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祁冬

作品数:47 被引量:135H指数:6
供职机构: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动脉
  • 18篇血管
  • 15篇造影
  • 14篇冠状
  • 13篇冠状动脉
  • 12篇血管成像
  • 12篇成像
  • 9篇血管造影
  • 9篇CT血管成像
  • 7篇缺血
  • 5篇血性
  • 5篇三维重建
  • 5篇图像
  • 5篇图像质量
  • 5篇急性
  • 5篇川崎
  • 4篇人工智能
  • 4篇卒中
  • 4篇冠状动脉CT...
  • 4篇CT血管造影

机构

  • 46篇蚌埠市第一人...
  • 3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温州市中心医...

作者

  • 46篇祁冬
  • 16篇胡淑敏
  • 14篇乔晓春
  • 12篇李娟
  • 9篇姚传顺
  • 7篇孙景巍
  • 7篇施彪
  • 6篇田欧
  • 5篇姜研
  • 4篇王进广
  • 3篇李梅
  • 3篇张灵敏
  • 2篇庄雷
  • 2篇李科民
  • 2篇姜欣芝
  • 2篇刘芳
  • 2篇马静
  • 2篇李娜
  • 1篇王利明
  • 1篇黄文琪

传媒

  • 4篇淮海医药
  • 4篇现代医用影像...
  • 4篇吉林医学
  • 3篇中国乡村医药
  • 3篇沈阳医学院学...
  • 3篇中华解剖与临...
  • 3篇联勤军事医学
  • 2篇CT理论与应...
  • 2篇实用医技杂志
  • 2篇江苏大学学报...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安徽医学
  • 1篇浙江医学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年份

  • 3篇2025
  • 10篇2024
  • 10篇2023
  • 8篇2022
  • 8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回顾性心电门控多扇区重建结合心电编辑技术对高心率患者行CCTA检查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回顾性心电门控多扇区重建结合心电编辑技术对高心率患者行CCTA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8月30例高心率患者影像学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CTA及CAG检查。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为多扇区重建心电编辑组,B组为单扇区重建无心电编辑组。对两组冠脉图像质量、可诊断率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对2名医生评价图像主观质量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结果:A组R_(1)、R_(2)、R_(3)、LM、L_(1)、L_(2)、L_(3)、L_(4)、LCX_(1)及LCX_(2)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高于B组(均P<0.05);A组冠脉节段可诊断率为88.33%(265/300),B组为67.67%(203/3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诊断冠脉管腔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分别为91、65、14及2处,与CAG诊断结果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名医生对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8)。结论:回顾性心电门控多扇区重建结合心电编辑技术对高心率患者行CCTA检查能够显著提高冠脉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鹏祁冬乔晓春董晨沈艳胡淑敏
关键词:回顾性心电门控心电编辑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双低技术基于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在改善肝脏CT增强检查中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价值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双低技术基于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在改善肝脏CT增强检查中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肝脏增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管电压80kVp,碘浓度为300mgI/mL碘海醇对比剂,采用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重建;B组管电压120kVp,碘浓度350mgI/mL碘佛醇对比剂,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重建。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肝脏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和主观评价指标(图像噪声、图像失真度及图像诊断评分),并计算两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降低了39.93%,碘摄入量减少了44.90%,SD降低了42.93%,SNR及CNR分别提高了40.70%、49.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客观评价指标噪声评分、失真度评分及诊断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名观察者之间评价一致性较好(Kappa=0.843)。结论:在肝脏CT增强检查中,与常规管电压FBP算法相比,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结合ASiR-V算法可显著降低患者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且能够得到满意的图像质量,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姚传顺祁冬胡淑敏姜研姚木子何兴义
关键词:肝脏增强图像质量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评估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探讨采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冠心病患者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可行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2年1月—2023年3月在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CCTA、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有创FFR测量的疑似冠心病患者43例(61支血管),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48~76(63.5±5.8)岁。基于CCTA图像数据通过采用流体力学模型原理计算CCTA FFR(CT-FFR)值,以有创FFR值为参考"金标准",分别以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计算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获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Pearson分析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与有创FFR的相关性,并应用Bland Altman法评价二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基于患者计数,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90.09%,阳性预测值为90.00%,阴性预测值86.96%、准确率为88.37%;基于血管计数,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93.10%,阳性预测值为93.33%,阴性预测值87.10%、准确率为90.1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AUC值分别为0.774和0.758。Pearson分析显示,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值与有创FFR值均呈正相关性(r_(患者)=0.963、r_(血管)=0.980,P值均<0.001);经Bland-Altman法分析,CT-FFR与有创FFR之间的一致性良好(95%CI-0.064~0.035)。结论CT-FFR技术在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功能性缺血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祁冬乔晓春姚传顺董晨何兴义姚木子
关键词:心肌缺血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经皮冠状动脉造影
MSCT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MSCT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胆总管结石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56例疑似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及超声检查,观察胆总管结石大小、位置及胆总管扩张程度。以经皮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或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计算2种检查方式诊断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效能,并对其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按结石大小和分布位置比较2种检查方式对胆总管结石的阳性检出率。结果:MSCT+三维重建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正确率分别为95.83%、87.50%及94.64%;超声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正确率分别为79.17%、75.00%及78.57%。超声诊断胆总管结石结果与ERCP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482),MSCT+三维重建诊断胆总管结石结果与ERCP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92)。对直径大于0.5 cm及以上结石,MSCT+三维重建与超声2种检查方式之间敏感性、特异性、正确率及Kapp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直径小于0.5 cm结石,2种检查方式之间敏感性、特异性、正确率及Kapp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位于十二指肠上段和后段的结石,2种检查方式之间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位于胰腺段和十二指肠壁内段的结石,2种检查方式之间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较超声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正确率,特别是对于微小结石或位于十二指肠壁内段和胰腺段的结石诊断效能更佳,阳性检出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祁冬马静姜研王进广姚传顺田欧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三维重建技术
单能量技术结合ASIR-V算法在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行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 :探讨单能量技术结合多模型迭代重建(ASIR-V)算法在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行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80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40例,低剂量组采用能谱扫描模式和ASIR-V算法,常规剂量组采用传统扫描模式和滤波反投影算法(FBP)。对比2组的图像质量、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2种扫描模式的诊断效能。结果:2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较好(K=0.81,P<0.05)。2组在胸廓入口处胸锁乳突肌、T6水平胸主动脉及肺底竖脊肌3处的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低剂量组CTDIvol、DLP及ED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组诊断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38%、87.50%、96.43%、58.33%、85.00%,常规剂量组分别为90.63%、75.00%、93.55%、66.67%、87.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单能量技术(110 keV)结合80%ASIR-V算法低剂量CT扫描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对新冠肺炎的筛查、辅助诊断及预后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祁冬姜研姚传顺何兴义田欧陈冠亚
256排螺旋CT头颈CTA在颈动脉斑块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256排螺旋CT头颈CTA在颈动脉斑块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2019年4月~2020年4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颈部血管彩超、256排螺旋CT头颈动脉血管成像(CTA)及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统计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式诊断颈部血管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采用Kappa检验评价其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彩超诊断颈部血管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92.00%、80.00%、90.00%;CTA诊断颈部血管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74.00%、60.00%、7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诊断颈部血管疾病结果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422),CTA诊断颈部血管疾病结果与DSA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16)。CTA对颈动脉轻微、轻度及中度狭窄的检出率均高于彩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的检出率结果与彩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超声诊断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诊断混合斑块及脂质斑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CTA诊断颈部动脉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区分斑块性质及诊断效能方面均优于彩超,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姚木子祁冬姚传顺乔晓春胡淑敏王鹏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颈部血管彩超CT血管成像
人工智能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和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5
2023年
目的:分析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图像后处理和诊断冠心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40例同时行CCTA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图像后处理及诊断分为人工组和AI组,比较两种方法后处理用时和图像质量主客观评分及评估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差异。以CAG结果为金标准,以血管为单位,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的差异,并采用Kappa检验评价其结果的一致性。结果:AI组后处理及诊断用时为(236.57±20.66)s,较人工组[(789.74±63.38)s]缩短了约70.04%(P<0.05);两种方法得到的图像质量主客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I组检测斑块总准确率为96.32%(131/136)。人工组与AI组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性斑块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致性较好(Kappa=0.901,P<0.001)。以血管为单位,AI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7.72%(50/57)、94.12%(48/51)、94.34%(50/53)、87.27%(50/53)和90.74%(98/108),与CAG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一致性较好(Kappa=0.815,P<0.001)。结论:AI在CCTA图像后处理效率、斑块性质识别及冠脉狭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作为分析诊断CCTA的有效辅助工具。
祁冬姚传顺胡淑敏何兴义姚木子沈朝军
关键词:人工智能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冠状动脉造影
规范化肠道护理对小肠CT造影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规范化肠道护理对小肠CT造影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某院拟行小肠CT造影检查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肠道护理准备,实验组采用规范化肠道护理准备,比较2组肠道清洁度、肠道充盈度、CT图像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诊断准确率、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清洁度评分分别为(2.81±0.12)分、(2.65±0.81)分、(2.72±0.18)分,高于对照组的(1.24±0.23)分、(1.57±0.26)分、(0.99±0.14)分,充盈度评分分别为(3.71±0.14)分、(3.35±0.13)分、(3.64±0.23)分,高于对照组的(1.42±0.23)分、(1.67±0.12)分、(1.11±0.22)分,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71±0.12)分、(2.56±0.13)分、(2.83±0.05)分,高于对照组的(1.14±0.22)分、(1.06±0.31)分、(0.94±0.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诊断准确率(90.00%)及护理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65.00%、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CT造影检查采用规范化肠道护理准备,可提高肠道清洁度和充盈度,清晰显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解剖结构,提升诊断准确率和图像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张灵敏李娟高维娜祁冬姜欣芝李梅
关键词:规范化护理肠道准备图像质量
“双低”(低对比剂、低管电压)技术结合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在肾脏双期CT增强扫描中的可行性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双低”(低对比剂、低管电压)技术结合多模型的迭代重建(ASiR-V)算法在肾脏双期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临床因病情需要做肾脏CT增强检查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常规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各30例。患者均行肾脏双期CT增强扫描。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320 mgI/ml碘佛醇,使用传统滤波反投影法(FBP)技术进行图像重建;低剂量组:管电压100 kVp,对比剂270 mgI/ml碘克沙醇,使用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CT扫描有效辐射剂量(ED)及碘摄入量,比较两组患者行肾脏CT平扫及动脉期的肾皮质及髓质的CT值、图像噪声(SD),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噪比(SNR)。由两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主观图像评分;并对两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剂量组的ED及碘摄入量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CT值、SNR、CNR及SD)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65)。结论:“双低”技术结合ASiR-V算法在肾脏双期CT增强扫描中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并且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胡淑敏祁冬乔晓春胡树坤姚木子沈艳
关键词:肾脏对比剂
基于左心耳CT造影三维重建测量参数指导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可行性
2022年
目的:探讨应用左心耳(LAA)CT造影三维重建测量参数在指导经皮左心耳封堵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Watchman封堵器对3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行LAA封堵的相关资料.术前对所有患者均进行LAA CT造影检查,分别采用CT-2D、3D外侧法及3D内测法测量LAA最长径、最短径及深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LAA各参数与最终置入Watchman封堵器尺寸大小的相关性,并将相关性最好的测量参数和封堵器尺寸大小做线性回归分析.在术后3个月复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或)LAA CT造影,观察封堵器有无残余分流及位置移动.结果:30例患者中封堵成功29例(残余分流≤5mm),封堵不完全1例(残余分流>5mm).在封堵成功的29例患者中,最终置入封堵器尺寸大小为(30.30±2.49)mm,CT-2D测量LAA着陆区最长径、最短径以及深度与置入封堵器尺寸大小均呈正相关(r=0.686、0.575、0.513,均P<0.05);3D外侧法测量LAA着陆区最长径、最短径以及深度与置入封堵器尺寸大小均呈正相关(r=0.765、0.643、0.597,均P<0.05);3D内侧法测量LAA着陆区最长径、最短径以及深度置入封堵器尺寸大小均呈正相关(r=0.623、0.448、0.429,均P<0.05).对经LAA三维重建CT-2D、3D外侧法及3D内测法测量数据的29例患者进行封堵器尺寸预测,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9.31%(23/29)、89.66%(26/29)及68.97%(20/29).结论:左心耳CT造影三维重建测量参数与封堵器尺寸大小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尤以3D外侧法最长径相关性最好,在用于封堵器尺寸大小选择方面更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祁冬李辉施彪李科民符赵鑫姚木子
关键词:心房颤动封堵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