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静
-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1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胫前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胫前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与2型糖尿病下肢疾病的相关性,为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经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在检查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5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下肢动脉病变(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症状组(具有间歇性跛行和(或)静息性腿痛)和无PAD症状组,使用高频超声二维时分别测量静息状态下及反应性充血后胫前动脉内径(D0,D1),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彩色流速流量定量技术测量胫前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血管内压力(Pression,P)及压差(Friqunent,FRQ),比较两组胫前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D1-D0)/D0),IMT及血流参数的差异,应用多元回归分析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以上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下肢PAD症状的相关性。结果:(1)与非PAD症状组相比,PAD症状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PSV、PI、P均减低,IMT增加;(2)PAD症状与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PSV、PI、Sten%、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等有相关性,而与IMT等无相关性。结论:(1)袖带加压法测定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方法简便且有潜在临床适用性;(2)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作为一项新指标可以和经典的PSV一样反映下肢动脉病变的情况,从而为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
- 马婷姚兰辉崔凤荣康东成静
- 关键词: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下肢动脉病变2型糖尿病
- S-Detect联合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技术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研究
- 2025年
- 背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是评估疾病进展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亟需无创、准确的方法来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中,S-Detect技术具有强大的图像分析能力,结合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TIQ)技术的精准量化评估,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提供了新的可能。目的探讨基于常规超声的人工智能S-Detect联合VTIQ技术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2月—2024年2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的14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共166个肿块)资料,依据腋窝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转移者(n=61)与未转移者(n=105)。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VTIQ及S-Detect检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观察指标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筛选有意义的指标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肿块边界(OR=0.619,95%CI=0.540~0.693)、边缘(OR=0.563,95%CI=0.484~0.640)、钙化(OR=0.559,95%CI=0.480~0.636)、纵横比(OR=0.540,95%CI=0.461~0.617)及剪切波速度平均值(SWVmean)(OR=0.794,95%CI=0.725~0.853)是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依此构建Logistic方程:Logistic(P)=-14.293+1.664×边界+1.315×边缘+1.757×钙化+1.341×纵横比+1.196×血流分级+0.736×SWV最大值(SWVmax)-3.942×SWV中间值(SWVcentre)+0.710×SWVmean。该联合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2(95%CI=0.847~0.943),均大于各独立影响因素的AUC(P<0.05),且联合预测模型的AUC值均大于常规超声(AUC=0.605,95%CI=0.526~0.680)、S-Detect(AUC=0.672,95%CI=0.595~0.743)以及VTIQ(AUC=0.794,95%CI=0.725~0.853)各独立预测模型的AUC(P<0.05),该联合预测模型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32,P<0.05)。结论基于常规超声的S-Detect联合VTIQ技术构�
- 邓雅倩曹春莉马金梅李文肖徐泽林成静李军
- 关键词: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 临床-超声参数模型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临床-超声参数模型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0月—2022年8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肾功能不全患者86例共134个病灶,根据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分为1组(iPTH<300 pg/ml)、2组(iPTH 300~800 pg/ml)和3组(iPTH≥800 pg/ml),患者均行甲状旁腺灰阶超声及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检查。比较3组两种检查的参数特点,联合相关临床指标,建立临床-超声参数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该模型与iPTH的相关性,探索iPTH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评价此模型评估SHPT的价值。结果3组透析龄、血磷、碱性磷酸酶、血肌酐、校正血清钙磷乘积、病灶大小、数目、回声、剪切波速度最大值、中央区剪切波速度值、剪切波速度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χ^(2)/H=6.396~53.524,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透析龄、血磷、碱性磷酸酶、病灶最大剪切波速度与同深度周围腺体剪切波速度比值是iPTH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β=0.514、0.422、0.226、-0.368,P均<0.005);模型以iPTH 300 pg/ml、800 pg/ml诊断SHPT及预测其手术治疗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967、95.00%、100.00%、97.73%和0.824、77.42%、71.43%、90.00%。结论透析龄、血磷、碱性磷酸酶、病灶最大剪切波速度与同深度周围腺体剪切波速度比值是iPTH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超声参数模型对准确评估SHPT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 马金梅史欣辉康燕飞曹春莉刘文成静李军
- 关键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激素超声检查
- S-Detect技术联合临床特征信息基于BI-RADS分类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价值
- 2025年
- 目的:评估S-Detect技术在乳腺肿块四个不同切面的诊断效能,以及联合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分类、临床特征信息建立乳腺肿块的诊断模型并评估其效能。方法:前瞻性收集120个肿块的常规超声、临床特征信息、S-Detect四个切面检查结果,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与恶性组。构建肿块四个不同切面的ROC曲线,并比较其诊断效能。通过肿块四个切面的S-Detect识别的结果,重新定义BI-RADS分类。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建立诊断模型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120个肿块中,病理结果证实为恶性肿块45个,良性肿块75个。乳腺肿块水平横切面、垂直纵切面、最大长轴切面、最长轴横切面S-Detect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6.923%、63.385%、80.769%、80.769%,特异度分别为89.655%、91.379%、96.552%、89.65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6.923%、77.273%、91.304%、77.77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655%、88.484%、91.803%、91.228%,准确率分别为85.714%、83.333%、91.667%、86.904%,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4、0.792、0.887、0.8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触及肿物、临床症状、绝经与否、左右径、前后径、原始BI-RADS、调整BI-RADS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结果显示:左右径大于1.75 cm、已绝经、原始BI-RADS分类4a类及以上、调整BI-RADS分类4a类及以上是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AUC分别为0.867、0.676、0.779、0.891,联合以上特征建立诊断模型,诊断模型的AUC为0.978,大于所有单一特征参数,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该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Kappa值=0.719)。结论:在乳腺肿块四个不同切面中,最长轴横切面S-Detect诊断乳腺癌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人工智能S-Detect技术联合临床特征信息对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李文肖张玉瑞刘文闫晓君石丽楠曹春莉王思睿李军成静
- 关键词:乳腺肿块