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少雄

作品数:9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莆田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腹腔
  • 3篇预后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肿瘤
  • 3篇胃癌
  • 3篇结直肠
  • 3篇结直肠癌
  • 3篇腹腔镜
  • 3篇肠癌
  • 2篇直肠肿瘤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结直肠肿瘤
  • 2篇近端
  • 2篇近端胃
  • 2篇病理
  • 2篇肠肿瘤
  • 1篇多西他赛
  • 1篇胰腺

机构

  • 7篇莆田学院附属...
  • 2篇南京军区福州...

作者

  • 8篇黄少雄
  • 6篇林伟
  • 6篇邱仙土
  • 4篇刘惠滨
  • 2篇涂小煌
  • 2篇陈金坤
  • 2篇宋京翔
  • 2篇郭健
  • 2篇李文生
  • 1篇郑长悦
  • 1篇常诚

传媒

  • 2篇莆田学院学报
  • 1篇当代医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近、远端胃癌的临床病理生理特点的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近端胃癌和远端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生理特点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手术成功的10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期、并发症情况、术前CEA水平、住院总费用,分析近端胃癌和远端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生理特点的差异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02例胃癌患者中,近端胃癌65例,远端胃癌37例,近端胃癌发生率(63.7%)高于远端胃癌(36.3%)。近端胃癌组和远端胃癌组男性发病率、BMI、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期、并发症、术前CEA水平、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端胃癌组年龄≥60岁患者占比高于远端胃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莆田地区近端胃癌发病率高于远端胃癌,近端胃癌组年龄≥60岁患者占比高于远端胃癌组。
刘惠滨林伟邱仙土黄少雄
关键词:近端胃癌远端胃癌病理生理预后
胱硫醚-β-合酶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胱硫醚-β-合酶(cystathioninebetasynthase,CBS)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结合重亚硫酸盐处理的直接测序、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化等技术检测9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BS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影响。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CBS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为(64.9±14.3)%,显著高于正常组织[(27.5±13.1)%,P〈0.001]。低甲基化组患者的CBSmRNA水平(7.22±1.91)显著高于高甲基化组(2.78±1.12,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T分期、pN分期、肝转移、pTNM分期和CBS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BS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和肝转移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CBS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不仅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可以作为—个有效的肿瘤分子诊断标志物,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有一定意义。
涂小煌黄少雄李文生宋京翔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甲基化预后
ERAS理念在腹腔镜结直肠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腹腔镜结直肠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收集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一科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各48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ERAS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RA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采用ERAS理念结合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少雄邱仙土刘惠滨林伟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腹腔镜结直肠癌围手术期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的观察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疗效、安全性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0年1~12月SAP患者2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MSCs组。MSCs组入院后第3天及第10天外周静脉注射MSCs,剂量为1×106个/kg。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肝、肾功能,定期复查患者CT征象、白细胞计数、血、尿淀粉酶、血小板活化因子、TNF-α、IL-6、IL-8等指标的浓度,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率、平均住院时间和出院后随访情况。结果 (1)两组手术率、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SCs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后半年内,MSCs组患者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但两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MSCs组患者的CT征象及白细胞计数,血、尿淀粉酶,C-反应蛋白,血小板活化因子,TNF-α、IL-6,IL-8等指标浓度较常规组明显改善。结论 MSCs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胰腺炎的炎症反应,有并发症少、缩短住院时间等优势。
黄少雄常诚李文生宋京翔涂小煌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探讨采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被引量:21
2020年
结直肠癌属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死亡率位居第5位[1]。因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提倡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方法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效果尚可[2]。手术切除包括开放性手术和腹腔镜微创手术,在肿瘤尚未发生转移的情况下,采用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的特点,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可作为治疗结直肠癌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3]。
邱仙土林伟陈金坤徐锐黄少雄郭健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后腹腔引流液癌胚抗原水平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中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在胃癌患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6月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9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3例,女性30例,中位数年龄65岁(范围35~83岁)。根据患者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中CEA的表达水平分为CEA阳性组(CEA≥5 ng/mL)和CEA阴性组(CEA<5 ng/mL)。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CEA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腹腔引流液CEA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OR=0.205,P=0.029)和pTNM分期(OR=3.477,P=0.015)是影响腹腔引流液CEA水平的独立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TNM分期(HR=13.047,P<0.001)和组织学分化程度(HR=5.663,P=0.017)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胃癌患者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的CEA水平具有作为预后指标的潜力。
黄少雄邱仙土刘惠滨陈俊伟林伟
关键词:胃肿瘤癌胚抗原胃癌根治术预后
基于膜解剖的胃后间隙入路在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探讨“基于膜解剖的胃后间隙入路”(我们称之为“欢乐间隙”)联合食管空肠自牵引后离断吻合技术(self-pulling and latter transection,SPLT)在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9月~2021年9月,对15例T1~2N0M0食管胃结合部肿瘤行3D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欢乐间隙”为我们基于“膜解剖”理论提出的位于腹腔干左侧、胰腺上后缘的Gerota筋膜与胃背系膜之间的融合筋膜间隙,手术进入此间隙可快速完成胃后部分的分离并完成手术,术者感到愉悦,故称为“欢乐间隙”。使用SPLT技术行食管-空肠吻合。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全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237.5±55.3)min,术中出血量(84.7±28.3)ml,术后排气时间(2.1±0.4)d,术后进流质饮食时间(2.9±1.1)d,术后引流时间(6.4±0.9)d,总住院时间(15.1±2.1)d。术后病理腺癌1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切缘均为阴性。术后肺部感染2例。随访1年,均未出现反流性食管炎及肿瘤复发,各营养指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欢乐间隙”入路联合SPLT技术在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中安全可行。
刘惠滨邱仙土郑长悦黄少雄林智鑫徐金桥林伟
关键词:近端胃切除术
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对晚期胃癌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研究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一线对晚期胃癌的效果及安全性。采用"电脑随机法"将40例晚期胃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一线治疗;对照组实施奥沙利铂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疾病进展时间和生存时间、免疫功能指标、不良反应、炎性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 05,说明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一线对晚期胃癌的效果显著,同时具有较高安全性。
邱仙土林伟陈金坤黄少雄郭健徐锐
关键词: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晚期胃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