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卫红
- 作品数:8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安阳地区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ABHD5过表达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及AMPK/mTOR通路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含自水解酶域蛋白5(ABHD5)过表达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侵袭、迁移以及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雷帕霉素靶体蛋白(mTOR)通路的影响。方法应用UALCAN数据库资料分析ABHD5 mRN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体外培养结肠癌HCT116细胞,转染ABHD5重组质粒并分为对照组、阴性转染组和ABHD5转染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各组HCT116细胞中ABHD5 mRNA的表达;CCK-8法检测各组HCT116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侵袭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Snail、AMPK/mTOR通路蛋白p-AMPK、AMPK、p-mTOR和mTOR的表达情况。结果UALCAN数据库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结肠组织比较,ABHD5 mRN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降低,且其在腺癌和N1分期中分别低于黏液腺癌(P<0.05)及N0分期(P<0.05)。与对照组和阴性转染组比较,ABHD5转染组的ABHD5 mRNA表达升高(P<0.05),HCT116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P<0.05),HCT116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数目减少(P<0.05),蛋白MMP-9、Snail、p-mTOR和mTOR表达降低,蛋白E-cadherin、p-AMPK和AMPK表达升高(P<0.05)。结论ABHD5过表达能够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的侵袭和迁移,且激活AMPK,抑制mTOR的表达,ABHD5可能通过影响AMPK/mTOR通路在抑制结肠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 赵帅华董卫红杨敬韩保卫
- 关键词:结肠癌迁移
- 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 :分析肺肉瘤样癌(PSC)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PSC的CT表现。结果:13例中,中央型1例,周围型12例;12例周围型中右肺上叶6例,右肺下叶1例,左肺上叶2例,左肺下叶3例;9例与胸膜接触。周围型12例肿瘤直径2.4~12.3 cm,平均7.0 cm;呈浅分叶6例,无分叶6例;边界光整11例,边界毛糙1例。8例周围可见少许条索影,2例可见晕征。平扫5例密度均匀,8例密度不均匀;1例见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示5例为轻度均匀强化;8例为不均匀强化或边缘厚环形强化,可见大片状坏死低密度区。6例伴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左心房栓子,3例同侧胸腔积液。结论:PSC以周围型、右肺上叶多见,邻近胸膜,肿块较大,边缘光整,多见大片坏死,不均匀强化,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 梁拥辉刘尼军董卫红
- 关键词:肺肉瘤样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病理
- PCI患者术后情感障碍及药物治疗的效果
- 2015年
- 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PCI患者术后情感障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于安阳地区医院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筛选其中存在抑郁、焦虑状态的153例患者,予以口服药物进行干预、治疗,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53例,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安慰组45例,口服维生素B6片,对照组55例,仅常规术后治疗。观察指标:血压、心电图的动态改变和SDS、SAS评分的动态变化。结果:在SDS和SAS评分方面,治疗组同和安慰组、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服药前后自身对比, SDS、SAS评分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PCI患者术后情感障碍有确切的治疗作用。
- 李现立郑晓晖胡丰朝王彦方郝增光董卫红
- 关键词:抑郁PCI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 ZMAT4、NCAM水平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苦参素型锌指蛋白4(ZMAT4)、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水平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0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甲状腺癌组,并选择同期甲状腺腺瘤患者30例作为甲状腺腺瘤组,两组均进行甲状腺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中ZMAT4、NCAM表达,分析ZMAT4、NCAM水平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结果ZMAT4、NCAM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甲状腺腺瘤组织(P<0.001);甲状腺癌组不同分期下ZMAT4、NCAM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ZMAT4、NCAM阳性表达率低是甲状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01);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发现,组织中ZMAT4、NCAM表达预测甲状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0、0.783,均有一定预测价值;采用双变量Spearman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癌患者ZMAT4与NCAM之间呈正相关(r=0.811,P<0.001)。结论ZMAT4、NCAM阳性表达率低可成为判断甲状腺癌发生的指标,临床可通过检测组织中ZMAT4、NCAM表达预测甲状腺癌发生、发展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 赵帅华董卫红杨敬
- 关键词: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受试者工作曲线
- OPN、EGFL 7在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022年
-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GFL7)在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接受诊疗的82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入选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不同病理特征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OPN、EGFL7表达及临床意义。结果TNM分期为Ⅲ~Ⅳ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OPN阳性表达率高于TNM分期为Ⅰ~Ⅱ期、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P<0.05);TNM分期为Ⅲ~Ⅳ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EGFL7阳性表达率高于TNM分期为Ⅰ~Ⅱ期、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P<0.05)。结论OPN、EGFL7可能参与乳腺癌疾病进展,与乳腺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 赵帅华杨敬董卫红
- 关键词:乳腺癌骨桥蛋白
- MYC与BCL6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病理分析
- 2021年
- 目的研究MYC和BCL-6蛋白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经活检组织病理确诊并符合蜡块组织标本的纳入115例;同时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原癌基因(BCL-6)、癌基因(MYC)的蛋白表达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染色,并观察MYC、BCL-6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结果 MYC和BCL-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91%、50.43%;11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18例MYC/BCL-6蛋白共表达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存在MYC/BCL-6蛋白的表达的患者生存期短,临床治疗效果较差。
- 董卫红张海鹏李庆娜
- 关键词:淋巴瘤B细胞MYCBCL-6
- 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甲泼尼龙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功能、β-抑制蛋白质1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探讨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甲泼尼龙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免疫功能、β-抑制蛋白质1(β-arrestin1)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7月期间某院收治的74例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给予甲泼尼龙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补体C3、补体C4、IgG、IgA、IgM)、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肾功能指标(血清白蛋白、血肌酐、24h尿蛋白)、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血清β-arrestin1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补体C3和补体C4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IgG、IgA、IgM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WBC、Hb、PLT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ESR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肌酐和24h尿蛋白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SLEDAI评分和血清β-arrestin1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89%)高于对照组(72.97%,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可显著改善SLE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肾功能,降低SLE活动度,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 李庆娜王晓寒董卫红
- 关键词:吗替麦考酚酯甲泼尼龙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功能
- 白芍总苷胶囊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胶囊治疗干燥综合征(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安阳地区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96例SS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与疾病活动指数,泪液与唾液分泌情况,临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干燥综合征患者报告指数(ESSPRI)、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SSDA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SSPRI、ESSDA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泪液分泌试验(ST)、唾液流率(SFR)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T、SF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7(IL-17)、免疫球蛋白G(IgG)、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RP、IL-17、IgG、ESR、R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芍总苷胶囊能够促进SS患者泪液、唾液分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病情程度,进一步调节相关临床生化指标。
- 李庆娜董卫红
-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白芍总苷胶囊甲泼尼龙硫酸羟氯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