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莹

作品数:12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影像
  • 4篇手法
  • 4篇颈椎
  • 4篇颈椎失稳
  • 3篇关节
  • 2篇腰椎
  • 2篇中青年
  • 2篇脱位
  • 2篇肩关节
  • 2篇MRI影像
  • 1篇低场
  • 1篇低场磁共振
  • 1篇逗号
  • 1篇旋转手法
  • 1篇氧化氮
  • 1篇腰椎管
  • 1篇腰椎管狭窄
  • 1篇腰椎管狭窄症
  • 1篇腰椎滑脱
  • 1篇腰椎滑脱症

机构

  • 1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北京德尔康尼...

作者

  • 11篇崔莹
  • 5篇韩雪
  • 4篇朱立国
  • 4篇耿进朝
  • 4篇于杰
  • 3篇韩磊
  • 2篇金哲峰
  • 2篇马佳
  • 2篇展嘉文
  • 2篇王毅
  • 2篇司江涛
  • 1篇袁娜
  • 1篇魏戌
  • 1篇赵书英
  • 1篇王宁
  • 1篇程桯
  • 1篇张军
  • 1篇周宇

传媒

  • 2篇人民军医
  • 2篇中国中医骨伤...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场磁共振对筋伤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分析低场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urance Imaging,MRI)对筋断裂伤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损伤(完全断裂和部分撕裂)中各征象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提高低场MRI对ACL损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检查确诊的ACL损伤病例43例43膝。放射科医生采用单盲法分析、记录低场MRI图像中ACL损伤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的出现率,对其在ACL完全断裂及部分撕裂中的诊断价值分别进行评价。结果:ACL断裂时,在评价的直接征象中ACL信号中断、ACL信号全部或部分缺失,ACL走行异常,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间接征象中PCL角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胫骨前移及外侧半月板后角裸露征敏感性虽不高但特异性很高。ACL部分撕裂时,直接征象中ACL信号增高、ACL形态异常(增粗或变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间接征象中,股骨远端和(或)胫骨近端骨折、骨挫伤敏感性低,但具有较高特异性。结论:低场磁共振对完全断裂和不完全ACL损伤的直接征象可作为诊断依据,间接征象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诊断准确性较高,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赵书英耿进朝程桯周宇崔莹王宁
关键词:低场磁共振膝关节
肩关节脱位伴肩袖巨大撕裂镜下修复1例
2024年
患者,女,70岁,主因“右肩伤后疼痛伴活动受限2个月”于2022年9月13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不慎自行摔伤致右肩关节脱位,至医院急诊就诊,经X线检查后诊断:右肩关节脱位(图1a)。手法复位后颈腕吊带悬吊固定。1个月后右肩肿痛明显伴活动受限,经查体及MRI(图1b-1c),诊断为右肩袖巨大撕裂(冈上肌腱、冈下肌腱、肩胛下肌撕裂),右肱二头肌长头腱脱位,右肩骨关节炎,遂由门诊收入院进一步诊治。专科情况:右肩局部肤色、皮温、感觉均正常,锁骨走行正常。关节主动活动度:外展,左170°,右60°;中立位内收,左40°,右0°;前屈,左180°,右100°;后伸,左30°,右20°;0°外旋,左50°,右20°;被动活动与主动活动无明显差别(图1d)。右肩Neer征阳性、Neer加强试验阳性、外展抗阻力试验阳性、0°内外旋抗阻力试验阳性、Hawkins征阳性、O'Brien试验阳性、熊抱试验阳性、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阳性、Speed试验阳性、落臂试验阴性、外旋迟滞试验阴性、内旋迟滞试验阳性、双上肢感觉正常对称,上肢肌力、肌张力未见明显异常,颈椎无明显压痛,生理曲度正常,压颈试验阴性。
严正马佳金哲峰崔胤哲展嘉文司江涛王毅韩雪崔莹
关键词:肩关节脱位肩关节镜
数字化影像测量在大骨节病中的诊断应用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采用数字化影像测量了大骨节病的影像资料,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一般资料根据《大骨节病诊断标准》及TKA手术标准,用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共72例,分为KBD组(34例,男性15例,女性19例)和正常对照组(38例,男性1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5.20岁(40~78岁)。用AutoCAD10.0软件系统识别和记录大骨节病相关指标。结果胫股骨数据分析KBD组的各项指标高于同性别的正常对照组,在股骨内外侧髁横径指标的比较中,KBD组女性与正常对照组女性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PT角的比较中,不论男女,组间数据比较皆有很大(P<0.05)。髌骨数据分析KBD组患者与正常组男性髌骨横径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论数字化影像资料测量对于大骨节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陈静崔莹
关键词:大骨节病数字化影像
颈椎旋提手法治疗中青年颈椎失稳22例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在“筋骨理论”指导下,观察旋提手法治疗中青年颈椎失稳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22例中青年颈椎失稳患者采用旋提手法连续治疗2周,隔日1次,每次15 min,于治疗前、治疗后第3,5,7,14天采集患者颈肩部VAS评分、NDI评分,同时采集治疗前、治疗后患者颈椎X线片(包含侧位、屈曲位、后伸位片),测量治疗前后颈椎曲度、水平位移、角度位移变化情况,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VAS评分和NDI评分在治疗后第3,5,7,14天均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伸位X线片上患者治疗后的位移角度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能够缓解中青年颈椎失稳患者颈肩部疼痛症状,改善颈椎功能,且能够改善角度位移。
庄明辉李路广唐彬阳国庆崔莹魏戌朱立国于杰
关键词:颈椎失稳影像学
急性交锁性盂肱后脱伴反向盂肱骨性损伤1例
2024年
肩关节急性锁定后脱位临床较为少见,相比于前脱位,临床症状不典型,初诊漏诊率较高。肩关节后脱位多源于直接暴力损伤,且极易合并其他损伤[1]。如不及时诊治,易导致肩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严重者因血运障碍致肱骨头坏死[2]。本例患者为外伤后致肩关节急性锁定后脱位,伴反向Bony Bankart损伤及反Hill-Sachs损伤。患者盂肱关节损伤严重,复位难度大,复发脱位风险极高,为精准化评估患者情况,依据Moroder分型[3,4],最后采取关节镜下McLaugh⁃lin手术及反向Bony Bankart双排锚钉固定术,术后影像学检查见关节对位正常,内固定位置良好,关节盂骨块复位满意,脱位无复发,现报告如下。
严正马佳金哲峰崔胤哲展嘉文司江涛王毅韩雪崔莹
MRI影像组学在颈椎失稳诊断及手法干预机制研究中的价值
2025年
目的:初步探讨MRI影像组学在颈椎失稳诊断及手法干预机制研究中的价值。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155例中青年颈椎失稳受试者和88例颈椎非失稳受试者进行颈椎MRI图像采集,在椎间盘所在的横断面图层,对椎间盘区、关节突区、椎前肌区、颈后肌群深层区及颈后肌群浅层区5个特定感兴趣区域(ROI)进行手动分割,以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颈椎失稳诊断分类模型,并使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效能。同时对其中40例颈椎失稳受试者进行2周的旋提手法治疗,采用已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识别失稳召回率,结合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旋提手法干预疗效和机制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经过模型训练,建立了5个ROI的5组颈椎失稳诊断分类模型。其中,颈后肌群深层区及颈后肌群浅层区模型分类效果最好,各模型十折交叉验证平均AUC值均>0.8,关节突区模型分类效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50%模型十折交叉验证平均AUC值>0.8,椎间盘区和椎前肌区模型分类效果一般,各模型十折交叉验证平均AUC值均<0.8。颈椎失稳患者治疗后VAS评分、NDI指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关节突区、椎间盘区治疗后模型召回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通过MRI影像组学构建颈椎失稳的分类诊断模型能够对颈椎失稳和非失稳进行有效分类,同时利用该技术可初步阐释颈椎失稳的旋提手法干预机制。
路广琦李靖庄明辉袁娜崔莹俞张镜泽孙馨悦马明明朱立国于杰
关键词:颈椎失稳
依据MRI影像组学数据构建颈椎失稳诊断分类模型的可行性被引量:2
2024年
背景:既往颈椎失稳相关研究在传统影像学检查下对其病变发展过程中的动静力交互作用关系和病理特征变化阐释不明,近年来逐渐兴起的MRI影像组学可为颈椎失稳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途径。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在颈椎失稳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招募广告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脊柱二科门诊,纳入18-45岁青年颈椎失稳受试者和非失稳受试者进行颈椎MRI采集,在椎间盘所在的横断面图层,对椎间盘区、关节突区、椎前肌区、颈后肌群深层区及颈后肌群浅层区等5个特定感兴趣区域进行手动分割,以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最终进行颈椎失稳诊断分类模型的构建,并使用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的效能。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56例颈椎失稳受试者和55例非失稳受试者,每个感兴趣区域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各1688个;经过筛选最终获得300组具有特异性的影像组学特征组合,每个感兴趣区域各60组;②初步建立了5个感兴趣区域的颈椎失稳诊断分类模型,其中关节突区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和颈后肌群深层区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于失稳和非失稳的分类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十折交叉验证平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7和0.7033;③椎间盘区的Logistic模型、椎前肌区的LightGBM模型及颈后肌群浅层区的Logistic模型对于失稳和非失稳的分类准确性一般,十折交叉验证平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04,0.6207和0.6442;④证明了MRI影像组学在颈椎失稳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进一步深化了对颈椎失稳发病机制的认识,同时也为颈椎失稳的精准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来源。
路广琦崔莹李靖俞张镜泽朱立国于杰庄明辉
关键词:颈椎失稳感兴趣区域曲线下面积
病理性旋转位移评估脊柱手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效果观察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观察脊柱手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LS)患椎旋转位移的恢复情况及与临床症状改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某医院脊柱门诊接诊的DLS患者35例,均接受以坐位定点腰椎旋转复位手法为主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1个疗程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症状改善情况、Logan脊柱X线分析系统测量滑脱椎体异常旋转位移(VRD),并分析临床效果与滑脱椎体VRD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JOA评分分值为(22.11±1.60)分,非常显著高于治疗前的(15.46±1.07)分(P<0.01);治疗后滑脱椎体VRD幅值为(0.26±0.09) mm,非常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69±0.12) mm (P<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VRD幅值治疗前后差值与JOA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804,P<0.01)。结论:滑脱椎体的复位是DLS临床症状得以改善的重要因素,VRD治疗前后差值可以作为评价脊柱手法治疗效果的指标。
崔莹韩雪耿进朝韩磊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脊柱手法治疗
慢加速与快加速旋转手法对香草素受体4/一氧化氮通路抑制强度的比较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比较慢加速与快加速旋转手法对大鼠腰椎背根节(DRG)损伤模型机械痛敏、TRPV4通道蛋白和亚硝酸盐的影响,探讨不同加速度载荷旋转手法的消炎祛痛效果。方法:19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低速-零加速旋转手法组、低速-慢加速旋转手法组、低速-快加速旋转手法组、阳性药物灌胃对照组,每组各48只。所有大鼠均经L_(5~6)椎间孔外口先插入钢棒"致压"、后植入髓核"致炎"的方法建立DRG损伤疼痛模型,分别施行模拟L_(5~6)关节假手法、模拟L_(5~6)关节松动手法、模拟L_(5~6)关节调整手法、COX-2抑制药Etoricoxib内服。每组各取6只大鼠于术前1 d及术后第1,7,15,21天行机械性撤足痛阈值(PWT)的测定;每组各取24只大鼠于术后第9天和第21天时取出手术同侧的L_(5~6)DRG,其中18只用于TRPV4通道蛋白表达的检测;6只用于NO代谢产物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结果:低速-快加速组50%PWT在术后第7天时开始高于低速-零加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5天和第21天时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速-慢加速组50%PWT在术后第1天时高于低速-快加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7,15,21天时两者并无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速-慢加速组与Etoricoxib组相比较并无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腰椎旋转手法干预后,SNK检验显示在术后第9天和第21天时低速-慢加速组、低速-快加速组、Etoricoxib组的TRPV4蛋白平均灰度值、亚硝酸盐含量两两比较并无差异,但均明显低于低速-零加速组(P<0.01)。结论:慢加速与快加速模拟手法对TRPV4/NO通路的抑制强度无差异,均与口服Etoricoxib的效果相当。在其他力学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加速度载荷并不影响最终的消炎祛痛效果。
韩雪张军韩磊耿进朝崔莹
关键词:旋转手法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中青年人群颈椎失稳临床预测模型
2025年
背景:颈椎失稳是中青年人群常见骨科疾病,是颈椎病早期表现,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因此,早期诊断颈椎失稳以实施早期干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目的:基于机器学习构建中青年人群颈椎失稳临床预测模型,在进行X射线片检查之前,实现中青年人群颈椎失稳早期筛查。方法: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通过招募广告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脊柱科门诊招募155例中青年颈椎失稳受试者和88例非颈椎失稳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调查问卷形式现场采集受试者一般信息、生活工作习惯、不适症状、颈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健康调查简表(SF-36)等信息,并将以上信息作为预测因子,经筛选后,以支持向量机、轻量的梯度提升机、随机森林、逻辑回归分析、自适应提升算法、极致梯度提升分类器6种机器学习算法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方法进行模型训练,构建颈椎失稳临床预测模型,以曲线下面积为主要评价指标。将预测因子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SHAP方法对预测因子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以相关性热力图展现预测因子之间及其与颈椎失稳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结果与结论:①6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选用随机森林模型为最终预测模型,包含年龄、体质量指数、颈围/颈长、颈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SF-36健康状况量表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精神健康评分9个预测因子,曲线下面积=0.7254,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作为早期筛查中青年人群颈椎失稳的参考工具;②两组受试者的年龄、颈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SF-36健康状况量表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评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预测因子重要性排序为年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痛目测类比评分、总体健康、体质量指数、生命活力、躯体疼痛、颈�
李靖路广琦庄明辉崔莹俞张镜泽孙馨悦马明明朱立国于杰
关键词:颈椎失稳中青年人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