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红霞

作品数:21 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1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6篇土壤
  • 7篇地球化
  • 7篇地球化学
  • 6篇有机碳
  • 4篇碳储量
  • 4篇富硒土壤
  • 3篇地球化学特征
  • 3篇无机碳
  • 3篇化学特征
  • 3篇固碳
  • 3篇固碳潜力
  • 3篇富硒
  • 3篇
  • 3篇表层土
  • 3篇表层土壤
  • 3篇层土
  • 2篇养分
  • 2篇有效性
  • 2篇水稻
  • 2篇水系沉积物

机构

  • 21篇安徽省地质调...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黄山学院
  • 1篇安徽省公益性...
  • 1篇安徽省地质矿...

作者

  • 21篇梁红霞
  • 17篇陈富荣
  • 11篇邢润华
  • 9篇陶春军
  • 8篇贾十军
  • 6篇李明辉
  • 5篇史春鸿
  • 4篇陈永宁
  • 3篇吴正
  • 3篇李杨
  • 3篇刘超
  • 2篇侯克斌
  • 1篇严明疆
  • 1篇吴正方
  • 1篇马明海
  • 1篇汤金来
  • 1篇陈芳
  • 1篇丁宁
  • 1篇金敏
  • 1篇汪晓

传媒

  • 4篇安徽地质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山东国土资源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岩矿测试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资源调查与环...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地质调查与研...
  • 1篇资源环境与工...
  • 1篇地质学刊
  • 1篇华东地质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4
  • 1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省土壤固碳潜力及有机碳汇(源)研究被引量:13
2017年
利用安徽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取的土壤全碳和有机碳数据,采用"单位土壤碳量"方法计算土壤碳储量以及土壤固碳潜力。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0~0.2 m)土壤固碳量潜力为237.48 Mt,其中土壤有机碳固碳量潜力为141.67 Mt,土壤无机碳固碳量潜力为95.81 Mt;中层(0~1.0 m)土壤固碳量潜力为1104.61 Mt,其中土壤有机碳固碳量潜力为469.32 Mt,无机碳固碳量潜力为635.28 Mt。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较,近30年间区内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了7.07 Mt,本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总体为"碳汇"区。碳汇区主要分布在江淮分水岭(六安—滁州一线)以北地区;碳源区则分布于淮河以北固镇县周围及淮河沿岸局部地区。此项工作为进一步探讨安徽省土壤固碳能力及土壤固碳减排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陈富荣梁红霞邢润华陶春军贾十军
关键词:有机碳无机碳固碳潜力碳源
1∶25万宣城幅(安徽部分)水系沉积物测量元素组合特征与地球化学分区被引量:3
2016年
为研究1∶25万宣城幅(安徽部分)水系沉积物测量元素组合特征与地球化学分区,通过对研究区内水系沉积物中16种地球化学元素Ag、As、Au、Cu、Mo、Bi、W、Pb、Zn、B、F、Hg、Sn、Sb、Th和U进行因子主成分分析,亦即R型因子分析。提出了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6种因子组合:因子1组合为Mo、U、Ag、Zn、Sb、Cu;因子2组合为Hg、As、Sb、B;因子3组合为Pb、Sn;因子4组合为W、Bi;因子5组合为Au、Cu;因子6组合为Th、B。并分别绘制出了研究区内6种因子组合的因子得分异常分布图,结合该区域地质特征,对6种因子所代表的元素组合及地球化学分区特征进行了探讨。
汤金来陈富荣丁宁梁红霞陈芳
关键词:地球化学分区R型因子分析
安徽省江淮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历史变化探讨被引量:6
2012年
本文根据安徽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以及1980年安徽省土壤第二次普查数据对安徽省江淮流域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1980年,本区近20年间碳储量增加了7060228吨。从碳汇、碳源面积衡量,区内碳汇面积较碳源面积多7700km2。区内总体为碳汇区。江淮流域表层土壤中碳储量碳源区主要沿长江带分布,碳汇区主要沿江淮分水岭及沿淮、淮北地区分布。
贾十军梁红霞邢润华陈富荣
关键词:江淮流域有机碳储量碳源
安徽省富硒地区农作物硒富集特征及土壤农作物硒相关性研究
2025年
本文以安徽省富硒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农作物及根系土样品分析结果,对研究区开展农作物硒含量及富集特征研究,初步探讨土壤硒、有效硒与农作物硒的相关性关系,为富硒土壤资源的开发及富硒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区内土壤硒元素含量范围为0.12~9.45 mg/kg,平均值为0.49 mg/kg,呈较均匀分布,明显富集;农作物硒含量主要受区域地质背景、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及作物类型等因素影响,不同作物之间的硒含量、富集程度及富硒产出率均表现出差异性;土壤硒活性受地域、气候、成土过程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是影响农作物硒含量高低的决定性指标,但有效硒含量的高低也对农作物硒含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吴正李明辉梁红霞邢润华李杨刘超金敏
关键词:农作物
安徽江淮地区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土碳含量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以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合肥市肥西县、六安市舒城县水稻土分布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休耕地、荒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三年的土壤碳含量变化监测,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含量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休耕地有机碳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上均发生了累积,荒地两个地区也发生了累积,但不同年份季节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大。与初次采样相比,其中两个区总体呈上升趋势。全碳变化较为复杂,耕地、休耕地与初次采样相比总体呈上升态势,而荒地一个试验区全碳有所降低,其他两个区具有升高态势。最后采样时段与初始土壤碳含量变化情况表明,碳含量增加的比例有机碳明显高于全碳,有机碳在休耕地中增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类,全碳则在荒地中增加比例最大。
梁红霞邢润华贾十军陈富荣陶春军
关键词:水稻土土壤碳固碳潜力
中国南部湿润半湿润丘陵山区不同粒级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不同景观条件下选取合适的采样粒级是准确地获取地球化学信息,提升地质找矿效果的关键。为研究中国南部湿润半湿润中低山丘陵景观区水系沉积物测量最佳采样粒级,本文在安徽省南部胡乐司—宁国墩地区开展了区域化探采样粒度方法技术试验,采集-60目和-10目^+80目两种粒级样品,采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为主体的配套分析方案和测试技术获取了全国区域化探扫面规定的40种元素高精度数据。研究表明:两种粒级水系沉积物中造岩元素背景含量与区域岩石背景值基本接近,其他微量元素多呈富集状态,以-10^+80目粒级中As、Au、Hg、Mo、Pb、Sb等成矿元素富集程度最强;-10^+80目粒级受后期表生改造作用影响较弱,最大限度保留了原生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并在准确圈定与矿化有关的异常和清晰反映矿致异常特征等方面明显优于-60目粒级。因此,建议在安徽省南部中低山丘陵景观区,选择-10^+80目粒级为水系沉积物测量的最佳采样粒级,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相似景观区地球化学勘查找矿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粒级的选择提供参考。
陈富荣史春鸿梁红霞
关键词:水系沉积物造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皖南某典型富硒区土壤-水稻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估被引量:5
2023年
为了解皖南某典型富硒区土壤-水稻重金属生态风险状况,在该地区采集水稻籽粒样品以及对应的根系土壤样品各43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危害商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等,对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水稻样品均达到富硒标准;水稻籽粒及土壤中Cd元素生态风险较高,部分稻米Cd超标。成人和儿童通过食用稻米摄入重金属的复合健康风险指数(THQ)平均值分别为0.897和1.076,说明儿童面临的健康风险高于成人,Cd是主要影响元素。研究区总体上为轻微生态风险,但部分Cd元素达到了中等和强生态风险。
陶春军李明辉马明海张笑蓉杜国强梁红霞
关键词:富硒土壤重金属水稻生态风险评估
安徽琴溪地区土壤硒元素有效性及开发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富硒土壤资源日益引起重视,但如何界定富硒土壤没有统一标准。本文选取安徽琴溪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安徽省富硒土壤分级标准,系统研究琴溪地区农业可耕地土壤及其植物中硒含量,这为琴溪地区富硒产品开发的定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当地富硒产品的开发提出可行性建议。
陶春军贾十军梁红霞邢润华陈永宁陈富荣
关键词:富硒土壤有效性
宣广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
利用安徽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宣州-广德)数据,计算了宣州-广德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按照不同的土壤类型、成土母质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研究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分配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有机碳平均碳储量为3795.8...
陶春军梁红霞史春鸿顾昌艳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碳储量土壤类型成土母质
安徽省江淮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综述
安徽省江淮流域是皖江经济带核心区和安徽省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和振兴的关键区域。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源开发强度、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加大,区内土地资源和环境发生了变化,为全面掌握...
陈富荣邢润华李明辉杜国强李朋飞史春鸿梁红霞
关键词:地球化学多介质生态系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