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聃 作品数:11 被引量:70 H指数:5 供职机构: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2012至2021年成都市农药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分析2012至2021年成都市农药中毒的现状及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1月,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成都市2012至2021年农药中毒报告卡,对报告卡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农药中毒的时间、地区、性别、年龄、农药种类等分布特征。结果 2012至2021年成都市共报告农药中毒14 326例,死亡651例,病死率4.54%。生产性农药中毒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分别为504例和13 822例,病死率分别为1.39%和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9,P=0.001)。2013年报告农药中毒人数最多(1 779例),2021年最少(1 047例),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t=-12.30,P<0.001),病死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25.48,P<0.001)。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全年各月波动幅度较小,生产性农药中毒集中发生在5至8月。中毒报告例数最多的地区为彭州市(1 620例)、简阳市(1 393例)、金堂县(1 266例)和邛崃市(1 158例)。中毒高发年龄为25~54岁(50.21%,7 193/14 326);75~96岁年龄组病死率最高(8.98%,95/1 058),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χ2趋势=186.03,P<0.001)。导致中毒的农药以杀虫剂(43.86%,6 284/14 326)和除草剂(35.75%,5 121/14 326)为主;除草剂类的百草枯病死率最高(9.54%,286/2 998)。结论成都市农药中毒主要为非生产性中毒,应针对重点地区和人群开展健康宣教,同时加强杀虫剂、除草剂等高毒、剧毒农药的管控。 旷聃 彭琦 王琳 杨晓松 高绪芳关键词:中毒 流行病学 防控策略 2015-2018年央补项目戒烟门诊患者首诊后1个月随访时戒烟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2020年 目的评估中央补助地方戒烟门诊项目实施效果,探索影响吸烟者戒烟成功的因素,以指导戒烟服务的提供和戒烟门诊工作的开展。方法采用人群现场干预研究,由经过项目培训的医务人员,对吸烟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完成调查问卷,并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已配备戒烟药物的医院,为患者开具相应药物。首诊1个月后开展随访干预,获得1个月随访7 d时点戒烟率。结果1个月随访7 d时点戒烟率为34.1%。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60岁患病人群戒烟可能性最大;自身患病、首诊非每天吸烟、准备在30 d内戒烟、使用酒石酸伐尼克兰和盐酸安非他酮的患者,戒烟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未就业者相对于就业者更不利于戒烟;每日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晨起后第一支烟越急迫的患者,戒烟的可能性越小;是否有戒烟史对戒烟可能性没有影响。结论从1个月随访时7 d时点戒烟率看,央补戒烟门诊项目戒烟干预有效。应加大对吸烟者的宣传,戒烟越早越有效。使用酒石酸伐尼克兰和盐酸安非他酮等药物能增加戒烟的可能性,应加强戒烟门诊有效药物的配备率。戒烟门诊医务人员帮助患者在戒烟过程中克服戒断症状很重要。 谢莉 肖琳 旷聃 姜垣 杨焱关键词:戒烟门诊 戒烟率 我国噪声暴露劳动者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的Meta分析 被引量:22 2021年 目的运用Meta分析评估我国噪声暴露劳动者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及其时间和地区分布,为我国职业人群噪声聋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2至4月,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等数据库的各地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项目中噪声暴露劳动者听力检测人数和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人数,检索时间段设置为建库以来至2020年2月28日,使用R 3.6.2软件计算合并噪声暴露劳动者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结果共纳入28篇文献、34份数据,进行听力检测的噪声暴露劳动者1 259 571人;研究时间涉及2015-2018年,地区覆盖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全国噪声暴露劳动者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9.45%(96%CI:7.64%~11.64%);按照时间进行亚组分析,2018年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10.54%)最高,其次为2017年(10.17%)和2016年(9.21%),2015年(7.88%)最低。按照地区进行亚组分析,中部地区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12.23%)最高,东部地区(10.21%)次之,西部地区(7.91%)和东北部地区(5.21%)最低。结论我国噪声暴露劳动者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较高,应加强噪声暴露劳动者听力保护,防止噪声聋的发生。 旷聃 余艳艳 杨媛 高源 涂程 王琳关键词:听力损失 2013年成都市职业病危害因素主动监测分析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提高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与管理。方法采用现场检测取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职业卫生网络直报系统中委托检测结果和2012年主动监测结果。结果经现场调查、检测、分析,粉尘合格率76.8%,苯合格率99.3%,甲苯合格率99.3%,二甲苯合格率97.2%,正己烷合格率100.0%,噪声合格率59.2%,其中家具制造行业粉尘合格率低(62.6%),汽车维修行业苯系物合格率低(91.7%),家具制造和机械制造噪声合格率低(分别为46.4%和50.0%);与职业卫生网络直报系统中的委托检测相比,主动监测中粉尘、噪声的合格率均低于委托检测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3年和2012年粉尘、二甲苯和噪声合格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苯、甲苯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主动监测工作,提高了成都市职业病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 杨媛 王琳 旷聃关键词:职业病危害 防护对策 噪声所致高频听力损失的个体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噪声作业劳动者高频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建立个体预测模型列线图,并验证其准确度。方法2017年6~10月,对某市46家企业的822名噪声作业劳动者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并收集其岗位噪声强度检测数据;使用单因素筛选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频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使用列线图建立个体预测模型。结果822名噪声作业劳动者中,共检出166例(20.2%)高频听力损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男性、戴耳机时间增加、较少佩戴耳塞、岗位高噪声强度是高频听力损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预测高频听力损失发生风险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34(95%CI:0.748—0.903),预测能力曲线下面积为0.834(95%CI:0.799~0.869,P〈0.01)。结论年龄、性别、戴耳机时间、佩戴耳塞和岗位噪声强度为成都市噪声作业劳动者高频听力损失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个体预测模型图,可直观和准确的评价噪声作业劳动者高频听力损失的发生风险。 旷聃 涂程 余艳艳 王琳 高源 杨媛 苗云萌 李元锋 彭琦关键词:职业性噪声 高频听力损失 列线图 2015—2021年成都市疑似职业病发病及确诊情况分析 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 了解成都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检出的疑似职业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后续诊断情况。方法 收集2015—2021年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报告的疑似职业病病例为研究对象,以2015-01-01/2022-03-31《职业病报告卡》和《尘肺病报告卡》的上报情况为依据,对疑似病例及最终确诊病例的分布特点和上报机构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算率法,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5—2021年成都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报告疑似职业病2 207例;以疑似职业性噪声聋(61.4%)、疑似职业性苯中毒(20.2%)、疑似职业性尘肺病(16.4%)为主,以上3种疑似职业病总检出率为1.4‰;检出疑似职业病的重点地区分别是龙泉驿区(20.0%)、温江区(9.6%)和崇州区(7.7%);重点行业为制造业(75.3%);重点经济类型为私营类(67.9%),重点企业规模为小型企业(38.4%)和中型企业(35.4%)。截至2022-03-31,2 207例疑似职业病中263例确诊为职业病,确诊率为11.9%,不同病种、不同经济类型、不同企业规模、不同类型体检机构疑似职业病确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年份疑似职业病确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都市职业健康检查发现的疑似职业病病例数较多,确诊率较低,应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经济类型、重点企业规模、主要病种的监督管理工作,建议加强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质量控制。 彭琦 王琳 旷聃 李元锋关键词:职业健康检查 检出率 确诊率 职业性氟接触人群氟负荷与血清中可溶性Sema4D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检测职业性氟接触人群血清中可溶性Sema4D(sSema4D)水平,探讨sSema4D与氟负荷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湖北省某铝业公司91名氟接触工人和54名行政职员为研究对象。应用问卷法调查其人口统计学特征。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尿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sSema4D水平。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氟接触工人无氟性骨损伤组(APW-FBI)的尿氟(UF)水平(4.83±2.62 mg/L)高于对照组(1.30±0.11 mg/L)(P<0.01),氟接触工人有氟性骨损伤组(APW+FBI)的UF水平(15.0±3.35 mg/L)高于APW-FBI组(P<0.01);APW-FBI组的sSema4D水平(2.99±0.30 ng/mL)低于对照组(5.84±0.06 ng/mL)(P<0.01),APW+FBI组的sSema4D水平(1.90±0.24 ng/mL)低于APW-FBI组(P<0.01);UF与sSema4D呈负相关(r=-0.76,P<0.01)。结论氟接触工人(尤其氟性骨损伤)sSema4D水平较低,且与UF水平呈负相关。 涂俊 刘克俭 旷聃 金彦 刘富强 张裕曾 刘芸关键词:氟 2015─2022年成都市大气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慢性健康风险评估 2024年 目的分析2015—2022年成都市大气PM_(2.5)和其中12种金属元素浓度特征,并进行终生超额致癌风险评估,为制定污染物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成都市所有环境监测中心站国控点监测逐日PM_(2.5)浓度,共监测2922 d;在成都市均匀分布3个采样点定期采样PM_(2.5)并监测PM_(2.5)中金属元素含量,共监测672 d。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清理和分析,并用正态性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不同年份和不同季节污染物浓度差异,两两比较用Bonferroni法,检验水准α=0.05。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12种金属元素浓度,包括锑(Sb)、铝(Al)、砷(As)、铍(Be)、镉(Cd)、铬(Cr)、汞(Hg)、铅(Pb)、锰(Mn)、镍(Ni)、硒(Se)和铊(Tl)。从金属元素中筛选年均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限值,且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确定的1类致癌物,按照《大气污染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技术规范》(WS/T 666-2019)进行终生超额致癌风险评估。结果2015—2022年成都市大气PM_(2.5)连续8年年均浓度超过国家标准,PM_(2.5)在冬季浓度较高,不同年份PM_(2.5)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8.155,P<0.001)。PM_(2.5)中12种金属元素在不同年份的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0.954~1451.240,P<0.001),其中金属砷连续8年年均浓度超过国家标准,金属镉在2015年年均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这两种金属也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类致癌物。以中位数浓度计算,它们的终生超额致癌风险分别为57.7×10^(-6)和3.7×10^(-6),以第95百分位数浓度计算,它们的终生超额致癌风险分别为205.0×10^(-6)和23.1×10^(-6)。结论成都市存在大气PM_(2.5)污染的情况,金属元素中砷和镉具有一定的健康风险,应了解污染物的来源并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减少居民的暴露。 罗理 鹿茸 旷聃 翟一凡 孙婧雯 覃芳葵 邱玉蓉 高绪芳关键词:金属元素 污染特征 某市2011至2021年新发尘肺病特征和生存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成都市2011至2021年新发尘肺病分布特征和生存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4月,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职业性尘肺病随访调查项目收集成都市2011至2021年新发尘肺病病例及其生存资料,组间病例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新发尘肺病病例的年度变化趋势、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使用R 4.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至2021年成都市共报告新发尘肺病816例,其中壹期尘肺522例(占63.97%)、貮期尘肺148例(占18.14%)、叁期尘肺146例(占17.89%)。病种以矽肺(73.04%,596/816)为主,煤工尘肺次之(17.52%,143/816)。新发尘肺病以男性(810例,99.26%)为主,诊断年龄63(51,71)岁,接尘工龄12.00(5.92,28.00)年,工种主要为凿岩工(24.63%,201/816)、掘进工(19.36%,158/816)和采煤工(13.60%,111/816)。816例新发尘肺病中,失访35例(4.29%,35/816),存活605例,死亡176例,5年生存率78.6%,10年生存率65.8%。结论成都市近年来尘肺病发病较平稳,种类以矽肺为主,在地区、行业和工种上呈现聚集性;应继续加强对尘肺病的防治工作。 旷聃 彭琦 高源 王琳 杨晓松关键词:尘肺病 矽肺 煤工尘肺 成都市2012-2021年农药中毒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成都市农药中毒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降低农药中毒病死率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于2022年1月,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成都市2012-2021年农药中毒报告卡。根据患者转归情况分为存活和死亡,使用R4.4.0软件对各因素进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12-2021年,成都市共报告农药中毒14326例,死亡651例,病死率4.54%;报告病例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t=-12.30,P<0.01),病死率也呈现下降趋势(χ2趋势=24.89,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5.08%),≥75岁组(8.98%)、中毒发生在2012-2014年(5.61%)、近郊县区(6.04%)、生活性自用(5.58%)、国家禁(限)用(7.85%)和乡镇卫生院治疗(11.41%)的中毒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0.05)。另外,在中毒患者年龄分类上,中毒患者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χ2趋势=186.0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29,95%CI=1.10~1.52)、年龄越大(OR=1.34,95%CI=1.28~1.40)、中毒发生在2015-2017年(OR=0.76,95%CI=0.63~0.93)和2018-2021年(OR=0.69,95%CI=0.56~0.85)、生活性自用(OR=5.02,95%CI=2.35~10.70)、国家禁(限)用农药(OR=2.30,95%CI=1.94~2.73)、在县级医院(OR=0.43,95%CI=0.32~0.56)和省市医院治疗(OR=0.40,95%CI=0.29~0.54)是农药中毒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应加强高毒、剧毒农药的管控,同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农药中毒患者的诊治水平。 旷聃 彭琦 王琳 杨晓松关键词:农药 中毒 流行病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