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姣
-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现代转换
- 2025年
- 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中,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在成功建构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既有着是否包含了现代性的本质区别,也具有基于中华民族共同属性的相同点及相通之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必需的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固然不能单纯依赖回归传统来构建,却又必须从传统中汲取必要的理论滋养,否则将难以满足中华民族共同体对政治知识自主性的基本需求。在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中华传统政治文化只有经过与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实践的“两个结合”,才能实现必要的现代转换,实现它在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
- 张师伟曹姣
- 关键词:中国政治学传统政治文化现代文明
- 西部地区政治学发展的学术条件、议题特色及发展方向——“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区域发展中的中国政治学首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24年
- 中国政治学发展长期存在区域不平衡,为呼吁中国政治学人守望相助、共同进步,推动中国政治学的区域协调发展,2024年9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政治学会主办、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区域发展中的中国政治学首届学术研讨会”在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召开。
- 杨立峰曹姣
- 关键词:学科建设
- 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指导思想的沿袭与变革——基于1978—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外交工作部分的分析
- 2014年
- 中国外交指导思想的沿革逻辑,在意识形态认同的根本作用下,一方面受'文化传统'及'外交传统'的影响,中国在外交工作中一直扮演着'独立自主的和平维护者'的国家角色;另一方面,身处相互依赖的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国际互动'等因素又使得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外交议题的关注以及议事日程的安排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 曹姣
- 关键词:外交思想政府工作报告意识形态
- 大一统意识在晚清国家危机中的内聚作用与发生机制
- 2024年
- 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意识在数千年岁月中,被形塑与积淀成一种政治传统与思想认同,展现出了强劲内聚作用。鸦片战争后,晚清中国遭遇了一系列内外重大冲击,经历了政治价值及共同体认同危机,其所以能维持中华文明主体性,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而“大一统”意识的内聚作用尤为关键。“大一统”意识的内聚作用,借由儒家传统文化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得以巩固和强化,在客观上给辽阔疆域内的多数成员带来了共同体认同所必备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在晚清抵御西方军事入侵与文化冲击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内聚力成为动员和号召社会的最有力要素,维系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使得近代中国得以分而不裂,危而不亡。
- 张师伟曹姣
- 关键词:政治整合
- 复兴与创新:作为民主模式的协商民主被引量:3
- 2015年
- 民主模式视角下的协商民主,既是一种分析民主实践的路径与方法,也是一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审视和反思民主发展困境的理论新高地,还是一种与时俱进地解读中国民主的理论范式。作为范式层次上的民主理论,协商民主复兴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民主、中世纪的城市民主及近现代代议制民主传统中积极有效的成分;同时,协商民主概念内核的丰富与发展及制度模式的设置与应用,也使之在模式上成为一种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需求,并紧密与之相结合的理论创新。
- 张师伟曹姣
- 关键词:协商民主民主困境
- 文化不适应视域下晚清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 2023年
- 中国在近代与西方两极相逢,遭遇了重重的文化危机,并由此而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态势和走势。晚清时期,中国文化安全危机的形成及其脱困经历有自身的规律及相应的内在机理,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在晚清时期的国家文化安全危机根源于传统文化未能与时俱进地发生现代转换,这使得中国固有文化在先进性、民族性及现代性等方面出现了三重不适应。17世纪以来,中西方文化对比出现了日益扩大的历史性悬殊,在趋势上呈西升东降之势,文化先进性由中国转移到了西方。西方携先进性优势,强势打破了中国大门,从而在民族性层面上使传统文化处在藩篱破碎的破防状态,中国传统文化未能转生出现代性,国家文化危机的克服缺乏可以依赖的现代力量,晚清中国深陷国家文化安全困境,难以自拔。
- 张师伟曹姣
- 关键词: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属性
- 《贞观政要》中“为政以德”与“无为而治”的深度融合——中国帝制时代君主治国理想范式的分析
- 2025年
- 中国传统时代有着系统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其中儒家的“为政以德”和道家的“无为而治”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李世民等贞观君臣创造了把“为政以德”和“无为而治”融合起来的国家治理思想,一方面自觉弘扬“为政以德”,以儒家理想的君臣角色激励和规范自己;另一方面又在具体治理举措上贯彻“无为而治”,强调道家的轻徭薄赋、简政无为等。贞观君臣“以儒为主,儒道融合”的国家治理思想创造了盛世的治理效果,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张师伟曹姣
- 关键词:《贞观政要》为政以德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