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天雨

作品数:21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矿业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7篇数值模拟
  • 7篇充填
  • 7篇值模拟
  • 5篇尾砂
  • 4篇管输
  • 3篇数值模拟研究
  • 3篇锡矿
  • 3篇胶结
  • 3篇膏体
  • 3篇废石
  • 2篇循环加卸载
  • 2篇围岩
  • 2篇尾砂胶结
  • 2篇尾砂胶结充填
  • 2篇尾砂胶结充填...
  • 2篇响应面
  • 2篇立式砂仓
  • 2篇结构参数
  • 2篇空场
  • 2篇混合骨料

机构

  • 21篇昆明理工大学
  • 9篇凉山矿业股份...
  • 7篇玉溪矿业有限...
  • 1篇昆明有色冶金...
  • 1篇云南铜业股份...

作者

  • 21篇杨天雨
  • 18篇王俊
  • 15篇乔登攀
  • 6篇李广涛
  • 2篇胡正祥
  • 2篇赵艳伟
  • 1篇陈涛
  • 1篇邓涛

传媒

  • 7篇有色金属(矿...
  • 4篇矿冶
  • 2篇价值工程
  • 2篇有色金属科学...
  • 2篇有色金属工程
  • 1篇化工矿物与加...
  • 1篇矿业研究与开...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采矿技术

年份

  • 2篇2025
  • 6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颗粒级配的尾砂料浆管输模式判据与输砂效率计算模型研究
2024年
目的:以云南某锡矿选矿厂排放的尾砂为对象,通过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分析尾砂料浆管输模式与输砂效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水筛试验测得尾砂级配分布规律,以及料浆流变试验测得料浆流变特性,并结合ANSYS-FLUENT对料浆管输模型模拟计算。结论:对比分析Wasp等判据不足,提出了基于颗粒级配的管输模式新判据,并结合级配模型与流变参数计算了输砂效率,结果与实测值的误差绝对值在5%以内,表明了新判据合理,同时构建了输砂效率计算新模型。意义:研究内容为尾砂料浆管输模式提供了新判据,可为相似情况的矿山尾砂料浆管输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廉柏栋乔登攀杨天雨王俊李勇明郑聪高博龙赣
关键词:数值模拟
废石−风砂高浓度料浆管道输送数值模拟及管输阻力新模型被引量:19
2021年
为研究废石−风砂高浓度充填料浆自流输送管道输送特性,将矿山实际充填管路进行还原,应用FLUENT软件进行输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充填料浆在管道的管径方向有明显的速度梯度;随料浆流速的增大,料浆的输送沿程阻力损失基本呈线性增大;质量浓度对管输阻力的影响非常大,在充填料浆质量浓度相差2%左右时,管道单位长度的阻力损失会相差20%~30%。通过对不同骨料比的充填料浆进行数值模拟,可知废石风砂质量比为6:4的浆体稳定性和流动性相对较好,更有利于管道输送。建立了管输阻力新模型,并通过工业试验对模型进行检验,验证了新的管输阻力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为该矿选取充填系统的运行参数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天雨乔登攀王俊张希陈印
关键词:自流输送数值模拟
循环加卸载下尾砂胶结充填体力学参数变化特征的试验研究与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提升,充填采矿法以其矿石损失贫化率低,井下作业环境好等优势已经获得许多矿山企业的青睐,通过尾砂胶结充填体循环加卸载试验,探讨了弹性应变,塑性应变,弹性模量以及加载变形模量这些力学参数随着循环加卸载的进行的演化特征以及充填体内部损伤的成因,分析了充填体试件的强度与配合比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循环加卸载对充填体试件强度加强的原因,为矿山尾砂胶结充填体在井下复杂环境下的承载受力分析,强度设计,损伤预判以及井下安全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邹尤森杨天雨张希
关键词:尾砂胶结充填体
深埋直墙拱形巷道断面支护及岩爆防治研究
2025年
深部工程面临三高一扰动的开采环境,高地应力使得巷道掘进面临岩爆风险、断面支护困难等问题。以大红山铜矿为研究背景,开展岩石力学试验,基于等效圆法建立了直墙拱形巷道松动圈修正模型,结合地压显现规律和岩爆倾向性,针对埋深800 m的285中段直墙拱形巷道,提出“一步一支护,三步一喷砼”方案作为支护手段和岩爆防治措施,并利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校验了支护参数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控制直墙拱形巷道周边围岩变形,在拱顶形成有效的压应力区,达到围岩控制的目的;并能明显缓解垂直应力,有效降低岩爆风险。研究成果经工业试验被推广至全矿主干巷道,为直墙拱形巷道的断面支护及岩爆防治提供了参考。
赵艳伟胡正祥李子彬杨天雨王俊李广涛
关键词:松动圈围岩控制
深部回采切顶层结构参数优化
2022年
以大红山铜矿深部高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场顶部切顶凿岩硐室稳定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矿柱面积载荷理论初步确定了硐室、条柱的合理结构尺寸,并利用FLAC^(3D)对设计的结构参数进行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切顶凿岩硐室宽度3.5 m条件下,条柱的宽度应设计为4.5 m;同时切割槽、切顶联道的布置方式对凿岩硐室稳定性影响较大,建议将切割槽布置在矿房长度方向的端部,将切顶联道布置在矿房宽度方向的端部。按研究成果设计的大红山铜矿深部采场切顶凿岩硐室在服务矿房回采过程中,可满足安全作业的要求。
田孟李广涛张希陈涛杨天雨罗方伟
关键词:阶段空场法凿岩硐室结构参数
废石-尾砂胶结膏体料浆的压力泌水效应及管输边界层厚度估算被引量:4
2021年
为探究充填膏体料浆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的压力泌水效应及边界层效应,对某矿废石尾砂充填膏体拌合物进行侧限压缩试验及压力泌水试验。结果表明:废石尾砂充填膏体拌合物的初始空隙率、体积浓度、所受压力及压力作用时间对压力泌水率影响巨大;根据充填料的e-p曲线的变形规律,提出了充填膏体料浆压力泌水率的计算模型,定义了影响充填膏体拌合物压力泌水效应的材料参数A和应力参数n,将级配因素引入到压力泌水率计算模型中,分析了应力参数随着应力和初始空隙率的演化规律,认为应力参数是一个关于压应力和初始空隙率的多项式函数,函数的阶数越高,精度越高;认为膏体管输边界层厚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并建立基于压力泌水效应的膏体管输边界层厚度估算方法。
杨天雨乔登攀邓涛王俊张希
关键词:侧限压缩
基于FLAC^(3D)机械化两步骤条带式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采场稳定性分析被引量:7
2022年
针对落凼矿深部矿段采场稳定性差、矿石损失率大的问题,提出机械化两步骤条带式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并用FLAC^(3D)对采场结构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Ⅰ步骤条带6 m,Ⅱ步骤条带8 m的条件下,通过对Ⅰ步骤胶结矿柱的塑性区以及Ⅱ步骤矿房顶板拉应力及竖向位移分析,验证了结构参数的合理性,对类似矿山设计和生产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罗方伟李广涛何名声王俊田孟杨天雨
关键词:结构参数
基于响应面法的全尾砂浆絮凝沉降多因素交互影响及参数优化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针对某矿山超细粒级全尾砂沉降速度慢,导致设备尾砂处理量低,不能满足充填要求的问题,通过对絮凝沉降参数进行优化来加快沉降速度、提高尾砂处理量。首先对影响沉降的因素和预测优化目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因素絮凝沉降试验,确定了砂浆浓度、絮凝剂溶液浓度和絮凝剂添加量三因素的试验设计范围。随后,采用响应面法以优化目标固体通量和预测目标底流浓度为响应指标,设计了17组配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构建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多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对固体通量的影响。最后,并对全尾砂浆絮凝沉降参数进行优化,以实现固体通量的最大化,以及对该参数下底流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固体通量不仅受单因素的影响,还受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且砂浆浓度与絮凝剂添加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固体通量的影响程度最大;优化目标固体通量最大为0.7559kg/(m^(2)·s)时的砂浆浓度为25.36%、絮凝剂溶液质量浓度为0.21%、絮凝剂添加量为31.37g/t、预测目标底流质量浓度为57.97%,以此参数进行验证试验,误差均小于2%,模型可靠性较高。本研究为矿山絮凝沉降参数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李勇明乔登攀杨天雨王俊施仁智张希廉柏栋郑聪
关键词:响应面法絮凝沉降参数优化
大屯锡矿尾砂膏体环管管输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膏体管输沿程阻力是影响管道设计与采场充填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采用Fluent建立与实际环管实验系统一样的管道输送的几何模型,分析得到不同管线沿程阻力损失之间的关系以及膏体配比参数对沿程阻力损失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膏体在管道中弯管处的速度和压力都发生急剧的变化,弯管外侧压力和速度明显大于弯管内侧,有着明显的梯度。在水平管段速度和压力在管道径向上存在明显的梯度,呈结构流的特点,分为柱塞流动区和边界层区域。在膏体管道输送中管道内膏体的速度和压力均存在着边界效应,随着流速的增大,管输阻力增大;随着膏体质量浓度增加,沿程管道阻力损失变大;随着屈服应力与塑性黏度的增加,沿程阻力损失也增大,获得了不同物料组成、管道内径、管流流速下水平段膏体压力损失,为大屯锡矿最终输送泵、充填管道选型提供了依据。
陈剑李聪王俊杨天雨
立式砂仓连续高浓度稳定放砂工作模式的最佳储砂高度
2024年
针对传统立式砂仓工作模式充填效率慢,放砂浓度低且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一种连续高浓度稳定放砂的工作模式,储砂高度的保持是此工作模式的关键。先通过离心试验探究了底流浓度随储砂高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再通过静态沉降试验得到进料参数,以流体力学软件对立式砂仓储砂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验证其函数关系的可行性,并运用动网格技术对不同储砂高度放砂过程的放砂浓度、溢流浓度和砂面高度变化进行模拟监测,综合探究最佳储砂高度,为立式砂仓连续放砂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值与函数关系计算值没有显著性差异,底流浓度随储砂高度变化的函数关系是可行的;11.8 m为立式砂仓连续高浓度稳定放砂的最佳储砂高度。
李勇明乔登攀杨天雨王俊李绍腾张素平
关键词:立式砂仓数值模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