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龙
- 作品数:11 被引量:92H指数:4
-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治疗左外叶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远期生存期观察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观察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LLLR)和开腹左肝外叶切除术(OLLR)治疗左外叶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远期生存期。方法:选取96例左外叶HC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接受OLLR治疗,观察组接受LLL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指标及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手术前后的血清ICAM-1、MMP-13水平,以及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效应因子水平变化。术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及3年的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26);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血清ICAM-1、MMP-13、PCT、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IgA、IgM、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35.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85.41%vs 87.50%、64.58%vs 62.50%、47.92%vs 50.00%,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LLR与OLLR均能有效治疗左外叶HCC,但LLLR的创伤性更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符誉翁杰韩霖陈有科黄小龙尹秋实
- 关键词:肝细胞癌腹腔镜
- 熊去氧胆酸减弱日本血吸虫诱导的肝纤维化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研究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对血吸虫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正常6-8周龄♀C57BL/6J小鼠67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感染组、感染组+UDCA1、感染组+UDCA2、感染组+UDCA3,每组13-14只.小鼠经腹部感染构建肝纤维化模型.各组给予相应浓度UDCA溶液,灌胃8 wk后,检测血清损伤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黏蛋白(laminin,LN),胶原纤维染色(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各组胶原纤维面积比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ol1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在小鼠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8 wk后,UDCA处理后,血清AST、ALT、HA和LN有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纤维间隔变细或消失,形成弥漫性肝硬化结节减少,胶原面积比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用药后Col1及α-SMA阳性表达减少,图像软件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这种结果有浓度依赖性.结论UDCA对血吸虫肝纤维化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主要是通过保护肝脏、减轻肝损伤,降低细胞外基质合成等途径减弱肝纤维化的进程.
- 王学国黎东明赵红岩林师佈黄小龙杨青壮李旺杨彦
- 关键词:熊去氧胆酸血吸虫肝纤维化
- miR-200c抑制自噬对肝癌耐药细胞HepG2/ADM化疗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观察微小RNA-200c(miR-200c)调节自噬对肝癌耐药细胞HepG2/ADM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肝癌及肝癌耐药细胞分为4组,即HepG2组、HepG2/ADM组、阴性转染对照组和miR-200c类似物转染组,HepG2组和HepG2/ADM组不进行质粒转染,阴性转染对照组HepG2/ADM细胞转染阴性对照质粒miRNA-pEZ-M02-UBQLN1,miR-200c类似物转染组HepG2/ADM细胞转染miR-200c mimics-pEZ-M02-UBQLN1质粒。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miR-200c基因的表达,MTT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各组细胞自噬体,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结果:HepG2/ADM组细胞miR-200c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HepG2组(P<0.01),miR-200c类似物转染组miR-200c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HepG2/ADM组(P<0.01)。多柔比星对miR-200c类似物转染组细胞IC50值显著低于HepG2/ADM组(P<0.01)。HepG2/ADM组细胞高倍视野下自噬体显著多于HepG2组(P<0.01),miR-200c类似物转染组细胞自噬体显著少于HepG2/ADM组(P<0.01)。HepG2/ADM组细胞Beclin-1和LC3-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HepG2组(P<0.01),miR-200c类似物转染组Beclin-1和LC3-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HepG2/ADM组(P<0.01)。结论:上调miR-200c表达可以抑制HepG2/ADM细胞自噬,增加HepG2/ADM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 陈有科高良辉符誉黄小龙
- 关键词:多药耐药自噬
- 艾迪注射液对晚期肝癌患者血清AFP、VEGF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对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PCL)患者经肝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术(TACE)后血清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1例PCL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予以TACE治疗,观察组4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AFP、VEGF水平、肿块面积,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24%(37/41)、总缓解率70.73%(29/41),高于对照组70.00%(28/40)、47.50%(19/40)(P<0.05);血清AFP、VEGF水平及肿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12.20%(5/41)高于对照组7.50%(3/40),胆无统计学差异(P>0.05);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可改善PCL患者血清AFP、VEGF水平及生活质量,缩小肿块面积,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
- 翁杰黄小龙杨彦符誉尹秋实范伟强牛娟
- 关键词:艾迪注射液
- miR-34a抑制自噬增加肝癌耐药细胞HepG2/ADM化疗敏感性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观察微小RNA-34a(mi R-34a)对肝癌耐药细胞Hep G2/ADM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Hep G2组、Hep G2/ADM组、negative control-Hep G2/ADM组和mi R-34a mimics-Hep G2/ADM组4组,Hep G2组和Hep G2/ADM组不做特殊处理,mi R-34a mimics Hep G2/ADM组转染mi R-34a mimics,negative control-Hep G2/ADM组转染negative control RNA。荧光定量PCR检测mi R-34a基因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自噬体,Western blot检测自噬蛋白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结果:Hep G2/ADM组高倍视野下自噬体为(7.56±1.34)个,显著高于Hep G2组的(1.02±0.21)个和mi R-34a mimics-Hep G2/ADM组的(3.76±0.53)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ep G2/ADM组与negative control-Hep G2/ADM组间自噬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p G2/ADM组LC3-II/I比值为22.46±5.02,显著高于Hep G2组的2.17±0.34(P<0.01)和mi R-34a mimics-Hep G2/ADM组的7.52±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ep G2/ADM组与negative control-Hep G2/ADM组间LC3-II/I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柔比星对Hep G2/ADM组细胞IC50值为(23.17±4.53)μmol/L,显著高于Hep G2组的(3.02±0.42)μmol/L和mi R-34a mimics-Hep G2/ADM组的(6.13±1.05)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柔比星对Hep G2/ADM组与negative control-Hep G2/ADM组细胞IC5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 R-34a可以抑制Hep G2/ADM细胞自噬的激活,增加Hep G2/ADM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 陈有科高良辉符誉黄小龙
- 关键词:肝癌自噬
- 不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的预后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研究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根治性切除术中行不同淋巴结范围清扫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区域淋巴结清扫(LND)治疗的85例ICC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不同分为常规组(n=33)和扩大组(n=52),常规清扫基础上依据原发灶起源部位行左右半肝扩大淋巴结清扫)。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好或Fisher检验。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分析,行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扩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术后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常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1年、3年、5年患者累积总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可行手术切除的ICC患者,无论是行常规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肝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还是术中根据病灶起源部位联合行左半肝胃小弯、胃贲门附近及右半肝门静脉、胰头后淋巴结扩大清扫,均不影响患者预后生存。建议ICC根治性切除术中根据患者基础疾病及淋巴结实际状态等,合理选择LND范围及制定个性化清扫方案,避免盲目扩大清扫。
- 黄小龙林师佈韩霖陈有科杨彦
-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肝切除术淋巴结切除术预后
- 经皮胆道支架置入联合^(125)I粒子腔内照射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经皮胆道支架置入联合^(125)I粒子腔内照射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68例,其中30例患者单纯给予经皮胆道支架置入(对照组),38例患者采用经皮胆道支架置入联合^(125)I粒子腔内照射治疗(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肝功能以及肿瘤体积变化情况,术后支架通畅及新发梗阻发生情况和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肿瘤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1),而对照组较治疗前显著增大(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支架通畅率为94.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χ2=4.77,P=0.03)。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无围术期死亡。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对照组为13个月;观察组术后1年、2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胆道支架置入联合^(125)I粒子腔内照射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延长生存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符誉翁杰韩霖陈有科黄小龙尹秋实
-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癌肝功能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5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7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7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PDC组)(n=20)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T管引流(TTD组)(n=56),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胆总管残余结石、胆瘘和胆道感染)发生率。术后随访2~12个月。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无1例中转开腹。PDC组和TTD组患者在手术时间[(106.2±15.8)min vs(147.5±23.2)min]、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2.9±8.1)h vs(49.4±6.5)h]、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3.5±1.3)d vs(5.7±2.6)d]、术后住院时间[(6.3±1.5)d vs(11.4±2.0)d]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7、-3.61、-2.64、-26.34,P值分别为0.036、0.021、0.034、<0.001)。2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胆瘘、胆道残余结石和胆道感染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从有限病例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是安全有效的。
- 杨彦林师佈韩霖黄小龙涂伟
-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引流术
- 肝窦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合成酶促进肝细胞增殖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肝窦内皮细胞(LSECs)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对肝细胞(HC)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培养细胞并分组为HC组,HC+LSECs组,HC+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组,HC+LSECs+L-NAME组,HC+LSECs+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组,HC+LSECs+HGF+L-NAME组。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方法检测HC增殖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各组HC的蛋白激酶B(Akt)、细胞间充质-上皮转化因子(c-Met)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及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法检测LSECs、LSECs+L-NAME组中细胞的eNOS、血管生成素2(Ang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HC+LSECs组与HC+LSECs+L-NAME组比较,HC增殖率高[(42.30±4.43)%比(32.80±3.18)%];HC+LSECs+HGF组与HC+LSECs+HGF+L-NAME组比较,HC增殖率高[(96.34±2.48)%比(59.53±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6.325,P<0.01)。Akt、c-Met的表达:HC+LSECs组与HC+LSECs+L-NAME组比较表达升高(4.71±0.02、9.18±0.09比2.66±0.01、6.78±0.08);HC+LSECs+HGF组与HC+LSECs+HGF+L-NAME组比较表达升高(10.55±0.02、17.53±0.16比5.82±0.02、10.72±0.05,F=103175.549、8465.544,P<0.01)。Ang2、TGF-β1、eNOS的表达:相对于LSECs细胞组,LSECs+L-NAME组中eNOS的表达下降(0.372838±0.019876比0.117049±0.008135,t=20.732,P<0.01);(0.02793±0.00092比0.01057±0.00015,t=32.126,P<0.01),而Ang2、TGF-β1的表达升高(0.216319±0.018801比0.557341±0.034118,t=-84.663,P<0.01),(0.00499±0.00006比0.01700±0.00010,t=-181.747,P<0.01);(0.137316±0.012621比0.628727±0.045014,t=-75.773,P<0.01),(0.010930±0.000351比0.034670±0.000830,t=-45.488,P<0.01)。结论:来源于LSECs的eNOS,可以通过抑制LSECs中Ang2/TGF-β1信号通路表达,达到促进HC增殖作用。
- 黄小龙杨青壮韩霖范伟强呼增吉符誉翁杰陈有科尹秋实林师佈杨彦
- 关键词:肝窦内皮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血管生成素2肝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
- 肝叶切除配合胆道镜探查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25例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配合胆道镜探查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规则肝叶切除、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并一期缝合,对照组采用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及T管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近远期并发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长。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结石残留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胆汁漏及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止末次随访,观察组患者未发生胆总管狭窄,对照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胆管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出现结石复发,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结石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叶切除配合胆道镜探查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在选择合适病例的基础上可以优先考虑应用。
- 翁杰秦启翻黄小龙尹秋实范伟强李望林大宁
- 关键词:肝内外胆管结石肝切除胆总管一期缝合胆道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