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玥

作品数:4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油藏
  • 2篇油井
  • 2篇盆地
  • 2篇鄂尔多斯盆地
  • 1篇低渗
  • 1篇低渗透
  • 1篇低渗透油藏
  • 1篇底水
  • 1篇底水油藏
  • 1篇底水锥进
  • 1篇应力敏感
  • 1篇应力敏感性
  • 1篇油水
  • 1篇致密油藏
  • 1篇渗透率
  • 1篇剩余油
  • 1篇剩余油分布
  • 1篇水锥
  • 1篇吞吐
  • 1篇平井

机构

  • 4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
  • 1篇延长油田股份...
  • 1篇中国石油西部...

作者

  • 4篇王玥
  • 2篇陈小凡
  • 1篇王胤渊
  • 1篇杨博义
  • 1篇赵金洲
  • 1篇肖文联
  • 1篇尤靖茜
  • 1篇郭肖
  • 1篇高振东
  • 1篇李农
  • 1篇郑玲丽
  • 1篇周克明
  • 1篇李闽
  • 1篇刘峰
  • 1篇苏云河

传媒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油气藏评价与...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考虑应力敏感性的低渗透油藏油井产能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低渗透油藏的单井产能主要受储层应力敏感性的影响。油藏流体采出后,地层压力下降,有效应力增加,孔隙度和渗透率均降低,导致油井产能下降。笔者在只考虑基于渗透率降低对低渗透油井产能方程影响的基础上,考虑了孔隙度随应力变化对油井产能的影响,建立了同时考虑渗透率和孔隙度的产能应力敏感性方程,并提出了产能-应力敏感性指数的概念。随着低渗透储层应力敏感性的增强,应力敏感性常数增大,产能-应力敏感性指数同时增大,油井的日产油量迅速降低。新的产能-应力敏感性方程使低渗透油藏油井产能计算结果更加简化和准确。通过实例验证与分析,产能-应力敏感性指数对低渗透油藏单井产能有较强的影响,随着产能应力敏感性指数的增加,油井的无阻流量下降速度降低。与只考虑渗透率降低的油井产能方程相比,新方程更能反映低渗透油藏的实际生产情况,对合理开发低渗透油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峰王裕亮陈小凡苏云河王玥
关键词:应力敏感性产能孔隙度渗透率低渗透油藏
带夹层底水油藏油井底水锥进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鉴于砂岩底水油藏开采特征有别于一般油藏,底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天然能量,在底水油藏的开发过程中,随着开采的进行,底水起动力作用,油水界面会不断升高,从而达到驱替原油的目的。同时,底水的锥进,使油井过早水淹,产油量降低。因此,有必要研究砂岩底水油藏的开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的开发砂岩底水油藏提供指导。利用三维三相黑油模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渗透率、夹层半径、储层沉积韵律、采液速度对砂岩底水油藏开采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影响底水锥进的主要因素是渗透率、夹层半径和采液速度。该项研究对于非均质底水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玥陈小凡邹利军杨博义王胤渊
关键词:夹层底水油藏底水锥进含水率
鄂尔多斯盆地长7储层致密油水平井CO_(2)补充能量与吞吐参数优化被引量:6
2023年
长7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的致密区块,近一半的致密油分布其中。针对长7储层开采渗透率低、开采难度大、依靠弹性开采产能较低、能量衰竭较快等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构建水平井分段压裂数值模拟模型,首先对比不同吞吐方式对油田产能的影响,优选出CO_(2)吞吐为首选的补充能量方式。其次对井网形式、井网参数及吞吐参数进行优化研究。最终优选出合适的吞吐方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结果表明,该储层的最优注采吞吐参数为:周期注入量为2673 t、注入压力为21 MPa、注入速度为90 t/d、焖井时间为10 d。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储层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郭肖刘瑞璇高振东王玥王鹏鲲
关键词:致密油藏
鄂尔多斯盆地不同类型储集层水驱油特征实验被引量:17
2021年
以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特低渗透和超低渗透储集层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微观可视化水驱油实验和柱塞岩心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揭示不同类型储集层水驱油过程中原油赋存状态、动用特征以及剩余油分布,分析孔隙结构和驱替压力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束缚水状态下,低渗透储集层岩心中原油主要赋存于中—大孔隙,而小孔隙和中等孔隙是特低渗透储集层和超低渗透储集层岩心中原油的主要分布空间。水驱油过程中,3类储集层岩心优先动用中—大孔隙中的原油;随着储集层岩心渗透率的逐渐降低,水驱前缘依次表现出均匀驱替、网状驱替和指状驱替,且驱油效率依次降低。水驱油结束后,低渗透储集层岩心中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中等孔隙,且以膜状和角状的分散相为主;特低渗透和超低渗透储集层岩心中剩余油主要分布于小孔隙,且以分散相和绕流形成的连续相为主。低渗透岩心具有较高的稳定驱油效率,特低渗透和超低渗透岩心驱油效率较低,且随着驱替压力的增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加。图14表1参38。
肖文联杨玉斌李闽李农尤靖茜赵金洲郑玲丽周克明任吉田王玥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核磁共振驱替效率鄂尔多斯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