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杨
- 作品数:30 被引量:181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肺腺癌胸腔积液沉渣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克唑替尼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腺癌胸腔积液沉渣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克唑替尼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1 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以胸腔积液沉渣包埋标本进行ALK基因重排检测的原发性肺腺癌病例85例,男42例,女43例,年龄30~87岁,平均58岁.采用Ventana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D5F3抗体试剂盒检测ALK蛋白表达,分析表达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克唑替尼的疗效.结果 85例标本中ALK蛋白表达阳性13例(15.3%);<60岁患者ALK蛋白阳性12例,≥60岁1例(26.1%,2.6%,x2 =9.015,P=0.002);男性8例ALK蛋白表达阳性,女性5例(19.1%,11.6%,x2=0.903,P =0.259);不吸烟组ALK阳性8例,吸烟组5例(17.0%,13.5%,x2=0.379,P=0.827).13例ALK阳性患者中6例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检测,其中5例EGFR为野生型,1例不同肺叶病灶中检测出19外显子突变.13例ALK阳性患者中接受克唑替尼治疗4例,疗效评价均为部分缓解.结论 ALK蛋白阳性多见于晚期肺腺癌中较年轻的患者,ALK阳性患者罕见EGFR基因突变;对原发性肺腺癌合并胸膜转移出现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可根据胸腔积液沉渣包埋标本检测ALK蛋白表达,指导临床靶向治疗.
- 穆晶曲杨赵丹董宇杰王重利张晨张莉张海青
- 关键词:胸腔积液腺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 肺原发性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PD-1、PD-L1、EGFR、ALK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
- 2019年
-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腺样囊性癌(P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PACC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1(PD-L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P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法检测PD-1及PD-L1表达情况,ARMS方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VENTANAALK方法检测ALK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本组36例PACC患者,男性20例,女性16例,平均发病年龄57岁。其中腺管型15例、筛状型9例、实体型12例。所有PACC患者的PD-1均呈(-),1例PD-L1呈(+)。1例EGFR基因突变(19del),靶向药物(特罗凯)治疗有效。ALK蛋白表达均为(-)。在27例手术根治标本中,晚期分期(Ⅲ-Ⅳ)、残端阳性、神经侵犯、实体/筛状型及淋巴结转移与PACC预后差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ACC是一类低度恶性肿瘤,但因发病部位与主支气管密切相关,手术困难,易出现残端阳性,导致多次复发与转移。EGFR突变率低,PD-L1蛋白阳性率也很低,但此类患者在靶向治疗和生物治疗中可能获益,因此常规肺癌基因检测和PD-L1蛋白检测临床仍需重视。
- 林海峰曲杨张海青周立娟苏丹刘子臣
- 关键词:腺样囊性癌PD-1PD-L1EGFRALK
- 提高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在CCU沟通能力的探讨被引量:5
- 2013年
-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为当今医学发展和进步的时代新要求,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效的医患沟通是获得良好医疗效果的基本保证,本文总结了目前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在心脏科重症监护室培训轮转期间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沟通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住院医师对医患关系的沟通认识不够充分,沟通技巧不够,工作负担增加,患方经济负担增加,治疗效果心理预期增加,医患双方认知差异增加,失信增加,健康和维权意识增加等都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构建;心脏重症监护室是心血管系统中常见病,多发病发展到终末期或急重期间的治疗场所,特点是病情急,危,重,死亡率高,结合其医患关系的实际特点,提出了提高住院医师沟通能力的可行性措施,主要包括:沟通的内容务必真实可信,形式力求形象,换位思考,注重诚信待人,加强非语言沟通,注重沟通分寸,尊重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加强心脏监护室的细节规范化管理等。
- 夏经钢曲杨尹春琳徐东许骥胡少东
- 关键词:医患沟通重症监护室住院医师
- 替格瑞洛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支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23
- 2015年
- 目的评价替格瑞洛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支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抗血小板治疗的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5—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支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格瑞洛组(60例,术前顿服180mg,术后90mg,2次/d)和氯吡格雷组(60例,术前顿服600mg,术后75mg,1次/d),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用药前和用药后5d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抑制率、术后3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以及不良反应包括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用药前及用药后5d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5d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81±10)%比(76±12)%,P〈0.05]。2组患者随访3个月,氯吡格雷组8例(13.3%)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替格瑞洛组5例(8.3%)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相比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支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具有良好的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
- 夏经钢曲杨胡少东许骥尹春琳徐东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支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左旋卡尼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氧化作用被引量:15
- 2008年
- 目的探讨左旋卡尼汀在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状态下对心肌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制备兔缺血/再灌注(MI/R)模型,缺血30min,分别再灌注1h、3h、5h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5只,对照组(1组,n=5)用丝线穿过冠状动脉左心室支但不结扎;MI/R组(2组,n=15;再均分为3个亚组)MI后分别静脉滴注生理盐水至实验结束;左旋卡尼汀治疗组(3组,n=15;再均分为3个亚组),MI后将左旋卡尼汀3.0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至实验结束。观察指标:1)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电图的动态改变;2)再灌注结束后,动脉血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及组织中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3)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结扎点以下5mm处左右心室全层心肌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结果1)2组和3组均出现明显的心电图动态改变,与2组比较,3组心电图ST段出现有效改善;2)在对应的时间点3组与2组相比,FFA含量显著减少(P<0.05),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明显增高;HSP70含量显著增多(P<0.05)。结论左旋卡尼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确切的保护作用。利用游离脂肪酸进行β-氧化,优化能量代谢,可能是左旋卡尼汀保护心肌的机制之一;左旋卡尼汀可能是通过诱导热休克蛋白发挥抗氧化作用。
- 夏经钢曲杨华琦徐东
- 关键词:左旋卡尼汀热休克蛋白70
- 病理报告书写与病理科青年医师的培养被引量:4
- 2015年
- 病理报告是病理医师向临床医师提供的一份诊断证据,为患者治疗的依据,也是青年医师应该掌握的基本功。文章描述了病理报告的主要内容及书写要求,分析了病理报告常见的患者信息不完整、大体标本描述不规范以及病理诊断类型运用不当等问题,提出病理科青年医师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继续教育的学习,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加强基本功训练。上级医师应严格审核青年医师书写的病理报告,不断提高青年医师的专业素质。
- 曲杨张海青王新娅刘春玲
- 关键词:青年医师病理报告
- 组织标本ZC双重染色及PCR技术在结核病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目的 探讨ZC双重染色法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在结核病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之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病理科形态...
- 赵丹刘子臣曲杨张晨张莉张海青车南颖
- 关键词:病理诊断
- 肺转移性肿瘤65例临床病理分析
- 2016年
- 目的探讨肺转移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肺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鉴别诊断。结果65例中男性30例(46.2%),女性35例(53.8%),年龄16~74岁,平均年龄54.1岁。CT示多发结节型38例(585%)、单发结节型27例(41.5%)。其中17例为转移性乳腺癌(26.2%),14例为转移性结直肠癌(21.5%),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1213%),其余为转移性骨肉瘤、胸腺瘤、恶性黑色素瘤、尿路上皮癌、平滑肌肉瘤等。转移性乳腺癌需与肺腺癌鉴别,前者ER、PR(+),TTF-1(-),对鉴别诊断有意义;转移性结直肠癌需与肠型肺腺癌鉴别,前者CK20、CDX2(+),CK7、TTF-1(-),对鉴别诊断有意义: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需与具有透明细胞形态的肺腺癌、肺透明细胞性鳞状细胞癌、肺透明细胞癌(肺大细胞癌亚型)、肺透明细胞瘤(“糖瘤”)鉴别,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vimentin和CK(+),TTF-1(-)。结论肺转移性肿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综合判断。
- 赵丹曲杨张海青周立娟苏丹张丽丽
- 关键词:转移性肿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 冠心病介入术后行非心脏外科手术的抗栓策略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明确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Ⅱh/Ⅲa受体拮抗剂替代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发挥预防支架内血栓的作用,同时不增加外科手术的出血。方法入选入院前1年内曾因冠心病植入药物涂层支架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而后无缺血性胸痛症状,心功能纽约分级为2级,年龄60—75岁,因外科疾病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的6例患者,手术前5d停用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Ⅱb/III 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0.1ug/(kg·min)持续静脉微量泵泵入,外科手术前2h停用替罗非班,手术结束后在重症监护室中应用替罗非班0.1ug/(kg·min)持续静脉微量泵泵入,术后根据外科情况允许,停用替罗非班,尽早恢复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分析围手术期新发心血管事件,特别是支架内血栓事件,以及严重出血事件,替罗非班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结果6例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缺血性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未发生大量出血而导致输血或需二次手术止血等出血事件,并且未发生替罗非班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行非心脏手术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代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围手术期支架内血栓的治疗措施可能是可行的和安全的,但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证实。
- 夏经钢尹春琳曲杨郝恒剑徐东
- 关键词:支架内血栓非心脏手术冠心病
- 肺平滑肌瘤病1例临床病理及组织起源分析
- 2012年
- 目的分析肺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组织起源。方法通过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复习,探讨肺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组织起源。结果患者为中年女性患者,有子宫平滑肌瘤病史,双肺多发小结节样病变,经开胸肺活检,结合形态及免疫组化显示为平滑肌源性肿瘤,参考文献及l临床病理特点,最后诊断为肺平滑肌瘤病。结论肺平滑肌瘤病是~种少见的肺内良性肿瘤,患者多为中年女性,有子宫平滑肌瘤病史,组织起源不清,预后良好。
- 曲杨张海青赵丹穆晶焦媚
- 关键词:平滑肌瘤病临床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