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芳
- 作品数:26 被引量:224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构造图井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本发明提供一种构造图井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待校正井的原始信息,其中原始信息包括:地震资料信息和测井信息;根据测井信息进行处理,得到待校正井对应目的层的多个分层;根据地震资料信息进行标定,将目的层对应的分...
- 刘永福韩剑发苏洲张慧芳孙琦吴梅莲彭鹏彭丽赵海涛罗新生罗海宁仝可佳高登宽刘博杨新影黄腊梅
- 文献传递
- 利用多属性断裂分析技术识别断层——以牙哈断块潜山为例被引量:5
- 2018年
- 利用GeoEast软件重新处理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分析三维地震、地质与钻井资料,开展牙哈富油气区带深层寒武系潜山内幕油藏整体再评价。利用相干、曲率等多属性分析定量识别断裂,在此基础上,精细刻画了牙哈逆冲及走滑断裂活动特征,分段剖析了潜山断裂控储机理。得到以下认识:①牙哈大断裂的强烈逆冲与多期构造演化是控制寒武系岩相展布、改善白云岩储集性能、形成牙哈白云岩断块潜山的主控因素。②不同地震属性仅仅反映了不同尺度的断裂,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综合利用多属性分析。③受构造演化控制,寒武系储层发育三期裂缝:第一期形成于加里东—早海西期,处于埋藏成岩作用的早期;第二期形成于晚海西期—印支期,处于牙哈构造带整体抬升阶段;第三期形成于燕山中晚期—喜马拉雅早中期。
- 苏洲苏洲张慧芳李斌罗海宁孙琦
- 关键词:储层预测牙哈地震多属性
-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大北地区超深储层裂缝特征及其对储层控制作用被引量:12
- 2020年
- 综合采用岩心描述、薄片观察及成像测井解释等方法,多尺度定量表征了库车坳陷大北气藏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裂缝特征,对裂缝的线密度、规模、视倾角等参数特征及其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垂向上,裂缝的线密度上低、下高,规模上大、下小,视倾角同样上大、下小;在平面上,裂缝线密度翼部高、核部低,视倾角翼部低、核部高。研究区发育四大类组合方式的构造裂缝,包括雁列型、伴生型、错断型和破碎带型,各类构造裂缝在断背斜尺度上的分布存在差异。其中,前3种类型在垂向上主要分布在目的层中上部,平面上则位于断背斜核部;第4种一般纵向上位于目的层下部,平面上位于背斜翼部等。不同规模的构造裂缝对储层均有沟通孔隙、增强溶蚀和改善物性的作用,进一步改善了储层产能。在4类裂缝组合方式中,第4种组合对储层的改善较弱;而前3种组合的储层物性则相对好,是相对有利区。
- 史超群王佐涛朱文慧蒋俊张慧芳周思宇娄洪左小军李刚王振鸿
- 关键词:克拉苏构造带
-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界高蜡凝析油和轻质油形成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17
- 2018年
- 大量的原油样品数据表明库车坳陷中、新生界凝析油和轻质油以高含蜡为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有资料对库车坳陷高蜡凝析油和轻质油的成因和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中部分壳质组和腐泥组形成了高蜡油,镜质组形成了凝析油和轻质油,三者共同决定了库车坳陷高蜡凝析油和轻质油的形成。原油含蜡量主要受3个因素控制:原油成熟度、油气藏类型、气洗作用和原油运移作用。原油成熟度为主要控制因素,库车坳陷原油是烃源岩在成熟阶段下热演化生成的,原油成熟度Ro介于0. 8%~1. 05%,总体表现为高含蜡的特征,且原油含蜡量随原油成熟度增加而降低;油气藏类型为次要控制因素,干气藏原油含蜡量小于5%,凝析油含量低的凝析气藏原油含蜡量介于5%~10%,凝析油含量高的凝析气藏和油藏原油含蜡量大于10%,且原油含蜡量随生产气/油比对数的减小而增加;气洗作用和原油运移作用影响最小,相同油源条件下,原油受气洗程度越强,原油含蜡量越低,原油运移距离越大,原油含蜡量也越低。
- 苏洲苏洲张慧芳韩剑发刘永福孙琦白银段云江
- 关键词:原油成熟度塔里木盆地
-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盐构造变形平衡恢复及相关问题讨论被引量:3
- 2023年
-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发育古近系和新近系2套膏盐岩,盐下中生界已经落实万亿方天然气储量,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产区。库车坳陷盐下中生界构造型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点,盐构造样式解析、盐构造变形机制、盐构造平衡恢复及变形期次分析是库车坳陷盐构造研究的难点。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拼接剖面、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选取库车坳陷西段和东段2条典型剖面,通过3DMove软件进行盐构造平衡恢复,分别恢复盐上层、盐下层和盐层的构造变形,复原构造变形前地震剖面。并针对复原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从盐构造恢复方法、变形特征、演化、变形机制等4个方面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盐层的恢复需要满足2个基本假设:一是忽略由于挤压造成的岩石内部缩短量;二是近似认为弱变形区或未变形区盐层的厚度不变。库车坳陷发育2期盐构造:渐新世—中新世(构造稳定期)盐层上覆地层重力差异作用诱发早期盐构造,发育盐底辟、盐丘等盐构造;上新世—全新世(构造活动期)破坏和改造早期盐构造,发育挤压型盐构造。挤压作用、盐层塑性流动是盐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盐上层发育盐滑脱逆冲断层,盐层塑性变形形成盐背斜、盐席、盐墙;盐下层发育叠瓦状逆冲断层,靠近造山带附近发育大型构造楔。沉积差异负载是诱发早期盐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盐丘、盐底辟等早期盐构造主要发育于冲积扇前端。中生界滑脱层和基地古隆起控制盐下冲断构造的边界。膏盐层的厚度、分布范围控制着盐下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数量和规模,库车坳陷西部仍然是油气勘探的重点。中生界向古隆起超覆沉积带,有利于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发育和保存,是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
- 段云江黄少英罗彩明朱铁张慧芳王振鸿娄洪杨果周思宇王川
-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断控复式油气聚集的差异性及主控因素被引量:48
- 2020年
- 基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构造与沉积特征剖析、流体性质及生产动态研究,探讨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油气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塔中隆起油气具有以断裂为主控因素的复式成藏特征,80%以上油气储量沿断裂带富集;塔中隆起发育大型逆冲及走滑断裂,断裂形成演化与成藏耦合关系决定了复式油气聚集的差异性,断裂活动规模与期次决定了圈闭的充满程度与相态平衡,即输导体系的不畅通、油气充注的不充分、流体聚集的非平衡等受控于断裂,多期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断裂带圈闭条件的差异性,多期油气运聚成藏控制了断裂带流体分布的差异性。断控复式油气差异性聚集理论是塔中隆起整体评价、立体开发与增储上产的关键。
- 江同文韩剑发邬光辉于红枫苏洲熊昶陈军张慧芳
-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断裂带油气分布主控因素
-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地区氦气分布特征及成藏模式
- 2025年
-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地区石炭系原油伴生气中氦气含量为0.15%~0.70%,平均为0.32%,氦气剩余地质储量为523.65×104 m3,属于中型富氦气田。其中3个区块氦气含量差异显著。HD4区块氦气含量最高,为0.62%~0.69%(平均为0.66%,N=2),HD113区块次之,为0.20%~0.44%(平均为0.34%,N=4),HD1区块最低,为0.15%~0.70%(平均为0.27%,N=17)。氦气含量的平面分布主要受深大断裂控制。2套含油气系统的氦气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相比于卡拉沙依组薄砂岩(0.15%~0.44%,平均为0.24%,N=12),下伏巴楚组东河砂岩氦气含量(0.15%~0.70%,平均为0.40%,N=11)更高。氦气含量的纵向分布受氦系统的源储配置控制。根据气体组成特征、烷烃碳同位素特征、成因法计算结果以及地震资料解译,哈得逊地区石炭系原油伴生气中氦气为玉尔吐斯组页岩、侵入岩和古老基底共同贡献。厚层卡拉沙依组泥岩(超过130 m)为氦气的有效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封闭条件。哈得逊地区氦气成藏为“两近捕氦模式”,即距离深大断裂越近,距离下伏氦源岩越近,储层中氦气含量越高。
- 张海祖张海祖张文李朋朋张文吕佳豪张慧芳黄少英娄洪
- 关键词:成藏模式
- 塘古坳陷构造—沉积演化及其油气勘探方向被引量:1
- 2020年
- 塔里木盆地塘古坳陷历经20余年勘探而成效甚微,在新的地震与钻井资料基础上,通过地层沉积对比、构造解析重新认识塘古坳陷的形成与演化,及其对勘探方向的指示研究,结果表明:1)塘古地区存在基底古隆起,寒武系自塔中向南逐渐减薄;2)本区钻揭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连续,不存在寒武系一中奥陶统的台槽;3)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期在东西两侧发育巨厚的台地边缘相带,而坳陷区相变为盆地泥岩相;4)北东向冲断构造具有分层变形特点,断裂活动始于晚奥陶世早期,冲断推覆作用主要形成于奥陶纪末。结果揭示塘古坳陷经历4期构造关键演化期:1)寒武一中奥陶世与塔中连为一体的碳酸盐岩台地发育期;2)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期受控东南板缘俯冲与碰撞作用的台盆形成期;3)奥陶纪末强烈沉降的挤压挠曲盆地定型期;4)志留纪一泥盆纪的构造改造期。该结果为盆地构造古地理研究与深层油气评价提供了基础,并提出了勘探新方向。
- 苏洲苏洲邬光辉张艳秋周波曹颖辉张慧芳
-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冲断构造海相碳酸盐岩深层勘探
- 超深低幅度三维地质构造的建立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深低幅度三维地质构造的建立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勘探地区的探测数据,建立勘探地区的地震三维速度场,探测数据包括地震数据、已钻井数据和测井数据;在勘探地区中设定待钻井区域的虚拟探测点;获取虚拟探测点的...
- 刘永福苏洲孙琦高登宽张慧芳刘博杨新影黄腊梅罗海宁罗新生赵海涛仝可佳
- 文献传递
-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吐格尔明及周缘地区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布规律与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4
- 2022年
- 吐格尔明及周缘地区发育多套烃源岩,但主力烃源岩层位与生烃潜力不明确,制约了油气勘探。通过对吐格尔明及周缘地区钻井、地震资料和油气与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三叠系—侏罗系自下而上发育4套烃源岩:其中三叠系塔里奇克组(T_(3)t)煤系泥岩厚度薄且分布局限,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侏罗系阳霞组一段(J_(1)y^(1))湖相泥岩厚度薄、分布稳定,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_(1)型为主;阳霞组二—四段(J_(1)y^(2-4))与克孜勒努尔组(J_(2)kz)2套煤系泥岩厚度大、分布稳定,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_(2)—Ⅲ型为主;侏罗系烃源岩整体处于低熟—成熟阶段。通过烃源岩与油气生物标志物特征分析可知:吐格尔明地区油气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该地区南北两翼深部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逆冲断裂与三叠系、侏罗系顶面不整合面侧向运移,再经断裂垂向充注阳霞组和克孜勒努尔组,形成2套富油气层,指出克孜勒努尔组和阳霞组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主力目的层。
- 凡闪卢玉红李玲魏华张慧芳申林
- 关键词:烃源岩评价有机地球化学油气源对比勘探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