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治疗伴有自杀意念的重性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160例重性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ECT组(n=81)接受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联合8次ECT,对照组(n=79)仅接受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在基线(ECT前)、ECT疗程结束后、治疗后2周和6周,分别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17)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elf-rating idea of suicide scale,SIOSS)对患者抑郁症状、自杀意念进行评估,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随访患者是否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结果广义估计方程分析HAMD-17、SIOSS评分结果表明,组别与时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1)。两组治疗后HAMD-17评分均降低(4个时间点评分:ECT组24.59±4.56 vs.13.25±4.32 vs.6.20±1.95 vs.3.62±2.04,对照组23.48±3.66 vs.15.42±3.11 vs.10.10±2.05 vs.4.68±2.01;P<0.01),ECT组治疗前后HAMD-17评分的平均差异为-9.62±3.13,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17评分的平均差异为-8.16±1.71。两组经过治疗后自杀意念有所改善(4个时间点SIOSS评分:ECT组18.57±2.85 vs.10.93±3.52 vs.8.02±2.79 vs.3.70±1.96,对照组18.97±3.03 vs.15.51±2.98 vs.11.11±2.18 vs.6.44±1.78;P<0.01)。认知功能评分方面,组别与时间无交互作用(P=0.21),不同随访时间点的MoCA评分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MoCA评分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周时的认知功能可恢复至基线水平。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结论ECT对改善重性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的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有效,且较为安全。ECT对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损伤是可逆的。
- 李伟杜若南蔡海鹏郜肖肖宋佳起仝景慧杨小雪
- 关键词:青少年电休克治疗重性抑郁障碍自杀意念
- 冲动、渴求对男性酒依赖患者复饮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比较冲动和渴求在男性酒依赖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的差异,并探究冲动和渴求对酒依赖患者复饮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的男性酒依赖患者及社区健康男性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急性脱瘾治疗,并在治疗后的12周末随访患者的复饮情况。比较酒依赖患者与健康对照在基线人口学资料、冲动方面的差异,并比较复饮组和非复饮组在冲动、渴求方面的差异。结果酒依赖组与健康对照组在年龄、共同居住者、在职情况及受教育年限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酒依赖患者的吸烟比例、酗酒家族史阳性者比例、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总分(Alcohol Use Disorder Identification Test,AUDIT)、Barratt冲动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11,BIS-11)各个分量表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复饮组患者的Barratt冲动量表的各分量表分数、饮酒迫促性问卷(Alcohol Urgent Questionnaire,AUQ)总分及视觉模拟渴求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总分均高于非复饮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注意冲动性及非计划冲动性是酒依赖患者复饮的危险因素(P均<0.05),较晚的起病年龄和在职状态是酒依赖患者复饮的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与健康对照相比,酒依赖患者具有更高的冲动性;复饮者的冲动和渴求均高于未复饮者。注意冲动性及非计划冲动性是酒依赖患者复饮的危险因素,较晚的起病年龄和在职状态是酒依赖患者复饮的保护因素。
- 蔡海鹏杜若南李伟王志仁赵荣江杨清艳王鑫杨可冰
- 关键词:酒依赖冲动复饮
- 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1年
-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制定适宜的综合护理方法。方法共入组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对入组患者开展为期8周的综合护理干预活动,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与行为及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并做观察和记录。整个研究过程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QLS)和护士观察量表(NOSIE)进行3次评定,自身对照比较、分析入组的50例患者在干预前、干预4周及干预8周量表评分的差异。结果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干预4周及8周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干预4周及8周后患者护士观察量表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干预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 冯丽娜刘春平潘桂平李菲菲李伟
-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