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利强
- 作品数:7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我国气流床气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工艺选择原则被引量:16
- 2011年
- 为了解目前国内气流床气化工艺的开发与应用现状,对国内正在使用的6种气流床气化工艺———Shell工艺、GSP工艺、两段式工艺、Texaco工艺、多喷嘴对置式工艺和多元料浆工艺进行了介绍,并对各工艺的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根据对煤种和后续产品的适应性,并结合各工艺的特点,提出了工艺选择的基本原则:气化煤种为高灰分、高灰熔点煤或褐煤,优先选用GSP工艺,其次选用Shell工艺和两段式工艺;气化后煤气用于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优先选用Texaco工艺,其次选用Shell和两段式工艺;气化后煤气用于合成氨或合成甲醇,优先选用多元料浆工艺和多喷嘴对置式工艺,其次选用GSP工艺和Texaco工艺。
- 贺国章周敏雷佳莉宋利强魏江红
- 关键词:煤炭气化气流床气化工艺IGCC合成甲醇
- 煤与生物质共气化研究现状被引量:3
- 2012年
- 介绍了煤与生物质共气化反应的机理;分析了气化温度、煤与生物质的掺混比例、气化剂、物料的掺混方式等因素对共气化过程的影响;对煤与生物质进行了热重分析、小型固定床气化和流化床共气化等试验研究;提出了煤与生物质共气化仍需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 胡长娥周敏宋利强
- 关键词:煤炭生物质气化反应机理
- 稻壳与煤的共热解特性被引量:4
- 2011年
- 利用热重分析仪,对煤(原煤、脱灰煤)和稻壳分别单独及按不同比例混合热解进行了热重实验。结果表明:稻壳对煤的热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稻壳添加量的增加,煤热解高峰区向低温区移动,但这种趋势逐渐减小,且对原煤的促进作用较脱灰煤明显。通过相同配比时不同升温速率的对比实验,得出升温速率增大会使热解所需温度升高和半焦产率增加。由于煤与稻壳热解温度区间基本不重叠,其共热解时不存在协同效应。
- 宋利强周敏孟磊胡长娥雷佳莉贺国章魏江红
- 关键词:煤稻壳共热解
- IGCC发电系统中煤气化技术的选择被引量:1
- 2011年
- 介绍了四种用于IGCC发电系统的先进煤气化技术,分析了每种技术的优缺点;依据IGCC用煤气化技术的选择原则,分析了国内发展IGCC项目对这四种技术的选择。
- 贺国章魏江红宋利强雷佳莉
- 关键词:IGCC煤气化
- 应用线性回归法预测焦炭强度被引量:9
- 2011年
- 简述了焦炭强度的影响因素,并选取配合煤的挥发分、粘结指数、灰分和硫分为影响因素,以某焦化厂原料煤和相应焦炭质量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焦炭机械强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以有效依据配合煤的挥发分、粘结性、灰分和硫分4个质量指标,预测焦炭质量,满足生产过程对质量指标的控制要求。
- 魏江红周敏韦小梅贺国章宋利强雷佳莉
- 关键词:焦炭强度焦炭质量
- 煤与稻壳共热解热重分析及动力学被引量:5
- 2012年
- 利用热重分析仪对长焰煤和稻壳分别单独及按不同掺混比例进行热质量损失实验研究。通过比较煤与稻壳共热解热质量损失曲线和计算得到的理论曲线发现,添加稻壳对共热解过程有促进作用,在不同的稻壳掺混比例下,共热解过程质量损失率和最大质量损失速率均较理论值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推测稻壳掺混对共热解存在促进作用,促进作用与稻壳掺混比例不成线性关系。对煤与稻壳及共热解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获得了反应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分析计算热解动力学参数表明共热解过程存在动力学补偿效应。
- 严东周敏宋利强
- 关键词:煤稻壳共热解反应动力学
- 添加生物质对煤气化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总结了煤和生物质单独气化的缺点,综述了煤与生物质共气化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在添加生物质对煤气化过程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概括了开展煤与生物质共气化技术研发的前景及意义。
- 宋利强雷佳莉贺国章魏江红
- 关键词:煤生物质共气化矿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