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飞 作品数:12 被引量:57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文化科学 水利工程 更多>>
小水电站对赤水河连通性影响评估及恢复对策 2025年 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连通性对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至关重要。但赤水河流域内广泛分布的小水电站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连通性。本研究收集了赤水河流域小水电站的空间位置、建设年份、装机容量等详细信息,并采用树状水系连通性指数(DCI)、溪流连续性指数(SCI)、河流破碎化指数(CAFI)和新提出的改进的河流破碎化指数(CAFI M)全面评估小水电站对赤水河流域水系连通性影响的时空变化。研究发现,赤水河流域几乎每条河流都建有小水电站,主要分布在低阶河流。DCI和SCI指数表明,随着电站数量的增加,赤水河流域的连通性显著下降,中下游地区连通性低于上游地区。CAFI和CAFI M指数揭示了类似的趋势,随小水电站的建设河流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特别是在习水河、大同河和桐梓河流域表现显著。CAFI M指数将小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因素纳入考虑,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小水电站的影响。CAFI M指数相较于传统指标,对装机容量变化更为敏感,能有效反映大型电站的影响。根据CAFI M等指数评估结果,研究评估了赤水河流域内各小水电站障碍物的优先级,提出应优先整改位于高阶河流且装机容量大的电站,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流域连通性。根据各指数评估结果,研究发现电站的位置和装机容量是决定其优先拆除顺序的关键因素,位于高阶河流且装机容量大的电站(如金阳、圆满贯等)的拆除对改善流域连通性效果最为显著。该研究全面评价了赤水河流域的连通性状况,提出了优化小水电站拆除的策略,为该流域生态修复提供了决策依据,对保护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小水电站对流域河网连通性的评估及恢复对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赵文通 贺蔚 赵先富 陈锋 张晶 金小伟 毛丰 李正飞关键词:小水电站 赤水河流域 长江上游支流赤水河流域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7 2023年 作为长江上游唯一未在干流建坝的一级支流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赤水河流域孕育和保护了极为丰富的底栖动物多样性。然而对赤水河底栖动物的了解仍不充分,缺乏涵盖整个流域的连续性、季节性的底栖动物调查。本研究于2019–2021年按季度开展4次调查,系统评估了赤水河水系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更新了物种名录,甄别出其驱动机制及受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本次调查共记录底栖动物5门9纲22目86科186属209种。全流域优势种均为昆虫类,如蜉蝣属一种(Ephemera sp.)、扁蜉属一种(Heptagenia sp.)、河花蜉属一种(Polamanthus sp.)、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潜水蝽科一种(Naucoridae sp.)和多足摇蚊属一种(Polypedilum sp.)。春季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季节。上游的密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明显高于中下游。主坐标分析显示,不同季节和不同河段间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受底质、海拔、流速、溶解氧、NH4+-N和大尺度空间因子PCNM1、PCNM2、PCNM3、PCNM6的驱动。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环境过滤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空间因子(随机效应)。流域内的多重人类活动(如支流的梯级电站、采矿业、土地开发利用、酿酒业、旅游业等)严重影响底栖动物多样性。建议采取退耕还林、维持水文的自然节律、管控采矿业和酿酒业、优化防治外来入侵种等一系列对策,建立有效的预测和风险评估机制。 张多鹏 刘洋 李正飞 李正飞 张君倩 张君倩关键词: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河流网络位置对赤水河底栖动物多样性和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 2025年 河流具有独特且复杂的树枝状等级性网络拓扑结构,使得河流连通性和生境异质性在不同河网位置上存在明显差异。长期以来,河流生态系统通常被视为局部或线性结构进行研究,忽略了河网位置对群落构建等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以具有复杂网络结构和自然流态的赤水河为研究区域,探索了河流网络位置对底栖动物α、β多样性和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其中,α多样性使用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Simps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来度量;β多样性使用SΦrensen相异性指数(β_(sФr))和Bray-Curtis相异性指数(d_(BC))来表征,并将其分割为置换和嵌套两种组分;群落构建过程采用冗余分析和变差分解来实现。结果显示:1)赤水河全流域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受环境过滤驱动;2)河流网络位置塑造着赤水河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格局和群落构建过程。河网中心的干流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受环境过滤的影响,而河网边缘的支流底栖动物群落则受到空间限制和环境过滤的共同作用,该发现质疑了河流网络位置假说(network position hypothesis,NPH)在赤水河流域的适用性;支流的α多样性明显高于干流,而干流的β多样性则显著高于支流;β多样性主要由置换组分构成,这表明尽可能多地保护不同位点和生境是维持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重要举措。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复杂河网影响下底栖动物的物种共存和维持机制,为提出适用于我国亚热带季风区河网的新假说提供视角,为长江上游水生生物保护区选址和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陈展彦 莫扬新 赵先富 谢志才 江忆南 张君倩 白雪 陈笔 王莉 李正飞关键词:底栖动物 Β多样性 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完整性的赤水河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被引量:18 2018年 作为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赤水河流域水系的健康状况虽颇受关注,但相关评价工作却较少。笔者结合现场调查(2016年)和历史数据(2007年),初步构建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健康评价体系,对赤水河干流和部分支流的不同季节(春季和秋季)和不同河段(上中下游)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指标筛选结果显示:赤水河上游河段在春季和秋季分别包括6、2个核心参数,中游河段分别包括5、4个,下游包括3、2个核心参数。通过四分法将健康状态划分为4个等级:健康、亚健康、一般和不健康。从整体上看,赤水河处于亚健康状态,且春季和秋季河流不同采样点健康状况有所差异,春季健康状况好于秋季。回归分析显示,BOD_5、COD_(Mn)以及NH^+_4-N是影响赤水河健康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所构建的B-IBI评价指标较好地评估了赤水河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赤水河流域水体环境监测的有效手段之一。 王军 黄真理 黄真理 李海英 蒋小明 李正飞 谢志才关键词:大型无脊椎动物 一种考虑扩散作用的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考虑扩散作用的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属于生态系统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首先,采用已有的筛选流程(比较中值、独立样本t检验、箱线图法、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对IBI核心参数进行初筛;之后,使用主轴... 李正飞 张君倩 谢志才近三十年保安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演变及其构建机制 被引量:6 2023年 保安湖是江汉湖群的一个典型浅水湖泊。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保安湖面临多重人类压力影响,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历史上曾开展过数次的保安湖底栖动物调查,但有关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改变的认知仍为空白。本研究基于30余年(19862019)的多次调查数据,探索保安湖底栖动物的群落演变规律及其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共记录保安湖底栖动物5门10纲25目49科110属170种(历史记录154种,现场调查51种)。总物种数由1992年的107种降为2019年的51种;平均密度由1992年的433 ind./m 2增加到2019年的2177.6 ind./m 2;平均生物量由2001年的160.6 g/m 2降低为2019年的26.7 g/m 2。优势种在1987年有寡毛类、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多个类群,其后逐步演变为现阶段少数几种耐污的寡毛类和摇蚊类,如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等,而多年生大型软体动物衰退明显。PERMANOVA和SIMPER分析结果表明,2001和2019年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不同时期特征种差异较大。近20年间,底栖动物群落构建机制发生变化,主要驱动力由环境过滤(2001年)转变为中性过程(质量效应)(2019年)。现阶段(2019年),不同季节的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春冬两季的物种数、密度以及生物量均大于夏秋两季,但不同季节的特征种相似。同时,群落构建的关键因子及驱动机制在不同季节间也存在一定差异,除秋季外,其他季节的空间因子解释率均大于环境因子解释率。 刘洋 李正飞 李正飞 鲍少攀 刘振元 谢志才 谢志才关键词:浅水湖泊 富营养化 大型底栖动物 南洞庭湖区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评估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4 2020年 洞庭湖孕育和维持了较高和独特的软体动物多样性。尽管有关该湖软体动物的调查较多,但多分散于各文献中。本文结合文献调研和现场调查(2013–2018年),系统评估了南洞庭湖区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解析驱动群落格局演变的关键因子,并提出合理的保护对策。共记录2纲5目14科33属87种(腹足纲41种,双壳纲46种),其中本调查记录54种,隶属于2纲5目12科31属,包括腹足纲22种,双壳纲32种。评估结果显示处于近危和受威胁等级物种21种,包括腹足纲4种和双壳纲17种。调查区域软体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3.1 ind./m2和279.3 g/m2。优势种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大沼螺(Parafossarulus eximius)、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卵河螺(Rivularia ovum)。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istance-based redundancy analysis, dbRDA)结果显示,局域环境因子(底质类型、水深、pH、总溶解固体和总磷)制约软体动物的群落变异。另外,区域内的人类活动(如商业采砂、建坝和沿岸土地利用、过度捕捞和非法电捕等)亦深刻影响软体动物的生存。这些人类干扰已导致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显著下降,可能造成一些特有物种的局域性灭绝。为了恢复和保护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和资源,应采取一系列对策,包括管控合法的挖沙业和取缔非法挖沙业、禁止过度捕捞和非法电捕、维持水文的自然节律、恢复沿岸自然湖滨带和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物排入等。我们呼吁尽快在南洞庭湖区建立软体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该湖区(可能是整个洞庭湖)残存的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 刘振元 孟星亮 李正飞 张君倩 徐靖 银森录 谢志才关键词:软体动物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河流大型无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 被引量:2 2023年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即群落构建)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论题。有关亚热带季风区大型河流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维持机制的认识仍十分有限。以汉江上游(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为研究区域,以大型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群落多样性时空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的研究。于2015—2017年间共采集到大型无脊椎动物333个分类单元,隶属6门10纲25目110科279属,包括水生昆虫278种(83.5%),环节动物门25种(7.5%),软体动物门19种(5.7%),软甲纲7种以及其它动物4种。物种多样性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差异显著:时间上,春季物种数最多(227种),夏季(140种)、秋季(141种)和冬季(144种)较少;空间上,自然河流金水河物种数最多(179种),而金钱河(163种)、月河(149种)、淇河(140种)和泗河(112种)等人类干扰河流相对较少。db-RDA分析表明,尽管不同季节所筛选出的关键因子有所差异,但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均显著影响着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差分解分析显示,环境过滤是流域内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维持的主导因素,而空间过程(扩散限制)则起着次要的作用。本研究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河流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多样性的评估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李正飞 蒋小明 王军 刘振元 张君倩 熊雄 谢志才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 大型无脊椎动物 物种多样性 南腊河底栖动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1 2016年 亚洲热带河流维系着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众多的特有物种。南腊河是澜沧江的一条重要支流,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境内,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交错区。为了了解南腊河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关键驱动力,于2015年7月对其全流域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底栖动物96种,隶属于5门7纲50科,包含水生昆虫74种,软体动物8种,寡毛类9种,蛭类3种,涡虫、线虫各一种;全流域优势物种是霍甫水丝蚓(16.76%)、短脉纹石蛾(10.60%)、梯形多足摇蚊(10.27%)、河蚬(5.01%)、铜锈环棱螺(4.74%)和似宽基蜉(4.26%);从上游到下游,物种丰富度、密度、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明显降低;群落组成则呈现蜉蝣目、毛翅目等类群逐渐减少,寡毛类、摇蚊幼虫、软体动物逐渐增加的趋势。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南腊河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受水深和底质类型等环境因子以及PCNM1-4、PCNM10和PCNM14等不同尺度空间因子的驱动。变差分解分析显示,空间因子对南腊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解释率高于环境因子。本研究可为亚洲热带河流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正飞 王军 谢志才 丁城志 蒋小明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典范对应分析 西江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及维持机制 2024年 作为我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的主支,西江孕育了丰富且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受多重人为压力影响,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日渐降低。然而,人们对西江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格局及维持机制的认识明显不足。本研究基于历史文献调研和2021–2023年现场调查,系统评估了西江主要水体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厘定和编撰物种名录,甄别驱动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因子及受胁因素,并提出保护对策。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5门10纲33目150科437属704种(历史记录506种,2021–2023年调查记录352种),中国特有种占比高达26%。现场调查结果显示,全流域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37.53 ind./m^(2)和38.65 g/m^(2)。全流域的优势种为长足摇蚊属一种(Tanypus sp.)、雕翅摇蚊属一种(Glyptotendipes sp.)、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支流、干流和湖泊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支流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干流和湖泊。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海拔、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等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是影响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方差分解表明,支流和湖泊的群落主要受环境过滤驱动,而干流的群落主要受空间过程(质量效应)的影响。流域内的多重人类活动(航运业、大型水利设施、挖沙业、水体污染、土地无序开发利用和外来种入侵等)严重威胁底栖动物多样性。建议采取相应对策,包括打击过度捕捞、管控挖沙业、恢复湖滨带以维持水文自然节律、控制污染物排放以及科学防控外来入侵种等。 白雪 李正飞 刘洋 张君倩 张君倩 罗鑫 杨佳莉 杜丽娜 蒋玄空 武瑞文 谢志才关键词:底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