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杨
-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激光术后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被引量:1
- 2023年
- 近年来,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呈爆发式增长,激光作为医疗美容的重要治疗方式,在皮肤科应用广泛,包括色素性、血管性、肿瘤性、损容性疾病和皮肤美容领域。不同激光类型具有不同波长、脉宽、能量密度等,产生热效应强度、光声效应不等、皮肤损伤深度亦不同,可对皮肤靶组织周围各种结构产生影响,因此也可发生各种不良反应。了解激光术后的常见不良反应,对其进行早期预防、识别、处理,可减少其发生率,降低严重度,缩短持续时间,对提高整体疗效是非常重要的。
- 罗杨刘军麟杨雅骊
- 关键词:激光激光治疗
- circ_0001821靶向miR-203调控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circ_0001821通过靶向miR-203调控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A431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CSCC患者的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以及人CSCC细胞系A431,用qPCR法检测CSCC癌和癌旁组织中circ_0001821的表达水平。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分别将si-circ_0001821、si-NC、miR-203 mimic、miR-NC、si-circ_0001821与anti-miR-NC、si-circ_0001821与anti-miR-203转染至A431细胞,用qPCR法检测转染细胞中circ_0001821和miR-203的表达水平,MTT法、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A431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WB法检测细胞中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Circinteractome数据库预测circ_0001821与miR-203存在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circ_0001821与miR-203的靶向关系。结果:CSCC组织中circ_000182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转染si-circ_0001821可显著降低细胞中circ_0001821的表达水平(P<0.01),降低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1),提高细胞凋亡率(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circ_0001821可靶向结合miR-203。转染miR-203 mimic可显著降低A43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P<0.01),提高细胞凋亡率(P<0.01)。共转染si-circ_0001821与anti-miR-203可明显逆转下调circ_0001821表达对A43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调控作用。结论:circ_0001821通过靶向miR-203调控CSCC细胞A431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细胞凋亡。
- 肖传柳林鸿昌罗杨崔丽霞
- 关键词: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增殖凋亡
-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特应性皮炎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调查海口市学龄前儿童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流行病学特征及患病危险因素。方法2020年10—11月采用问卷与体检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海口市3~6岁学龄前儿童AD的流行病学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病危险因素。结果海口市学龄前儿童AD总患病率为4.79%,其中男性为5.20%,女性为4.33%,3~4岁儿童为5.65%,5~6岁儿童为4.10%,男女及各年龄段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患儿病情以轻中度为主,64.95%的患儿在1岁内首次发病,45.36%的患儿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过敏史、居住城市、儿童被动吸烟、居住环境潮湿、母亲孕期及儿童出生后居住新装修半年内房屋是学龄前儿童A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海口市3~6岁学龄前儿童AD患病率较高,父母过敏史、居住城市、儿童被动吸烟、居住环境潮湿、儿童出生后及母亲孕期居住新装修半年内房屋是学龄前儿童A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肖传柳林鸿昌罗杨崔丽霞
-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学龄前儿童患病率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寻常性银屑病易感性及卡泊三醇疗效相关
- 刘军麟罗杨曹智睿肖传柳王晓燕
- 迟发性皮肤卟啉病一例
- 2023年
- 47岁男性患者,面颈部、背部、双上肢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5个月余,日晒及饮酒后加重。肝功能显示转氨酶升高,尿Wood灯下呈珊瑚红色荧光。皮损组织病理:表皮下水疱形成,疱内无炎性细胞浸润,真皮下层胶原纤维增生,间有黏蛋白沉积。免疫荧光未见荧光物质沉积。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未见相关基因突变。诊断: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给予羟氯喹、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后病情缓解,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 吉才亨王嘉佳王名法罗杨刘琨刘军麟
- 关键词:皮肤卟啉病
- 基于靶基因捕获测序法对海南省汉族寻常型银屑病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关系。方法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和体检中心分别收集101例海南籍汉族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79例海南籍健康对照。采用靶基因捕获测序法对VDR基因及其上、下游各2 kb进行全长测序,对于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大于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基于SNP和单倍型的关联分析。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风险位点对基因功能的影响。结果基于SNP的关联分析显示,40个SNP(29个位于内含子区、1个位于外显子区及10个位于基因间区)为银屑病的易感位点,其OR值为0.148(95%CI:0.016~1.294)~2.779(95%CI:1.260~6.130),P<0.001~0.976。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位于外显子2上的rs2228570可引起氨基酸改变(蛋氨酸→苏氨酸),继而导致基因功能改变。基于单倍型的关联分析显示,10个单倍型为寻常型银屑病的保护性单倍型,在健康对照组和银屑病患者组中的频率分别为5.150%~45.570%、1.110%~33.170%,其OR值为0.198(95%CI:0.040~0.985)~0.630(95%CI:0.419~0.947),P值0.002~0.048。结论在海南籍汉族人群中,发现40个寻常型银屑病相关的风险SNP,分别位于内含子区、外显子区及基因间区域,同时发现10个保护性单倍型。
- 刘军麟王薇曹智睿刘琨万多艳吴智明罗杨肖传柳刘璐殷梅
- 关键词:受体骨化三醇单倍型
- 玉屏风颗粒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IFN-γ、IL-4水平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研究玉屏风颗粒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1和治疗组2(各50例),其中治疗组1口服泛昔洛韦片,治疗组2冲服玉屏风颗粒,并从门诊体检处选取50例正常人群作为正常组,对比治疗组1、治疗组2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4水平。结果:两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4水平均有明显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治疗前后的变化明显大于治疗组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在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过程中能明显升高血清IFN-γ、降低IL-4水平。
- 符文好刘军麟陈启红肖传柳彭程罗杨张欢欢
- 关键词:玉屏风颗粒复发性生殖器疱疹血清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