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和清
- 作品数:15 被引量:17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开滦范各庄煤矿陷落柱发育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11年
- 岩溶陷落柱作为华北煤田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已成为严重威胁矿井安全开采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范各庄煤矿矿井资料、地质勘探资料的搜集,以及对已经发现的陷落柱进行观测分析,得出陷落柱的发育规律,并讨论了陷落柱的形成机理,认为该区在总体轴向为北东向的开平复式向斜构造背景控制下,陷落柱的分布呈现北西向带状分布、成群出现的规律,主要受到奥陶纪灰岩、构造发育和地下水强径流带的控制。
- 蔡图朱炎铭钟和清
- 关键词:地质构造陷落柱发育规律地下水
- 担水沟断裂带显微构造特征及其变形环境探讨被引量:1
- 2012年
- 为合理布置担水沟断裂带围边煤矿采掘工程,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对构造岩和构造煤显微构造分析,探讨了担水沟断裂带显微构造发育特征及变形环境,并以此研究担水沟断裂带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以脆性显微构造发育为主,表现有EW、SN、NW-SE、NE-SW向的张裂隙,反映了一种张性应力-应变环境,同时岩组分析14块样品中有11块出现单斜对称,且近EW向极密对称方向的最大极密值达到8.44%,作用强烈;表明受到4个期次的构造应力场作用,分别为NW-SE向挤压、近SN向拉张、近SN挤压、NW-SE向拉张作用,但以燕山晚期的近EW向挤压应力、SN向拉张作用为主,对煤层赋存状态具有较为强烈的改造和控制作用。
- 黄辅强朱炎铭钟和清姚能旺
- 关键词:显微构造构造演化史岩石组构
- 分源预测法在厚煤层瓦斯涌出量预测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0
- 2011年
- 结合井田的瓦斯涌出量资料,综合考虑瓦斯涌出量的开采技术因素与自然因素等影响,运用分源预测法对开滦(集团)荆各庄矿分层开采的9#煤未采区瓦斯涌出量预测研究,得出了9#煤的瓦斯涌出量与煤层标高的密切关系,确定了其误差来源,为煤层的正常开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罗跃朱炎铭王怀勐李武张建胜钟和清
- 关键词:分源预测法瓦斯涌出量
- 扬子区页岩气和煤层气联合开发的地质优选被引量:16
- 2011年
- 为了优选煤层气和页岩气联合研究与开发的有利区域,以扬子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及其上下部组合地层为研究对象,分析页岩气和煤层气的资源分布特点;讨论成藏地质条件及气藏聚集模式,依据龙潭组及其上下部地层组合的分布特征和埋深、页岩气和煤层气的资源潜力等条件,确定优选区域。研究认为,龙潭组在上扬子和下扬子普遍发育;上扬子滇东-黔西等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上扬子龙潭组及其与局部由长兴组相变而成的大隆组组合,下扬子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组合均发育富含有机质泥页岩,厚度较大、分布连续,有机质含量高,母质类型好,成熟度高,具有页岩气成藏的良好地质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潜力,且存在页岩气和煤层气资源的重叠组合性;至少在上、下扬子分别形成三种和两种地层空间气藏聚集模式。上扬子川南资阳、自贡及重庆、黔西北地区和下扬子苏南句容盆地,可作为开展页岩气和煤层气联合研究与开发的优选区域。
- 陈尚斌朱炎铭李伍罗跃王怀勐钟和清
- 关键词:页岩气煤层气龙潭组资源分布
- 林西矿瓦斯赋存特征及其地质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11年
- 为了掌握林西矿的瓦斯赋存特征,基于林西矿的地质特征及瓦斯资料,研究了影响瓦斯赋存的主要地质因素,包括构造、岩浆岩、煤层埋深、地下水及煤层顶板岩性。结果表明:正断层利于瓦斯逸散,逆断层利于瓦斯保存;岩浆岩附近煤层瓦斯易聚集,瓦斯涌出量可达3.2 m3/min;随煤层埋深增大,瓦斯含量以每百米0.10~0.35 m3/t的梯度增加;煤层顶板砂泥岩比与瓦斯含量大小呈反比,随着下部煤层顶板砂泥岩比的减小,瓦斯含量从3.0 m3/t增加到5.2 m3/t;地下水流动利于瓦斯的逸散,使得林西矿平均瓦斯含量较邻区赵各庄矿同水平低4.0 m3/t。
- 王怀勐朱炎铭罗跃李伍张建胜钟和清
- 关键词:岩浆岩顶板岩性煤层埋深地下水
- 钱家营矿西翼高温场地质控制因素研究被引量:9
- 2012年
- 为了查明开平煤田钱家营矿西翼地温异常的控制因素,从区域地层、矿井构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大地热流、异常岩浆热等方面,分析了其对钱家营矿区高温场的影响。基于井田地质背景,结合相关的测试数据确定了井田内高温场的发育范围及其受控机制。结果表明:钱家营矿西翼构造具有完整的单斜块体特征,煤系上覆厚层第四系的阻隔,叠层式地层组合以及含水层层间较弱的水动力联系等因素是导致矿区西翼地温异常的主要因素。
- 钟和清朱炎铭陈尚斌罗跃
- 辽宁红阳煤田控煤构造与深部煤炭资源潜力被引量:7
- 2011年
- 针对辽宁红阳煤田局部采区浅部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的问题,通过煤田构造发育规律和演化史研究、油气地震勘探资料解译、平衡剖面恢复等技术和方法,预测了该煤田深部及外围煤炭资源的赋存状况、远景勘探开发区及煤炭资源量。结果显示:煤田二区为正常背斜的控煤构造,–1 500 m以浅的煤炭资源储量为83 148万t;煤田南部岳家堡背斜往南发育,徐往子勘探区东部存在一个低次序含煤向、背斜构造,可作为远景勘探区,估算–1 500 m以浅的煤炭资源量为1.85亿t。
- 钟和清朱炎铭陈尚斌邹明俊张建胜
- 关键词:控煤构造深部煤炭资源红阳煤田
- 开平煤田煤层气富集成藏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10
- 2012年
- 基于开平煤田构造演化背景和煤层气勘探研究结果,研究了煤层气从生成、储集、运移到聚集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开平煤田的不同构造部位,由于煤系埋藏条件和后期构造运动改造影响,煤层气富集成藏模式不同,主要分为3个类型:唐山矿W字型、吕家坨矿阶梯型与东欢坨矿V字型。受不同成藏模式的控制,煤层气含量、压力分布明显不同,大致呈"西高东低"的趋势。开平向斜的南东翼瓦斯压力普遍较低,全为低瓦斯矿井;北西翼瓦斯压力普遍较高,分布有2个高突矿井和1个高瓦斯矿井。
- 罗跃朱炎铭钟和清王怀勐张建胜
- 关键词:煤层气
- 郯庐断裂带对辽中煤田构造的控制作用初探被引量:5
- 2010年
- 郯庐断裂是我国东部一条大型的超壳断裂,它影响和控制了沿带的主要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随着新的勘查成果和矿区生产资料的积累,郯庐断裂带对辽中煤田沉积和构造控制作用等方面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以来的发育史分为三期,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左行平移期、晚白垩世—古近纪伸展期和新近纪以来的右行挤压期。同时详细分析了各个时期郯庐断裂带对辽中煤田(红阳煤田、永乐煤田、沈北煤田、本溪煤田等)构造样式的影响,研究结果对煤炭资源进一步勘查具有指导意义。
- 钟和清朱炎铭朱宝李伍王怀勐
- 关键词:郯庐断裂左行走滑
- 辽中红阳煤田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 2010年
- 通过对辽中大地构造演化和红阳煤田几十年勘探成果的分析,认为受到郯庐断裂的早期走滑,后期断陷等作用影响,辽中红阳煤田构造特征具有北西-南东分区性。煤田西部为受下辽河断陷影响的断陷控煤区,东部为区域挤压作用控煤区。煤系地层多赋存于煤田向斜中,煤田中宽缓型褶皱和紧闭型褶皱相间分布构成了煤田现今的"掌状"构造形态。煤田成煤期构造格局受古亚洲洋关闭的影响和控制,而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直接支配于太平洋板块向西伯利亚板块的俯冲作用,最终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
- 钟和清朱炎铭王道华罗跃
- 关键词:红阳煤田控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