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林
-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医药卫生理学电气工程更多>>
- 一种纯氧环境材料静电放电引燃性测试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纯氧环境材料静电放电引燃性测试装置,所述测试装置包括:纯氧环境点火箱以及固定于所述纯氧环境点火箱内部的样品更换机构、放电电极和箱内环境测控组件。通过本装置,可构建一个高氧浓度气体环境,并在其内部进行相关...
- 刘梦楠罗诗瑶李冰丁凌艳宋高伟李金林廖前芳潘存欣胡金宇
- 舱外航天服内流场及温度场仿真分析
- 2022年
- 为验证舱外航天服内空间布局和通风管路设计,利用飞天舱外航天服数值模型和标准人体模型,通过流体力学仿真软件STAR-CCM+分析计算,研究了航天服通风流场和温度场分布,获取了服内流线和温度云图。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舱外航天服内流场整体流畅,上下肢通风流量比为3∶2;面部通风流线平稳且分布均匀,可有效防止面窗起雾;头部至四肢气温逐渐升高,距离身体越远温度越低,流线平稳区域温度相对较低。
- 李金林张海荣
- 关键词:舱外航天服流场温度场
- 舱外航天服主动热控与人体舒适性实验研究
- 2021年
- 为了探究舱外航天服人体舒适性与主动热控的关系,采用10名男性志愿者参加的人体舒适性实验方法,研究了舱外航天服液冷服入口水温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运动负荷增加,人体热舒适需要更低的液冷服入口水温,航天服可通过液冷服入口水温调节改善高代谢状态下人体舒适性,但在低代谢状态下,当前的热控方案不能满足所有志愿者静息状态时的人体舒适性。按照研究结果提前预设液冷循环状态,可提高航天员舱外操作工效和人体舒适性维持效率。
- 李金林王海亮廖前芳
- 关键词:舱外航天服主动热控舒适性
- 空间站飞天舱外航天服系统设计与验证被引量:5
- 2022年
- 针对空间站出舱活动的任务剖面,从生命保障和人-服能力保障两方面分析得出空间站舱外航天服的功能需求,提出了功能基线.详细阐述了我国空间站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研制原则,并给出了系统及主要功能单元的设计方案和验证方法.相对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总结了空间站飞天舱外航天服在人服能力、使用寿命、安全可靠性和在轨维修性等方面的创新性与技术突破.同时,提出了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在工效能力、工作效能、使用寿命、电子信息技术及轻量化等方面持续改进的方向,为后续舱外航天服改进设计、登月服及未来行星探测舱外航天服的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 张万欣廖前芳李金林丁凌艳尹锐李健李猛梁志伟周革强田长盛刘保真卫毅
- 关键词: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功能分析
- 舱外服转动惯量测量设备
- 本发明提供一种舱外服转动惯量测量设备,所述测量设备包括三维转动惯量测试台和与所述三维转动惯量测试台连接的控制系统;所述三维转动惯量测试台包括:底座、与所述底座连接的扭摆测量单元、与所述扭摆测量单元连接的旋摆测量单元、以及...
- 丁凌艳张万欣宋高伟潘存欣李金林陈树刚刘梦楠胡金宇李冰张翔鹏
- 水下训练服通风散热特性分析与验证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水下训练服的通风散热特性。方法采用环形夹层的混合对流传热模型,夹层两侧分别为等温壁面和对流条件,建立水下训练服通风散热计算模型。同时利用现有水下训练服,以暖体假人模拟人体代谢产热,开展水下训练服通风性能实验,验证计算模型的正确性。结果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数据一致,水下训练服的通风散热量在30~60 W范围内,上下肢及躯干散热量比为4∶3∶13。结论本文建立的计算模型正确,可以应用于水下训练服通风换热系统的设计计算与分析。
- 王海亮张万欣司怀吉李金林
- 关键词:舱外航天服通风散热
- 一种多量程多输出气动控制检测装置
- 一种多量程多输出气动控制检测装置,包括:壳体、仪表板和可拆卸盖;所述仪表板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可拆卸盖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仪表板上固定安装有测量仪器、控制阀门和管路系统,气体通过管路系统到达测量仪器,控制阀门用...
- 张万欣马一兵尹锐廖前芳李金林邓小伟罗诗瑶丁凌艳刘梦楠武毅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