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洋洋
- 作品数:8 被引量:101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结构面对程潮铁矿西区地表变形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2
- 2015年
- 以程潮铁矿西区为例,通过对现场结构面和裂缝分布特征的调查,以及结合地表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揭示了矿区结构面对地表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矿区较大的水平应力条件下,岩体结构面改变了地表拉伸变形分布和破坏形态,加剧了岩体变形,在ⅰ区(剖面Ⅲ以东区域),目前最外侧裂缝以内的岩体沿着NNW结构面发生倾倒滑移破坏,地表变形以快速变形为主,而最外侧裂缝以外的岩体沿着NNW结构面发生弯曲变形,地表变形以线性稳定增长为主,进入了倾倒破坏阶段,该区域的岩体主要发生水平位移;在ⅱ区(剖面Ⅲ以西区域),岩体在开采沉陷引起的南北向应力作用下,分离成平行的块体,地表变形以快速变形为主,在局部区域,产生的一部分平行块体在近东西向的应力作用下,沿着NNW结构面产生倾倒破坏。所得成果对类似金属矿山的地表征地及安全高效生产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 夏开宗陈从新夏天游董元滨付华邓洋洋
- 关键词:采矿工程地表变形结构面
- 金属矿山崩落采矿法引起的岩层移动规律分析被引量:18
- 2016年
- 以典型陡倾结构面条件下的金属矿山——程潮铁矿西区为例,通过对矿区的地表变形监测资料及宏观破坏特征分析,认为矿区的岩层移动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采空区顶板岩体破坏扩展至地表引起塌陷阶段;第2阶段为采空区周边围岩向采空区的倾倒破坏阶段,并得出了倾倒滑移区的地表岩体变形规律:岩体主要发生水平移动,水平移动值大于沉降值;变形先以缓慢变形为主,然后进入一个快速变形阶段,存在明显的转折点;开采沉陷和地形引起的应力同向叠加作用,使得地表岩体沿下坡方向的变形值增大,特别是水平移动值。同时揭示了矿区岩层移动角的分布特征;南部岩层移动角大于北部,究其原因是北部受最为发育的NNW、NNE结构面影响,倾倒破坏较为严重。所得成果为其他类似的金属矿山工程提供可借鉴的规律。
- 夏开宗陈从新付华郑允邓洋洋
- 关键词:采矿工程岩层移动地表变形
- 程潮铁矿东主井区地表变形特征和机制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以地表变形监测成果为基础,结合数值计算分析,再现了程潮铁矿东主井区地表的变形过程,分析得到了井区地表的变形特征和变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下采空区和地表塌坑形成一定规模后,在矿区不同方向水平构造应力的释放和挤压作用下,被地质结构剖分为柱状结构的围岩向塌坑方向产生倾倒,引起了井区地表变形;地表变形主要以水平移动为主,垂直位移很小,但是随着柱状结构岩体不断倾斜,地表垂直位移与水平位移的比值也不断增大,并在地表形成漏斗形变形曲线。
- 邓洋洋陈从新夏开宗付华张海娜
- 关键词:地表变形
- 程潮铁矿东区地面塌陷机制及扩展机制初探被引量:11
- 2017年
- 根据程湖东区塌陷历史与现状,借助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重建了地面塌陷三维地表模型,结合surfer绘制出了地面累计沉降等值线图和累计沉降值盆地;最初塌陷点大多分布在大理岩及围岩蚀变带中;塌陷区自东向西呈条带状分布,北部塌陷要比南部严重;塌陷区内呈现类似"角峰"、"刃脊"等冰川地貌的特点。根据地质条件、采矿情况以及监测资料分析,认为地下采矿是诱因,地质条件是内因,二者共同作用导致了塌坑大多首先在大理岩及围岩蚀变带区域中出现。在塌坑出现后,较高的水平构造应力得到释放,使得由NE向节理切割成悬臂梁板的岩体被折断。通过建立的力学模型分析得到岩体折断的范围达到了172 m宽。折断的岩体沿着折断面发生倾倒滑移破坏。这种力学扩展机制使得塌坑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一个大的塌陷盆地。
- 陈龙龙陈从新夏柏如夏开宗付华邓洋洋宋许根孙朝燚
- 关键词:地下采矿金属矿山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程潮铁矿西区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下沉规律初探被引量:9
- 2016年
- 以鄂州程潮铁矿西区为工程背景,对矿区地下采矿活动引起的地表下沉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下开采后,矿区不同区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沉陷规律主要是采空区的形态所造成的;目前矿区采空区项部不存在空区,即使有,也只存在小的空区;当矿体平均开采深度与回采累计垂直高度的比值k在5.1~5.9范围时,矿区地下采矿引起的变形会传播到地表并引起地表塌陷;下盘山上矿区公路、粉矿堆场和高压电塔南部区域进入了以自重应力为主的变形阶段,在岩层露头处出现台阶状的移动;上盘的下沉机理和煤层矿山很类似,在靠近采空区区域出现许多错断台阶。
- 龙兰兰陈从新夏开宗邓洋洋
- 关键词:金属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